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Wall Street is fearful of more lending blow-ups
銀行與私募巨頭均在警惕“蟑螂效應”
![]()
攝影:美聯社
2025年10月19日
“這話我或許不該說,但看到一只蟑螂,背后很可能還藏著更多。”10月14日,美國最大銀行摩根大通的首席執行官杰米·戴蒙發出警告:近期汽車貸款機構Tricolor與汽車零部件制造商First Brands的危機,或許并非美國信貸市場面臨的最后一場麻煩。
投資者沒等多久,就看到了下一只“蟑螂”現身。10月16日,美國地區性銀行股價集體下跌6%。此次波動的導火索是兩家地區性貸款機構——亞利桑那州的西部聯合銀行與猶他州的錫安銀行——披露,它們已提起訴訟,要求追回向某投資基金網絡發放的1.6億美元貸款,稱該貸款是基于欺詐性理由發放的。借款方Cantor Group否認存在任何不當行為。盡管涉及金額不大,但如今投資者對任何危機信號都極為敏感,而中型銀行正是這類信號最可能出現的地方。
對許多基金經理而言,未來一周將充滿焦慮。今年以來,在人工智能熱潮的推動下,市場對各類擔憂都視而不見——美國大型企業指數標普500已上漲14%,遠高于歷史平均水平。但如今華爾街不少人認為,這輪上漲可能即將終結。隨著對美國借款人(以及隨之而來的貸款機構)健康狀況的擔憂在市場蔓延,專業投資者正重點關注三個領域。
第一個是融資市場的壓力。過去兩周,取代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成為銀行間借貸基準的有擔保隔夜融資利率(SOFR),已攀升至比美聯儲利率平均高出0.25個百分點的水平,創下六年來新高。這一現象表明,銀行對流動性的需求激增,且不愿以低利率向同行放貸。另一個體現現金需求上升的信號是:10月15日至16日,銀行從美聯儲常設回購工具中拆借的資金超過150億美元,為新冠疫情初期以來兩日拆借規模的最高值。
投資者關注的第二個領域,是透明度極低的私募信貸市場。自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資產管理公司在企業貸款領域(尤其是對風險較高的中型企業放貸)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上周,私募信貸機構與銀行高管就“美國信貸體系中哪一環風險更高”展開了激烈爭論。私募巨頭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Apollo)的馬克·羅恩與黑石集團(Blackstone)的喬納森·格雷指出,許多銀行都涉足了Tricolor與First Brands的破產案。投資銀行杰富瑞(Jefferies)因對First Brands的風險敞口尤其大,其股價自一個月前的峰值已下跌逾25%。
但對更廣泛的投資者而言,這種相互指責并無太多實際意義。兩個領域間的關聯已愈發緊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期研究,歐美銀行已向私募信貸公司、對沖基金及其他非銀行貸款機構放貸4.5萬億美元。這意味著,私募信貸市場的動向對銀行影響更大,反之亦然。若經濟整體下行或破產案例增多,兩者都無法獨善其身。私下里,投資者與銀行家均擔憂:近期的放貸標準過于寬松。美聯儲開始加息已過去三年,如今財務狀況最差的借款人可能難以完成債務再融資。與此同時,風險管理能力較弱的二線貸款機構,對這類企業的風險敞口更大,這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地區性銀行的擔憂。
第三個問題也與利率相關。受長期利率上升推動,美國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未實現虧損,在2023年小型銀行業危機期間就引發過擔憂——當時硅谷銀行、簽名銀行和第一共和銀行相繼倒閉。美聯儲當時采取了特殊應對措施:允許銀行以長期國債的面值(而非大幅縮水的市值)為抵押借款,這一措施幫助穩定了市場,但早已暫停實施。盡管過去三年未實現虧損有所下降,但并未完全消失。2022年峰值時,銀行報告的此類虧損達6900億美元;如今這一數字雖有下降,但仍高達3950億美元。若未來更多貸款出現違約,貸款機構的脆弱性將進一步凸顯。
在正常時期,這類擔憂只會引發短暫關注。但在經歷多年寬松放貸、市場持續飆升后,華爾街日益普遍的擔憂是:少數不良貸款可能預示著更大危機的到來。因此,投資者正密切警惕,哪怕是最微小的“蟑螂”也不愿放過。■
說明:本號刊發來自各方的文章,是為了獲得更全面的信息,不代表本號支持文章中的觀點。由于微信公眾號每天只能推送一次,無法即時更新,本站目前在騰訊新聞發布最新的文章,每天24小時不間斷更新,請收藏以下地址(請完整復制),隨時刷新:
https://news.qq.com/omn/author/8QIf3nxc64AYuDfe4wc%3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