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的北京,金黃色的銀杏葉把街道點綴得格外美麗。傍晚6點,王阿姨和老伴走在小區門口。突然,阿姨停下腳步,彎腰揀起一顆圓滾滾、黃澄澄的果子。
見她動作利索,邊上遛彎的鄰居也湊熱鬧:“這就是白果吧?上次我孫女在網上還學了新吃法,回家燉雞湯,可香了!”但此時,隔壁小孫的一句提醒讓氣氛戛然而止,“阿姨,這果子有毒,醫院天天有人中招!”
![]()
很多人或許覺得不可思議:公園、馬路邊常見的銀杏果,怎么會有毒?而且還有人誤以為它能“養生保健”,甚至追著街上一地的“白果”拾撿當寶貝。事實恰恰相反,每年這個季節,北京各大醫院都會收治因為誤食路邊銀杏果而引發中毒的病例。它背后到底有什么隱患?又該怎樣科學防范和處理?
每到深秋,北京街頭、公園和社區小路旁,隨處可見一地金黃的銀杏果。很多市民以為撿點帶回家,不僅省錢還能“補身體”。但其實,未經處理的路邊銀杏果隱含著多重健康風險。
首先,銀杏果外層果肉及種皮含有多種強致敏成分,如銀杏酸、致敏蛋白等,接觸果汁后,皮膚易出現紅腫、刺痛、起皰或瘙癢。北京協和醫院統計近三年,皮膚科因“銀杏果手”求診的患者逐年增加,且癥狀往往較為嚴重。
![]()
“白果”果仁和胚芽中富含氫氰酸、銀杏酸、銀杏毒素等有毒物質。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指出,氫氰酸屬于劇毒,僅需0.5-3.5mg/kg即可危及生命。銀杏酸毒性同樣突出,攝入20mg/kg以上就會損傷人體細胞,尤其危害神經系統和肝臟。
此外,路邊銀杏果經常直接暴露在汽車尾氣、煙塵及農藥殘留下,攜帶大量有害雜質,不僅僅是“自身有毒”,還極易污染,進一步放大健康威脅。因此,北京街邊撿拾的銀杏果絕非所謂的“天然補品”,反而暗藏“健康殺手”。
別小看一顆小果子,誤食未經科學處理的銀杏果,危害遠遠超出很多人的想象。臨床數據顯示,輕則皮膚過敏,重則急性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
輕接觸:接觸性皮炎
接觸“白果”汁液后,約30%-50%的人群會出現手部紅腫、瘙癢,嚴重者短短數小時內就可出現水皰、脫皮。不少家有兒童、體質敏感的老人,尤其高發。
誤食中毒:“黃金3-4小時”警示
銀杏果中毒的表現大多出現在食用后3-4小時。最常見癥狀包括:嘔吐、腹痛、腹瀉、皮膚青紫、抽搐、驚厥、四肢麻木、下肢癱瘓,嚴重者會因呼吸衰竭而發生死亡。
一組病例顯示,浙江一位中年男子誤信銀杏果“能治結石”,食用15顆銀杏果后,1小時內腹痛難忍被緊急送醫。經檢測中毒,所幸及時催吐和搶救才轉危為安。兒童、老人、肝腎功能不全者風險尤高。
![]()
慢性危害:尾氣&農藥危害疊增
路邊拾撿的銀杏果常與汽車尾氣中的重金屬和農藥殘留疊加污染,長期攝入不僅致敏、致毒,還增加癌癥、慢性肝損等風險。
銀杏果真的不能吃嗎?其實,精確來說,“路邊的不能撿、不能碰、更不能隨便吃”,但市場售賣、嚴格處理過的銀杏果,在規范食用劑量下是安全且可做美食的。
科學防護,拒絕盲目撿拾
銀杏果果肉的毒性與致敏性極強,如需自行處理,一定佩戴手套,避免裸手碰觸。銀杏汁污染皮膚,應馬上用大量清水和肥皂清洗,并涂抹爐甘石洗劑等止癢藥物,如有腫脹、皰疹即刻就醫。
![]()
充分去毒,絕不生食
規范處理需參考北京市食品安全標準:先剝除堅硬外殼及外果皮,開水煮沸10分鐘去衣膜,同時一定要摘除綠色胚芽(毒性最強),然后再高溫蒸、炒、燉等熟制,生食極易中毒。
嚴格控量,大人10顆以內,兒童嚴禁誤食
每次食用成年人不超過10顆,兒童最多5顆,嬰幼兒禁食。過量或長期食用會引發累積性損傷。
不要迷信“路邊天然”,請向正規市場購買合格產品
路邊銀杏果極易攜帶汽車尾氣和農藥毒物,即便徹底加熱仍難以徹底去除污染。建議購買合格渠道的銀杏果,且只選擇凈化、分離毒素后的成熟產品,遠比“自己撿”的安全得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