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深秋的上海透著暖意,上海圖書館東館樂享廳內(nèi)座無虛席,詩意流淌。由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上海圖書館、上海市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促進會聯(lián)合主辦的“見證新時代,共話喀什情”——《大地上的喀什》新書作品朗誦會在此舉行。
本次朗誦會的內(nèi)容源于2023年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組織作家們親赴喀什的采風之旅。從上海到喀什,跨越5000公里的距離,作家們用腳步丈量綠洲沙漠,以筆墨鐫刻山河深情,最終凝結(jié)成一部飽含滬疆情緣的文學作品集《大地上的喀什》。該書曾在今年上海書展上首發(fā),這次則由作家精選書中內(nèi)容,由朗誦家以聲音藝術(shù)的形式在舞臺上呈現(xiàn)。
朗誦會上,上海朗誦藝術(shù)家方舟、孫遜、吳笑等人與專業(yè)院校師生聯(lián)袂登臺,用富有感染力的聲音,為現(xiàn)場觀眾徐徐展開一幅絢麗多彩的喀什畫卷。
![]()
朗誦會現(xiàn)場
朗誦會以薛舒《風一樣的孩子》啟幕,生動描繪了喀什老城孩童奔跑的煙火氣息,瞬間將聽眾帶入那片充滿活力的土地。隨后,王瑢的《我在喀什等你》則引領(lǐng)聽眾踏上帕米爾高原的“扶貧公路”,三盅的《余暉與淚光離別曲》以深沉的筆觸,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荒蕪與胡楊的堅韌中,叩問生命歸還大地的永恒哲思。
![]()
朗誦會現(xiàn)場
李鵬的《上海來的眼科醫(yī)生》聚焦援疆干部房召彬醫(yī)生的感人事跡,深情講述了上海“造血式幫扶”如何在喀什播撒光明的種子,讓“石榴籽”精神落地生根。默音的《南疆的夏與冬》講述作家于冰封湖畔發(fā)現(xiàn)褐巖鷚對抗極寒,揭示了生命的韌性。
![]()
朗誦會現(xiàn)場
楊繡麗的《紅海胡楊》氣勢磅礴,將“生而千年不死”的胡楊譽為喀什的靈魂圖騰,在木卡姆的旋律中解讀綠洲的生存密碼。傅小平的《喀什的時間與光影》探討了喀什遼闊天地間獨特的時間感與心靈從容。從陳佶筆下東西方文化共振的《夢回喀什噶爾》,到王偉鏡頭下海拔7500米雪峰與《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千年對談,再到王萌萌文中都塔爾琴弦在夕陽中永生的絲路樂魂……一篇篇作品,如一顆顆珍珠,被朗誦者的聲音串聯(lián)成一條璀璨的文學項鏈。
![]()
朗誦會現(xiàn)場
李元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在高臺民居的日常中尋找故鄉(xiāng)與堅守的意義;哥舒意的《四域三十六》則帶聽眾重走歷史長河,探尋西域文明的星火相傳;伍佰下的《大地上的喀什》聚焦胡楊“默然的多數(shù)”,禮贊其扭曲卻傲岸的生命史詩;呂爭的《我的眼里,都是你的五彩斑斕》以宏闊視角,回顧從知青到援疆干部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奉獻,展現(xiàn)上海溫度在昆侖山下的熔鑄與閃耀。
![]()
朗誦會現(xiàn)場
簡平的《阿克陶胡楊莊園》深情講述了“民族團結(jié)樹”的動人故事,象征著各民族兄弟同心共植、抵御風沙的精神豐碑。呂赫的詩歌《喀什的夜》則營造出古城月色下的靜謐與神秘。最后,詩歌《生如胡楊》將胡楊“千年不死、不倒、不朽”的自然品格升華為不屈不撓的人類精神坐標,為朗誦部分畫上了一個鏗鏘有力、余韻悠長的句點。
![]()
朗誦會現(xiàn)場
朗誦會尾聲,主持人動情總結(jié):“朋友們,當文字的聲音漸漸消散,心靈的共振仍在延續(xù)。從黃浦江畔到喀什大地,從作家筆尖到朗朗誦聲,這份情誼已扎根大地、抽枝散葉。愿我們永遠銘記——每一粒沙都是故事的種子,每一片胡楊葉都是時代的書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