日本熊災爆發,英國發旅行警告?
2025年對日本來說是個特殊的年份,截至10月底,已有12人在熊襲擊中喪生,約200人受傷,這個數字創下了日本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
更讓人擔憂的是熊出沒的地點,它們不再局限于深山老林,而是頻繁出現在居民區、學校附近,甚至有熊闖入了市中心的商業街,秋田縣一所小學的操場上,老師正帶著孩子們上體育課,一頭黑熊突然從圍墻外沖進來,所幸無人受傷。
日本環境省的統計顯示,今年4月到9月,全國記錄在案的熊類目擊事件超過18000起,是去年同期的2.3倍,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長。
![]()
問題的根源出在食物上,熊在冬眠前需要大量進食,積累足夠的脂肪過冬,它們的主要食物是山毛櫸和櫟樹的果實,這些堅果富含油脂和蛋白質,但日本林業廳今年9月的調查結果顯示,本州和四國地區的山毛櫸果實產量處于“兇作”狀態,只有往年的30%左右。
這不是偶然現象,過去20年間,日本山區的果實產量波動越來越劇烈,氣象廳的數據表明,秋季山區的平均氣溫比30年前上升了1.2度,春季霜凍期提前,這些都影響了樹木的開花結果,饑餓的熊不得不擴大覓食范圍,人類居住區自然成了目標。
![]()
7月巖手縣發生了一起特別的案件,一名78歲的老人在自家院子里被熊攻擊,警方趕到時發現了明顯的啃咬痕跡,東北野生動物研究所的專家檢查后指出,這不是熊在自衛或爭奪食物時的攻擊模式,而是把人當作獵物的捕食行為,這種情況極為罕見,也最為危險。
面對熊的威脅,日本卻發現自己缺少應對的人手,傳統上,日本山區有一批專業獵人,他們世代相傳狩獵技術,每年秋冬季節會進山獵熊,這些人被稱為“又鬼”,意思是手持又形工具的獵手。
![]()
但這個群體正在快速消失,日本獵友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持有狩獵許可證的人數約9萬,其中60歲以上的占比超過70%,20年前,這個數字是20萬人,平均年齡只有50歲,更嚴峻的是,愿意獵捕熊這類大型危險動物的人更少,有經驗的老獵人退休后幾乎找不到接班人。
秋田縣今年向自衛隊請求支援,防衛大臣小泉進次郎的回應很實在:自衛隊沒有接受過獵熊訓練,也不具備相關權限,根據《自衛隊法》,只有在應對武裝攻擊或重大災害時才能動用武力,熊患不在此列,所以自衛隊員最多只能幫忙運裝備、搭圍欄,不能直接射殺。
![]()
人類的退卻還表現在另一個方面,日本山區有個特殊的概念叫“里山”,指的是人類聚落周圍的低矮山地,這些地方有農田、果園和少量林地,形成了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緩沖帶。
但隨著農村人口流失,大量里山區域被廢棄,農林水產省2020年的調查顯示,全國約40萬公頃的農田處于荒廢狀態,大部分位于山區,這些原本有人活動的地方重新變成了荒地,熊的活動范圍自然向外擴張,更重要的是,長期缺少人類活動讓熊降低了警惕,它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害怕接近人類。
![]()
9月1日,日本修訂了《鳥獸保護管理法》,放寬了對熊的捕殺限制,新規定允許在采取必要安全措施后,射殺進入人類生活區的熊,不需要事先申請許可。
但執行起來并不容易,獵人數量不足是一方面,更現實的問題是城鎮里不能隨便開槍,即使在農村地區,射殺一頭熊也需要組織圍獵隊、設置安全區域、疏散周圍居民,整個過程既費時又費錢。
![]()
有意思的是,民眾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往年只要有熊被射殺,縣政府和獵友會都會接到大量投訴電話,指責他們殘忍、破壞生態平衡,但今年這類電話明顯減少了。
宮城縣野生動物協會的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說:“電話還是有,但多數是問我們什么時候能來處理,而不是質問為什么要殺熊。”
![]()
對于普通人來說,更實際的問題是如何保護自己,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和多個總領館都發布了安全提醒,建議避免前往山區,日本警察廳也制作了詳細的防范指南。
首先是避開危險時段和區域,熊在清晨5點到7點、傍晚5點到7點最活躍,這是它們覓食的主要時間,秋季是熊的進食高峰期,危險性比其他季節高三倍以上,如果必須進入山區,最好結伴同行,攜帶熊鈴或收音機,讓熊能提前察覺到人類接近。
![]()
防熊噴霧是個選擇,但不是萬能的,這種噴霧含有辣椒素,射程約5到7米,能暫時刺激熊的眼睛和呼吸道,但使用時要注意風向,逆風噴射等于自己遭殃,而且噴霧只能拖延幾分鐘時間,必須抓緊機會撤離。
真正遇到熊該怎么辦?秋田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70起熊襲擊事件,得出了幾個關鍵結論,如果距離還遠,熊還沒發現你,最好的辦法是慢慢后退,避免突然轉身跑動,熊的短距離沖刺速度能達到每小時50公里,人根本跑不過。
![]()
網上流傳的“裝死”其實很危險,研究顯示面對闖入領地的人類,熊會用爪子翻動身體確認狀態,裝死反而可能挨咬,至于爬樹,只對棕熊有用,亞洲黑熊的爬樹能力不輸人類。
如果熊已經近在眼前無法躲避,唯一的辦法是臉朝下趴在地上,雙手緊緊護住后腦勺和頸部,這個姿勢能保護最脆弱的部位,研究中7位采取這種姿勢的受害者,都避免了致命傷害,雖然背部和四肢受傷,但最終都活了下來。
![]()
技術手段也在發揮作用,北海道開發了一款手機應用,收集各地的熊出沒信息,用戶可以實時查看附近是否有熊活動的記錄,應用里還集成了幾種驅趕聲音,包括獵犬的吠叫和獵槍的聲音,實際效果還在驗證中。
一些地方政府開始嘗試主動干預,長野縣在山區布設了紅外相機網絡,監控熊的活動軌跡。發現熊靠近村落時,會通過廣播和手機短信提醒居民,巖手縣則與大學合作,研究用無人機投放食物誘餌,試圖引導熊遠離人類聚居區。
但所有這些措施都是權宜之計,熊的數量還在增加,日本哺乳類學會估計目前全國有4萬到5萬頭熊,是30年前的5倍,與此同時山區人口還在減少,獵人還在老去,這個矛盾短期內看不到解決的希望。
![]()
東京大學環境學教授星崎和彥說了一句很直白的話:“不能指望山村居民獨自解決這個問題。人口和資源都不夠,如果現在不行動,幾年后城市居民也會面臨同樣的危機。”
當人類從山區撤退,自然會重新占領這些空間,只是這次接管者不是植物,而是大型食肉動物,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需要全社會投入資源和精力去應對。
“日本今年這熊災也太嚇人了,刷新聞都能感覺到緊張感!今年才過半年多,就被熊襲擊死了12個人,受傷的都快200了,這數據看著都后背發涼。”
![]()
“以前總覺得熊在深山老林里,現在倒好,直接逛超市、串門、甚至在人家里一住就是好幾天,這是真不拿自己當外熊啊! ”
“要我說,這事兒不能全怪熊,山里它們吃的橡子、山毛櫸果子今年收成不好,餓得沒辦法才下山找吃的。”
“再加上天氣暖了,冬眠也睡不踏實,換誰誰不暴躁?特別是帶崽的母熊,為了一口吃的真是拼了。”
“不過最讓我無語的是,專家說可能有熊是“從一開始就以吃人為目的”,這聽著簡直像恐怖片開頭! 日本現在對付熊也是有心無力,老獵人們都六七十歲了,年輕人誰還愿意干這活兒?平均年齡都65往上了,讓老爺子們上山跟熊拼命,實在是不現實。”
![]()
“聽說自衛隊都出動了,結果法律卡著,只能幫忙運運陷阱、設設圍欄,不能直接動手打熊。感覺就像請來了特種兵,結果只讓人家幫忙搬行李。”
“有些日本人對熊的態度也是個大問題,平時看多了萌萌的熊本熊,真遇到野生熊還想去合影?NHK那個安全教育節目,因為熊頭套太可愛,被觀眾吐槽“想合照”,這心也太大了!在城里待久了,是不是都忘了野生動物有多危險了?”
“說到應對方法,最關鍵的一點是:千萬別轉身就跑!這會激發熊的追捕本能。裝死和爬樹也沒用,有的熊會啃咬,爬樹可能比你還快。”
![]()
“專家說,如果實在躲不開了,就臉朝下趴著,雙手緊緊護住頭頸后面,這個動作真的能救命。 這事兒說白了,背后是日本農村沒人了,山林沒人管,熊的地盤自然就擴大了。”
“咱們國家現在一些地方也有野豬進城的問題,說不定將來也得面對類似的挑戰。”
如果你住的小區附近最近經常有熊出沒,你覺得最有效的應對方法是什么?是加強巡邏、組織專業捕獵,還是想辦法把熊嚇回山里?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信源:上游新聞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