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9日,開云集團和歐萊雅集團共同宣布,雙方將在奢華美容和健康領域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
在這份合作協議中,開云集團將出售Creed品牌以及標志性品牌的授權,總價值達4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32.5億),預計交易于 2026 年上半年完成。另外,歐萊雅集團還需就授權品牌的使用向開云集團支付特許授權使用費。
這場合作不僅是今年美妝領域最大規模交易,更折射出行業深層變革:頭部集團正通過“出售非核心資產”與“精準并購”雙向動作,重構競爭版圖。
開云“舍”美妝,歐萊雅“補”高端
這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包含三大核心內容:
歐萊雅集團收購Creed品牌、獲得開云集團旗下多個標志性品牌的美妝與香水授權,以及雙方成立獨家合資企業,探索健康與長壽領域的商業機遇。
在奢侈品美妝的合作上,除了Creed品牌,歐萊雅還將獲得古馳(Gucci)、葆蝶家(Bottega Veneta)、巴黎世家(Balenciaga)的美妝和香水授權。
其中葆蝶家(Bottega Veneta)與巴黎世家(Balenciaga)的獨家授權將在本次交易完成后立即生效,涵蓋研發、生產與分銷全流程;古馳(Gucci)則需要等到現有與科蒂集團的授權到期后,歐萊雅才能獲得其香水與美妝產品的50年獨家授權,負責產品研發、生產與分銷,且需遵守開云集團在現有授權協議中的相關義務。
![]()
除美妝領域外,雙方還將聯合探索奢侈品、健康與長壽領域的交叉商業機遇。
公告顯示,開云和歐萊雅計劃成立一家股權各占50%的獨家合資企業,結合歐萊雅的創新能力與開云對奢侈品客戶的深度理解,打造前沿體驗與服務。
從交易結構看,這場合作是雙方戰略需求的精準匹配。
對于此次合作,開云集團CEO盧卡·德·梅奧( Luca de Meo)表示,此舉旨在“聚焦我們的核心優勢:品牌的創意實力與吸引力”,將美妝業務交由專業伙伴運營,同時開拓健康新賽道。而對歐萊雅而言,這不僅鞏固了其在奢侈品美妝領域的龍頭地位,也為其打開了小眾香水與健康領域的增長空間。
![]()
值得關注的是,開云集團曾對其美妝業務寄予厚望。
2023年,正式成立美妝部門Kering Beauty,挖來雅詩蘭黛前高管Raffaella Cornaggia擔任負責人,并以35億歐元完成對Creed品牌的收購。2024年開年,開云發布戰略計劃,宣布要陸續為Bottega Veneta(葆蝶家)、Balenciaga (巴黎世家)、Alexander McQueen(亞歷山大·麥昆)香水推出香水產品,同時陸續吸納資生堂前 CFO、雅詩蘭黛前高管完善團隊。
在2025年上半年公布的業績報告中,開云集團整體銷售額出現縮水,但美妝板塊營收同比增長9%至1.5億歐元,成為其業績版圖中少有的“正增長點”。
不過盡管業績向好,但其規模與集團核心的奢侈品業務相比仍相去甚遠。
一資深業內人士向《FBeauty未來跡》表示,美妝業務需承擔研發、供應鏈、營銷全鏈條成本,而開云的核心優勢在于品牌創意與奢侈品運營,而非美妝領域的專業能力。“不如變現資產聚焦核心奢侈品類,將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
于是在盧卡·德·梅奧的“雷霆改革”中,這一業績亮點最終也只能成為棄子。這位有曾帶領汽車品牌雷諾“起死回生”的新帥,上任僅三天便更換Gucci負責人、取消副首席執行官職位,此次出售美妝業務,正是其“聚焦核心、剝離非主業”改革思路的延續。
聚焦、收縮,美妝巨頭掀起“拋售潮”
近期,多家美妝巨頭紛紛啟動品牌剝離與業務重組,以聚焦核心業務、提升盈利能力。
1.聯合利華連續“砍牌”,聚焦核心品類。
繼今年5月關閉REN品牌之后,10月14日,聯合利華再發公告,宣布將旗下高端護膚品牌Kate Somerville凱詩薇出售給Rare Beauty Brands,交易范圍不僅包含凱詩薇的護膚、身體護理產品線,還涵蓋旗下位于洛杉磯梅爾羅斯廣場的實體診所。
![]()
2.科蒂押注半壁江山,評估近七成營收業務
2025年10月,科蒂于官網發布正式公告,宣布已啟動對其大眾彩妝業務及巴西業務的戰略評估,將全面探討包括合作、資產剝離與分拆在內的各種可能性。
數據顯示,此次戰略評估將重點聚焦的業務板塊合計占據科蒂銷售額的69%。其中大眾彩妝業務年收入約12億美元,包括CoverGirl(封面女郎)、Rimmel(芮謎)、Sally Hansen(莎莉漢森)和Max Factor(蜜絲佛陀)等彩妝品牌;巴西獨立美容業務年收入近4億美元,由巴西本土品牌構成。
3.科赴與雅詩蘭黛“棄弱”,優化品牌矩陣
科赴的“瘦身”聚焦于表現不佳的皮膚健康板塊。
今年6月,有消息稱科赴(Kenvue)正探索出售皮膚健康與美容部門旗下約6個品牌,包括可伶可俐(Clean & Clear)、城野醫生(Dr.Ci:Labo)、芯絲翠(Neostrata)等品牌。近日,又有外媒報道稱“科赴正在考慮出售或分拆表現不佳的皮膚健康與美容部門”。
2025上半年,科赴皮膚健康與美容部門銷售額同比下滑5.6%,是公司三大業務部門中下滑幅度最大的部門。
![]()
雅詩蘭黛則將“棄子”指向彩妝品牌Too Faced。
據Axios Pro報道,雅詩蘭黛正為Too Faced尋求買家;在此之前,彭博社就曾報道,雅詩蘭黛已聘請咨詢公司Evercore,評估旗下品牌組合,不排除更多品牌出售。
2016年,雅詩蘭黛以14.5億美元收購Too Faced,創下集團當時最高收購紀錄。但近年來因 品牌產品創新不足、本土化適配差等原因,Too Faced在中國、日本市場接連遇挫,成為拖累集團彩妝業務的包袱。
![]()
“在增長放緩的周期中,企業更傾向于把資源投向確定性更高的核心品牌與高毛利業務。”從這些被拋棄的品牌來看,它們多具備“非核心”“業績承壓”“與戰略脫節”的共同特征,這折射出巨頭從“規模擴張”向“利潤優先”的轉向。
TOP10格局生變,Natura&Co出局后,誰將是下一個?
隨著巨頭瘦身、并購等業務調整動作的密集落地,全球Top10美妝集團的座次正在發生微妙變化。
2024年全年,全球美妝十強排名為:歐萊雅、聯合利華、雅詩蘭黛、寶潔、LVMH、拜爾斯道夫、資生堂、科蒂、Puig、科赴;到2025年8月,TOP10排名調整為:歐萊雅、聯合利華、寶潔、雅詩蘭黛、拜爾斯道夫、LVMH、科赴、資生堂、Puig、科蒂。
短短半年時間內,歐萊雅、聯合利華尚能保持第一、第二的位置,雅詩蘭黛與寶潔互換排名,科蒂從第九跌至第十,Puig在首次上榜后排名又上升了一位。而此前位列十強的Natura&Co因頻繁出售子公司已跌出榜單。
![]()
從全球美妝公司TOP10排名來看,行業的馬太效應正持續加劇。
一方面,斷層領先的頭部公司如歐萊雅,與尾部集團的差異正越來越大。
此前歐萊雅作為唯一一個被阿瑪尼欽點美妝公司收購方,再加上此次直接拿下開云集團旗下Creed品牌及Gucci、Bottega Veneta、Balenciaga三大奢侈品的美妝授權,都顯示出奢侈品集團對歐萊雅“奢侈品美妝運營能力”的高度認可。
從品牌定位、產品研發到全球分銷,歐萊雅已形成成熟的高端美妝操盤體系,而這種認可又進一步為歐萊雅吸引更多優質資源,形成“強者恒強”的閉環。
另一方面,尾部公司的競爭也愈發激烈。就當前全球美妝TOP10來看,在完成部分業務剝離后,一些公司或許會跌出TOP10的位置。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本土品牌也已經開始沖擊全球格局。珀萊雅提出“雙10戰略”,計劃未來十年躋身全球化妝品前十。2025上半年珀萊雅全球銷售額突破80億元,同比增幅超20%,雖與前十尾部仍有差距,但其增長速度遠超科蒂、科赴等公司。
從開云與歐萊雅的40億歐元交易,到巨頭集體瘦身,再到 Top10的淘汰賽,全球美妝行業或許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戰略調整期。這場調整的核心邏輯的是:放棄非核心、聚焦高毛利、擁抱差異化—— 歐萊雅靠“并購 + 高端化”鞏固龍頭,Puig 聚焦高端香水實現突圍,開云、聯合利華則依靠剝離非核心減負。
這場全球美妝格局的重構,也才剛剛開始。
本文為FBeauty未來跡原創作品,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或通過技術抓取用于AI訓練。
作者/向婷婷
編輯/吳思馨
排版/桂玉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