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資料來源:《大學》《論語》
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內容來源于佛經記載與傳統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世間萬物,皆有因果。《大學》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人這一生,最重要的修行,便是在人情世故中修煉自己的心性。
擇友如擇路,路錯則難行,友失則難成。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個人的福報深淺,往往不在于他擁有多少財富,而在于他身邊聚集著什么樣的人。
《論語》記載:"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
孔子早已道出了交友的智慧——有三種人,萬萬不可深交,否則必損福報,招致禍患。
那么,究竟是哪三種人不可深交?為何遠離小人就能貴人自來?這其中又蘊含著怎樣深刻的人生智慧?
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大夫名叫鮑叔牙,他與管仲是少年時的好友。兩人曾一起經商,每次分利,管仲總是多拿一些,鮑叔牙從不計較。旁人都說管仲貪財,鮑叔牙卻說:"管仲家中有老母需要贍養,他多拿些是應該的。"
后來,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兩位公子爭奪君位,管仲一箭射向小白,箭頭正中腰帶鉤。小白假裝倒地身亡,最終反敗為勝,成為齊桓公。按理說,管仲射殺國君,該當死罪,但鮑叔牙卻向齊桓公力薦管仲,說:"若要治理齊國,有我就夠了;若要成就霸業,非管仲不可。"
齊桓公聽從鮑叔牙的建議,不僅赦免了管仲,還拜他為相。管仲后來說了一句傳世名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這便是真正的友誼——不在乎一時的利益得失,只在乎彼此的品格與前程。
然而,世間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如此?
戰國時期,張儀與蘇秦原本是同窗好友。兩人同拜鬼谷子為師,學習縱橫之術。學成之后,蘇秦先發跡,身佩六國相印。張儀卻四處碰壁,潦倒不堪,窮困潦倒地來找蘇秦求助。蘇秦表面上熱情接待,暗地里卻吩咐下人怠慢張儀,只給他粗茶淡飯。張儀心中憤恨,發憤圖強,最終成為秦國國相。
多年后,張儀才知道,當年蘇秦的冷遇,其實是激將法。蘇秦說:"我若當年熱情款待你,給你金銀財寶,你必定安于現狀,哪里還有今日的成就?"張儀聽后,感慨萬千。
這兩個故事道出一個道理:真正的朋友,不會在你困難時落井下石,也不會在你得意時趨炎附勢。
《菜根譚》中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可現實生活中,有太多人只認得金銀財寶,不認得情義道德。這種人,眼中只有利益,心中沒有情義。
東漢末年,曹操的謀士楊修,聰明絕頂,才華橫溢。他能看透曹操的心思,常常賣弄聰明。一次,曹操在園門上寫了"活"字,眾人不解,楊修卻說:"門內加活,是'闊'字,丞相嫌門太寬了。"
還有一次,曹操收到一盒酥餅,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字。楊修看后,拿起勺子與眾人分食。曹操問他為何擅動,楊修回答:"盒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怎能不分?"
楊修屢屢如此,雖然顯得聰明,卻讓曹操心生忌憚。后來,曹操以"擾亂軍心"的罪名,將楊修斬首。臨死前,楊修才明白,自己聰明反被聰明誤。
《道德經》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那些見利忘義的人,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福報,是積累出來的,不是算計出來的。
唐朝天寶年間,有個宰相名叫李林甫。此人在朝中權勢滔天,卻是個地地道道的小人。史書記載,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這個成語便是因他而來。
李林甫對人說話,總是笑容滿面,溫文爾雅,仿佛是個謙謙君子。但暗地里,他卻設下無數圈套,陷害忠良。
有一次,大臣嚴挺之得罪了李林甫。李林甫表面上不動聲色,私下卻派人誣告嚴挺之謀反。嚴挺之為官清廉,兩袖清風,哪里有什么謀反的證據?但李林甫早已買通了證人,偽造了罪證。最終,嚴挺之被流放嶺南,死在途中。
![]()
李林甫就是這樣,用甜言蜜語麻痹對手,用陰謀詭計鏟除異己。他在位十九年,害死的忠臣良將不計其數。唐玄宗晚年昏聵,對李林甫深信不疑,以至于朝政日益敗壞,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
李林甫死后,唐玄宗才如夢初醒,下令削去他的一切官職,開棺戮尸。可惜為時已晚,大唐盛世已經一去不復返。
明朝有個太監,名叫魏忠賢。此人目不識丁,卻權傾朝野,被人稱為"九千歲"。魏忠賢善于察言觀色,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他對崇禎皇帝百般奉承,對朝臣卻心狠手辣。
東林黨人與魏忠賢作對,魏忠賢便羅織罪名,大肆迫害。楊漣、左光斗等一批正直的大臣,都死在魏忠賢手中。魏忠賢還到處建立生祠,讓人稱他為"魏菩薩",真是荒唐至極。
這種人,表面上恭敬有加,實際上心如蛇蝎。與他們打交道,你永遠不知道他們下一步會做什么。今天對你笑臉相迎,明天就可能在背后捅你一刀。
崇禎即位后,立即下令鏟除魏忠賢。魏忠賢畏罪自殺,被戮尸示眾。
《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那些喜歡對別人指手畫腳,背后說人是非的人,往往就是口蜜腹劍之徒。他們表面上關心你,實際上是在探聽你的底細,尋找你的弱點,以便日后加以利用。
佛家講"口業",認為惡口、兩舌、妄語、綺語是造業的重要途徑。一個人如果滿口謊言,搬弄是非,必定會折損自己的福報。與這樣的人交往,不僅會被他們拖累,還會沾染他們的惡習。
《史記》記載了一個著名的故事:淮陰侯韓信,原本是個窮困潦倒的年輕人,經常餓肚子。有一次,他在河邊釣魚,一連幾天都沒釣到,餓得頭暈眼花。一位漂洗衣服的老婦人看他可憐,就把自己的飯分給他吃。韓信感激涕零,發誓日后必定報答。
后來,韓信功成名就,封為楚王,專程回到家鄉,找到那位老婦人,贈送她千金。這就是"一飯千金"的典故,說的是韓信的知恩圖報。
可惜,世間像韓信這樣懂得感恩的人太少,不知感恩,恩將仇報的人卻比比皆是。
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收留了一個窮書生淳于髡,給他衣食,供他讀書。淳于髡在孟嘗君府中住了幾年,學有所成后,卻開始嫌棄孟嘗君,覺得孟嘗君不過是靠著祖上的家業,沒什么真本事,便離開投奔了其他諸侯。
后來,淳于髡在外面混得不如意,想回來投奔孟嘗君。孟嘗君念及舊情,又收留了他。沒想到,淳于髡非但不感恩,反而在外面散播孟嘗君的謠言,說孟嘗君為人虛偽,收留門客只是為了沽名釣譽。
孟嘗君聽說后,非常傷心,嘆息道:"我養士三千,竟然養出這樣一個白眼狼。"從此以后,孟嘗君對待門客更加謹慎。
《增廣賢文》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有些人,你對他再好,他也不會感激,反而覺得你對他好是應該的。一旦你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翻臉不認人,甚至反咬你一口。
宋朝有個書生,名叫呂蒙正。他年輕時家境貧寒,常常食不果腹。有一次,他餓暈在路邊,被一位好心的農夫救起,給他飯吃,還給他盤纏讓他進京趕考。
呂蒙正后來高中狀元,官至宰相。他沒有忘記那位農夫的恩情,多次派人尋找,最終找到了農夫的后人,給予厚賞。呂蒙正還在自己的府邸中供奉著農夫的牌位,每逢初一十五都要上香祭拜。
這才是君子之行,這才是感恩之心。
古人云:"寧可與君子打一架,不可和小人說句話。"
![]()
這三種人——見利忘義者、口蜜腹劍者、恩將仇報者,便是人間最大的小人。
與他們交往,不僅會損耗你的福報,還會給你的人生帶來無盡的麻煩。
那么,如何才能識別這些小人?遠離小人之后,貴人又如何自來?
佛家有云:"因果不虛,善惡有報。"道家講:"道法自然,順應天道。"
儒家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三家雖各有側重,但都指向同一個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