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過后,來白云法院訴服大廳起訴離婚的郭璐(化名)看到一則“告示”滿腹疑慮和不甘:為什么啊?
連日來,廣州各法院紛紛發布工作“體檢報告”,不說不知道,一說才發現,想在廣州打官司,光排隊等開庭就得小半年。
法官的案山卷海
越秀法院:到今年10月,收了8萬多案子,還沒審結的還有2萬5千多。平均每個法官手里攥著662個案子。
![]()
白云法院:更猛,收了快9萬件案子。法官人均辦案894件,每人手頭沒辦完的存案就有359件。
![]()
天河法院:到8月份,收了接近10萬件案子,法官人均在辦447件。
![]()
番禺法院:待處理的糾紛近5萬件,法官人均存案518件。最夸張的是,新的民事案件開庭已經排到2026年了!
![]()
可以這么說,假設一個法官全年無休,在越秀區,他(她)平均每天要處理差不多2個案子。這還不算開會、學習、寫判決書的時間。這工作量,有點是“反人類”!
被平均的員額法官們
當人們被“人均幾百件”的數據震驚時,那么這個“人均”是怎么算出來的?
業內人都清楚,這個觸目驚心的“法官人均辦案數”,其分母并不是法院的所有工作人員,而是經過嚴格遴選、有資格獨立辦案的“員額法官”,即在編人員的39%,其他人員沒有辦案資格。
這就解釋了問題的核心所在:
一個員額法官,就是一個“審判團隊”的核心。他/她身后可能有法官助理、書記員,但案件的審判責任、核心審理工作,最終都壓在這一個員額法官身上。
“員額制”是改革的成果,但如今面臨挑戰。這項改革確保了裁判者的專業素養,但也固定了辦案法官的“編制”。案件量像洪水一樣暴漲,但員額法官的數量卻無法同步快速增長。
廣州,只是全國法院的一個縮影。從東部沿海到中西部省會,許多地方法院都面臨著同樣“案多人少”的極限壓力。廣州的情況之所以尤為突出,只因它是中國人口和經濟活動最密集的城市之一而已。
因此,法院內部強烈的呼聲正是源于此:要真正破解“司法超載”,光喊口號不行,必須從源頭上解決“人”的問題——即適時、科學地增加員額法官的數量,并讓那些經驗豐富、已成為辦案中流砥柱的法官助理們,有機會進入員額,充實一線審判力量。
你的官司得“預約”到明年
所有法院都異口同聲地提醒:新案子,從立案到開庭,一般要等5個月左右。這意味著啥?
你想跟公司打勞動糾紛?等排到你,可能都快過年了;做生意遇上欠款不還?等開庭時,對方的公司還在不在都難說;鬧個離婚爭家產?這半年的“冷靜期”可真是“案多人少"無意強制加上的。
法院從解決問題的“裁判”,變成了需要提前半年預約的“專家號”。正義雖然不會缺席,但可能會遲到小半年,這對等著錢救急或者想盡快了結事情的老百姓來說,確實挺煎熬的。
法院求你了,別動不動就打官司!
面對這人山人海的案子,法院也急了,在公告里幾乎是“懇求”大家:“別一上來就起訴!先試試這兩招!”
第一招:自己先談談。主動找對方溝通,能私了就私了,省時省力又省錢。
第二招:找專業和事佬。去轄區的一些調解機構或者法院申請調解。這法子快,不傷和氣,而且調解成功后的“司法確認”,跟法院判決效力一樣,對方不履行,你照樣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說白了,法院這是在告訴你:我們這條“高速路”已經很堵了,我給您指兩條“鄉間小道”,風景好還不堵車,您趕緊的!這既是給當事人的出路,也是給法院自己減負。
解困需要系統發力
所以,當我們再看到“打官司要等半年”的新聞時,應該意識到,這不僅僅是法院的效率問題,更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問題。
一方面,需要我們老百姓轉變觀念,善用訴訟外的糾紛解決方式,這是高效又聰明的選擇。
另一方面,更需要從制度層面著手,傾聽一線法院人的呼聲,科學評估并動態調整司法人力資源的配置,讓審判力量跟得上社會糾紛增長的腳步。
畢竟,讓每一位法官能夠從容審案,讓每一件糾紛能夠得到及時化解,才是對我們每個人權利最實在的保障。
最后想說的是,這場“排期之困”,是對正義效率的一次全面考驗。破解之道,不僅在于我們選擇何種方式解決糾紛,更在于社會能否為正義的實現,配置足夠的資源與暢通的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