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剩菜盲盒”突然火了。
各大平臺上,視頻和筆記層出不窮:
有人曬出“11.9元搶到五星酒店自助餐”;
有人激動地開箱,驚呼“太劃算了”;
![]()
還有人夜里定鬧鐘,為了搶那盒打烊前最后的面包。
看得多了,你會有一種錯覺,好像全中國的年輕人都在搶剩菜盲盒。
可回到現實,身邊朋友聊起這事,十有八九回答:“聽過,但沒買過。”
這就奇怪了。
一個號稱“年輕人新寵”的消費方式,為啥我們幾乎誰都沒見過?
01
剩菜盲盒是個啥?
先說清楚一件事,這可不是別人吃剩的菜。
所謂“剩菜盲盒”,其實是商家把當天沒賣完、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打包成一個盲盒打折出售。
通常價格只有原價的三到五折,十幾塊錢一盒,里面可能有面包、三明治、輕食沙拉,也可能有壽司、咖啡、鹵味。
有人花19.9元能開出兩個蛋糕外加一杯飲品,驚呼賺到了,也有人花一樣的錢,只拆出一些發蔫的沙拉,覺得被坑了。
![]()
剩菜盲盒這個概念最早起源于歐洲。
2015年,丹麥有個叫Too Good To Go的平臺,專門收集餐廳的剩余食物,用低價賣給消費者。
理念是好的,既減少浪費,顧客這邊也能省錢,皆大歡喜。
?幾年后,這種模式火遍歐洲,甚至進軍美國。
中國的“剩菜盲盒”算是舶來品。
2022年左右,“惜食魔法袋”“米粒盒子”等平臺開始試水,從烘焙店和咖啡廳起步,可惜規模一直不大,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
02
國內剩菜盲盒的爆紅,最早是靠博主們宣傳起來的。
短視頻里,博主們手里拎著神秘的袋子,鏡頭特寫、配樂輕快:
?“今晚來拆我的剩菜盲盒!”
接著一一拿出里面的食物,點評口味、算價格、夸性價比。
![]()
視頻評論區更熱鬧:
?“這也太值了吧!”
?“怎么搶?哪家店?”
?“求坐標!”
平臺算法一推,熱度就上去了。
但真到線下,你會發現:能買到的地方寥寥無幾。
多數城市壓根沒有這類平臺的合作店,有也只是幾家面包店或咖啡廳,晚八點才上新,搶完即止。
為了驗證,我試著打開幾個小程序。
以“惜食魔法袋”為例,附近能搶的店不到十家,全部是烘焙店。
點開看,每天上架的盲盒數量也不多,幾十份不到。
![]()
再看評論區,體驗差異很大:有人說“9.9元搶到三塊蛋糕超值”;也有人抱怨“全是硬邦邦的面包”“味道怪怪的”。更有人吐槽“去取貨才發現離家六公里”。
一些媒體也實測過,發現“剩菜盲盒”的實際購買人數遠不如網絡熱度。
?有些平臺用戶量雖號稱百萬,但真正活躍下單的,只占很小比例。
很多地方的門店列表幾個月都沒更新,換句話說,就像前兩年被炒火的“自習室咖啡館”“反向旅游”一樣,聲音很大,參與的人卻不多。
03
因為“年輕人”三個字,永遠最能帶流量。
當一個新鮮事物出現時,媒體最愛用的標題就是說:“年輕人又開始×××了”。
不管是露營、擺攤、圍爐煮茶、低碳出行,還是現在的剩菜盲盒。
這是一種敘事套路,年輕人代表潮流,也代表點擊率。
只要加上“年輕人”三個字,一切行為都能變得合理又可愛。
再加上商家和平臺的推波助瀾,有人想賣貨,有人想博關注,有人想打品牌。
于是,一篇又一篇年輕人愛上剩菜盲盒的稿子橫空出世。
![]()
寫的人沒買過,看的人更沒買過,但“火”的印象已經建立。
這其實就是互聯網時代最常見的幻象:
大家都在說的事,不一定真的在發生。
那么問題來了,年輕人是真的喜歡嗎?
要說“喜歡”,也得分人。
有的人是好奇黨,看別人買得熱鬧,也想試試,但試過一次,大多就膩了。
還有一類是獵奇型玩家,他們喜歡拆盒子的過程,甚至研究“最值組合”,每次開箱都發短視頻。
![]()
剩下的絕大多數人,其實處于有多了解但是并不想嘗試的狀態。
對很多年輕人來說,生活節奏已經夠忙了,沒空研究打烊時間,而且買盲盒吃飯,本身就存在風險,不合口味、太油、太甜、甚至放太久。
到頭來,一頓飯既沒吃好,還多了點心理負擔。
04
必須承認,剩菜盲盒這個概念本身沒錯,節約、環保、減少浪費,本來就是件好事,但當它被包裝成一種“潮流”,事情就變味了。
說到底,剩菜盲盒最大的風險,其實是不可控,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花的錢能不能值回票價
有的人花19塊9拆出一堆精致小點心,覺得撿了個大便宜,也有人開出幾塊發硬的面包、幾份蔫了的沙拉,心里直犯嘀咕。
![]()
這種不確定性,第一次可能是驚喜,但買多了就變成賭。
還有一個問題是食物的安全。
盲盒里的東西多半是臨期食品,本身沒錯,但關鍵在儲存和管理。
有的平臺包裝簡單,標簽不清;有的商家打烊前才匆忙打包,冷藏條件也不一定合規。
等你取回家時,食物可能離保質期只剩幾個小時,稍不注意,買來的環保餐就變成了垃圾餐。
![]()
更諷刺的是,這種為了避免浪費的模式,有時反而制造了新的浪費。
很多人是被視頻種草,抱著好奇心買來嘗鮮,結果發現不好吃、吃不完,最后一盒沒吃完的“剩菜盲盒”,又進了垃圾桶。
至于那些打著環保旗號的宣傳,比如每賣出一個盲盒,就減少多少碳排放,聽上去很美,但誰也說不清這數據怎么算的。
在層層包裝的營銷話術里,“環保”慢慢成了裝飾,所以,“剩菜盲盒”不能算陷阱,但也沒必要太認真。
互聯網有個魔力:能把原本微小的事情,放大成全民熱潮。
就像前幾年我們都以為大家在露營、圍爐、citywalk,其實那只是被拍成短視頻的一小部分人。
![]()
“剩菜盲盒”也是這樣,它確實新奇、有創意,也值得鼓勵,但并沒火到全民買單。
更多人是在屏幕前看別人體驗,而不是自己下單。
所以,當你刷到下一條“年輕人又迷上了×××”的標題,
?不妨問自己一句:這是真熱潮,還是流量的又一次錯覺?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