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2025年天府書展主展場活動區,一部以明清十三樁驚天大案為切入口、深度剖析明清政治運作邏輯的史學力作《歷史的謎局》的分享會成功舉辦。
![]()
《歷史的謎局》新書分享會以“明清帝國的反腐困局”為主題,邀請到知名歷史作家呂崢、北京天馬行坤文化公司創始人馬君則,以及本書兩位作者——《廉政瞭望》雜志總編輯、四川省期刊協會會長胡桂林,資深媒體人龍在宇出席。《廉政瞭望》編輯鄧苗苗也到場分享。
![]()
《歷史的謎局》由現代出版社重磅推出,聚焦并解讀了明清帝國十三場影響深遠的歷史大案,這十三場案件分別是空印案、金英案、騙賞案、嚴嵩父子案、云南礦稅案、封疆通賄案、江南科場案、江寧織造虧空案、甘肅冒賑案、福建大獄案、李毓昌案、五宇官號案、丁未大參案。《歷史的謎局》以明清時期影響深遠的重大案件為樣本,層層剝開封建帝國權力機器的隱秘齒輪,揭示歷史表象下人性與制度的復雜博弈。
胡桂林以書中內容為切入點,深入解讀“明清反貪啟示”。明朝是以“嚴刑峻法+特務政治”為核心的“震懾型反腐”,嚴刑只能短期震懾,無法解決腐敗的制度根源——明朝官員俸祿極低,官員要么“餓肚子做官”,要么“靠貪補薪”;朱元璋去世后,嚴刑逐漸松弛,腐敗反彈更烈。清朝是以“制度調試+道德約束”為補充的“改良型反腐”,雍正時期,針對官員“低薪貪腐”的問題,給地方官員發放養廉銀,但未解決權力不受制約的根本問題——官員掌握土地、稅收、人事權,依然可以通過“陋規”貪污;到乾隆后期,養廉銀因通貨膨脹貶值,官員反而變本加厲貪腐。
胡桂林最后指出,明清反腐均以失敗告終,因為反腐不是“皇帝的游戲”,而是“人民的需求”;廉政不是“官員的施舍”,而是“權力的義務”;制度不是“約束別人的工具”,而是“保護所有人的規則”。
龍在宇講述了自身在創作歷史作品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帶領現場觀眾重溫明清歷史探索之路,讓遙遠的歷史細節變得鮮活可感。
據悉,該書出版之后引發了史學愛好者與大眾讀者的廣泛關注。
![]()
制作:凌小凡
初審:姚冬霞
復審:羅明鋼
終審:李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