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激發青少年對生命科學的興趣,培養科學探索精神,同時提升小記者們的新聞素養與實踐能力,10月18日,紅谷融媒小小記者團攜手南昌大學教職工子女走進南昌大學基礎醫學院,參加該學院“2025年實驗室開放日”活動,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生命科學探索之旅。
![]()
顯微鏡操作區
微觀世界里的 “十萬個為什么”
形態學實驗中心內,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讓孩子們充滿好奇,一連串問題接踵而至。“切片圖像里黑乎乎的是什么?”“這是雜質哦。” 志愿者耐心解答。當被問及切片的制作方法、是否存活及是否病變時,老師結合實驗流程詳細講解,讓孩子們理解了標本制備的科學性。面對“怎么調整放大倍數”“圖像不清晰怎么辦”等操作問題,志愿者手把手指導,幫助大家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技巧。
![]()
關于腎臟的討論更是趣味十足,孩子們紛紛猜測腎臟的形狀,“豆子”“豌豆”“黃豆” 的答案此起彼伏;當被問到腎臟一天能過濾多少原尿時,“18升”“180毫升”的回答雖有差異,卻充分展現了探索熱情,老師隨后公布正確答案并科普相關醫學知識,讓孩子們在互動中收獲新知。在斑馬魚實驗室,孩子們對這種小小的生物充滿好奇,“斑馬魚心臟損傷后能再生,剪掉尾巴能長回來嗎?”“麻醉后離開水能活多久?”“眼睛損傷能再生嗎?”針對這些問題,老師逐一解答,介紹了斑馬魚在再生醫學研究中的重要價值,激發了孩子們對生命科學研究的興趣。
微生物互動區
健康意識在探索中扎根
病原實驗中心里,孩子們重點了解了可食用微生物與致病病原生物的區別。當得知蛔蟲的感染途徑后,有孩子當即感嘆“我再也不咬手指頭了!”;親眼看到手指上培養出的大量細菌時,孩子們更是震驚不已,紛紛表示“以后一定要認真洗手!”。
![]()
互動問答環節精彩紛呈。有孩子指著人體寄生蟲標本疑惑地問:“這條蟲子怎么有魚尾巴?”老師贊許地回應:“這是血吸蟲的尾蚴,有分叉的尾巴,能在水中游泳,接觸人體后會鉆入皮膚造成感染。” 當被問及實驗室是否有基孔肯雅熱病毒時,老師安撫道:“展示的標本和動物都已固定,無需擔心。病毒主要通過叮咬過患者的蒼蠅、蚊子傳播。” 還有孩子問:“日本血吸蟲是日本的嗎?” 老師解釋:“它只是最先在日本被發現,曾在中國流行,如今已通過有效防治基本消滅。” 生動的講解讓孩子們既掌握了知識,又樹立了健康防護意識。
趣味體驗區
在實踐中感悟生命奧秘
![]()
解剖實驗中心的人體趣味拼裝區,教師結合常見臨床疾病,激情澎湃地講解人體重要結構,并組織孩子們以4-6人小組為單位開展拼裝挑戰賽。大家團結協作,在歡聲笑語中直觀理解了人體結構的整體性。急救體驗區里,小朋友和家長認真聆聽心肺復蘇操作要領,在學生志愿者的指導下依次動手體驗按壓動作,切實掌握了基礎急救技能。
![]()
作為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的高校星火館(南昌大學江西醫學院生命科學標本陳列館),孩子們的好奇心在這被各類標本點燃。“這些動物標本是真的嗎?”“怎么做成的?”“制作時是活的還是死的?”“為什么眼睛是睜開的?”面對一連串疑問,講解員耐心解答,當看到人體胚胎標本時,有孩子恍然大悟:“我們在媽媽肚子里原來是這樣的!”莊重的參觀氛圍讓孩子們對生命多了一份敬畏。
![]()
本次校地攜手的科普模式,不僅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種下了科學的種子,更有力地推動了生命科學知識的普及與傳播,為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好奇妙,學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識!”“我以后要成為一名科學家~”小記者們紛紛表示要將今天的所見所聞整理成報道,也希望著未來能有更多活動,不斷探索新的知識。
來源:南昌大學基礎醫學院、區融媒體中心
編輯:趙雅晴
校對:鄔夢涵
陳亞軍
核發:易志宏
![]()
小編雞腿靠你了,在看點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