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能跟一只鷹較勁,連著幾天幾夜不閉眼,就為了把這只猛禽“熬”服,這就是中國北方流傳了上千年的傳統馴鷹技藝——“熬鷹”。聽起來像拼體力,其實是一場心理戰。鷹生來高傲,野性十足,根本不聽人使喚。
![]()
可老獵人偏偏不信這個邪,硬是用“不睡覺”的法子,把天上的猛禽變成自己打獵的好幫手。你可能以為馴鷹和馴其他猛獸一樣,靠的是鞭子、鐵鏈,其實最關鍵的步驟是盯著鷹的眼睛。
鷹在白天的視力超強,夜里卻幾乎是睜眼瞎。而人雖然夜視不行,但能熬。就這么著,一人一鷹面對面坐著,誰也不許睡。鷹想打個盹?馬上被搖醒,這對鷹是不是太殘酷了?
![]()
馴鷹這門手藝,在我國東北、新疆、內蒙古等地的少數民族中代代相傳,尤其是滿族、鄂倫春族、哈薩克族,都有悠久的馴鷹傳統。據《清實錄》記載,清代皇室就設有“鷹坊”,專門管理獵鷹事務。
現代研究也證實,這種“熬鷹”方式,并非單純消耗體力,而是一種通過控制睡眠節律來重塑動物行為模式的技術。鷹是晝行性猛禽,生物鐘高度依賴光照周期。一旦被打亂作息,它的警覺性和攻擊性會逐漸下降。
![]()
馴鷹人正是利用這一點,在連續幾晝夜不讓鷹合眼的情況下,迫使它進入一種疲憊、順從的狀態。這時候再喂食、撫摸、引導,鷹就會把人和“安全”“食物”聯系在一起,慢慢建立起依賴感。
這個過程,動物行為學上叫“印記形成”或“條件反射建立”。說白了就是讓鷹在最脆弱的時候,記住你是它唯一的依靠。當然,熬鷹不是誰都能干的活兒。馴鷹人得有經驗、有耐心,還得懂鷹的脾氣。
![]()
熬得太狠了,鷹可能直接嚇得應激;太松了,又壓不住它的野性。一般頭三天最關鍵,熬過之后,才開始教它站架、戴遮眼罩、聽口令、撲食。整個馴化過程少則半個月,多則一個月,全看鷹的品種和性格。
常見的馴養鷹種有海東青(矛隼)、蒼鷹、游隼等,其中海東青最為珍貴,歷史上曾是帝王專屬的獵鷹。
![]()
熬鷹成功后,這只鷹就成了獵人的“空中助手”。你可別小看它,一只訓練有素的鷹,能在千米高空發現地面上一只奔跑的野兔,俯沖速度超過每小時200公里,爪力足以瞬間制服中小型獵物。
過去在寒冷的林區或草原,冬天積雪深厚,地面追蹤困難,獵人就靠鷹來捕獵野兔、狐貍甚至野鴨。鷹一出手,基本一擊必中,效率極高。而且它不吃餌料,只吃新鮮獵物,干凈利落。
![]()
真正的馴鷹從不把鷹當成工具。獵人會給它起名字,定期檢查羽毛、腳環和健康狀況,冬天還要給它保暖。很多老獵人說鷹有靈性,你對它好,它就愿意跟你玩命。
這話聽著像迷信,但科學研究也發現,猛禽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情感識別能力。它們能分辨主人的情緒,甚至在長期合作中形成類似“伙伴關系”的互動模式。
![]()
國際鳥類保護組織雖對野生猛禽捕捉持謹慎態度,但也承認,在規范管理下,傳統馴鷹術對文化傳承和生態認知具有獨特價值。
我國目前對獵鷹馴養實行嚴格審批制度,只有特定地區、特定民族成員經培訓考核后方可合法開展。
![]()
如今隨著生態保護意識增強和狩獵活動受限,真正用于打獵的馴鷹越來越少。但在一些民俗展示、非遺傳承項目中,我們仍能看到這項古老技藝的身影。
比如吉林烏拉街的滿族鷹獵文化節,或是新疆阿合奇縣的獵鷹節,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學者關注。這些活動不是為了炫耀“征服自然”,而是為了讓人們了解人與野生動物之間曾經存在的特殊關系。
![]()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