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在線學習”
獲取更多資訊!
在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開放教育需以一體化協同、數字賦能、質量提升、需求導向破局,扛起終身教育“主力軍”使命。
文/《在線學習》主筆 何曼
當前,我國教育的發展態勢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將終身教育體系納入“八大體系”,為終身教育的系統化推進提供了政策支撐。作為終身教育的“主力軍”,開放教育急需破解體系松散、資源分散、質量不均等難題。在此背景下,由《中國遠程教育》雜志社、貴州開放大學共同主辦的“一體化協同推進開放教育高質量創新發展研討會暨貴州開放大學體系書記、校長培訓班”近日召開。200余位行業專家,開放大學校領導、中高層管理者齊聚貴陽,最終形成共識:開放教育需以一體化協同、數字賦能、質量提升、需求導向破局;各方應加強合作交流,共同推進開放教育事業邁向新高度。
![]()
研討會現場
終身教育國家隊要做好資源整合
“開放大學不是‘邊緣’或‘低端教育’的代名詞,而是終身教育體系的核心載體。”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終身教育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吳遵民一語道出開放大學的價值所在。他指出,終身教育體系構建的關鍵在“繼續教育”,而讓繼續教育落地的主推力量正是開放大學。“當前普通高校、職業院校都開始涉足繼續教育領域,但開放大學的優勢在于‘體系覆蓋全、服務人群廣’,從社區老人到企業職工,從鄉村干部到退役軍人,以及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都是其服務對象。唯有開放大學能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泛在服務。”
針對我國終身教育長期存在的“資源空泛”問題,吳遵民進一步分析:“國家開放大學擁有龐大的線上學習平臺,地方層面也有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豐富的線下資源,但這些資源大多‘懸在空中’,未能有效下沉到家庭、社區乃至個人等終端場域。”他認為,開放大學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扮演“資源整合者”的角色,用“一根線”串聯起分散的教育資源,并針對不同人群的個性化需求精準推送。
國家開放大學教務部部長古小華從政策層面,明確了開放教育的“三大屬性”,為其定位重塑提供了政策依據。其一,政治屬性要求落實立德樹人,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其二,人民屬性要求提供公平普惠的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其三,戰略屬性要求對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求,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人才支撐。他強調:“過去重‘擴規模’,如今要‘擴優提質’,通過規范招生、扎實教學、嚴格考試,讓開放教育文憑‘高質量’‘有分量’,才能真正成為終身教育的主陣地。”
貴州開放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羅勇,從地方實踐角度呼應了這一定位。“開放教育需要‘破局思維’。”羅勇表示,貴州開放大學提煉出自身發展的“三寶”:以“開放包容”的精神接納多元教育需求,以“多元融合”的模式整合開放教育、職業教育、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等資源,以“產教融合”的實踐對接地方產業需求。
數字賦能與教學改革雙向發力
“從口語傳播到AI教學,人類教育技術的每一次變革,都在重構‘教’與‘學’的關系。”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數字化閱讀實驗室主任郭文茗從歷史視角出發,剖析了數字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AI時代,教育需重新審視“人的智能”本質。郭文茗認為,人的智能不僅源于個體生物感知,更源于借助技術形成的社會共有認知。當前,大語言模型雖能處理海量知識,但仍存在“AI味”明顯、倫理對齊困難等問題。對此,她提出了AI時代開放教育的發展方向:一方面,要重視“對話式教學”,借鑒劍橋大學對話教育研究中心的“開放學習+課堂對話”模式,通過設計性對話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另一方面,要關注知識表征方式的變革,認識到游戲化學習、知識圖譜技術等都將成為未來教育的重要形式。
國家開放大學從實踐探索層面呼應了郭文茗的觀點。國家開放大學出版傳媒集團黨總支書記、董事長、總經理,《中國遠程教育》雜志社社長馮立國介紹,國家開放大學已在樣板課建設中引入“蘇格拉底提問法”,通過AI智能體設計互動式教學場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深化理解,有效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
數字技術的普及與應用固然十分重要,但也并非沒有邊界。吳遵民特別提醒:“數字技術是開放教育的‘工具’與‘路徑’,而非‘目的’。現在很多開放大學熱衷于談論AI、大數據,但如果技術不能服務于教育,不能落地到教學實踐與教育服務的實際場景中,就會形成‘技術與教育兩張皮’的現象。”他舉例說,日本許多70多歲的老年人仍能參與社會工作,關鍵在于教育與技術的深度融合。開放教育機構會為老年人開發簡易版學習App,降低操作門檻等。他認為,開放教育應用數字技術的核心原則是“服務人”,唯有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才能實現提升人生命品質的最終目標。
古小華進一步強調:“數字賦能的最終目標,是推動教學改革更好地落地見效。未來開放教育的發展,需聚焦四個‘融合’——數智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辦學體系的一體化融合、質量共識的形成。”他表示,開放教育教學改革要遵循“堅持協同融合、堅持學生為本、堅持教師主體、堅持數智賦能”原則,重點推進六個方面的改革:塑造立德樹人新模式;做強特色鮮明的專業體系;構建實用靈活的課程體系,實施開放教育“101核心課程建設計劃”等;構建“人工智能+”助教、助學、助評、助管閉環教學過程;深化多元融合實踐教學改革;建立全過程的學習評價機制。
國家開放大學改革發展處/科研處原處長王國川則提出了未來開放大學辦學體系的五個目標:建立國家開放大學一體化辦學體系,構建“一體管理、兩級統籌、四級辦學”良性發展機制,壯大非學歷教育打造“超級艦隊”,夯實國家老年大學基礎并構建老年教育體系,推動多領域一盤棋與集團化運行以構建開放大學共同體。
開放大學“一體化創新樣本”
“開放教育一體化不是‘一刀切’,而是‘各美其美’的協同。”貴州、寧德、滁州等地開放大學的案例,展現了差異化發展路徑。
貴州開放大學的實踐,緊扣“服務地方”的核心。該校在全省建立300余家社區教育示范基地;與貴州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合作建設“貴州省軍休老年大學”,服務退役軍人的養老與學習需求;與貴州民航集團合作,建成“貴州民航產教融合開放實訓基地”,入選教育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學校副校長周勇介紹:“貴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剛超過50%,開放教育是‘補短板’的主力。學校2024年春季招生增加36.67%,應屆畢業率超過70%,單季學位獲取人數從12人增至95人,這是一體化體系帶來的質量保障效果。”
寧德開放大學的創新,聚焦“破解基層辦學難題”。該校提出“三輪驅動”模式:以學歷教育為“看家本領”,社會培訓為“增長引擎”,社區教育為“品牌抓手”。為保質量,學校推行“混合式教學改革”,要求學生刷臉簽到、專業課至少參與3—4次面授;免費輔導學位英語,提前指導論文。該校黨委書記、校長葉祖庚說:“曾有人擔心‘嚴管會把學生嚇跑’,但數據證明,嚴格的質量管控反而能提升學校的吸引力。”2010年至今,學校學生人數翻了4倍,學位獲取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對于未來發展,他建議,應明確開放教育的職業教育定位,賦予市縣開放大學線下學習過程評價權,妥善解決縣級開放大學教師的高校系列職稱評定問題,為基層開放教育發展“松綁賦能”。
滁州開放大學則以“招生創新”激活一體化體系。該校黨委書記張大銀介紹,學校構建了“學歷繼續教育、非學歷教育、社區老年教育”三位一體的辦學格局,累計培養人才近10萬人。在招生方面,變“零散招生”為“規模招生”,以教師學歷提升、技師技能+學歷提升為重點,聚焦退役軍人、輔警、工匠、教師等群體開展“項目招生”,同時探索校校、校地合作。他強調:“有為才能有位,開放大學需緊扣地方需求,贏得認可才能激活一體化體系。”
開放教育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從定位重塑到路徑創新,從數字賦能到地方實踐,開放教育正以一體化協同凝聚合力。未來,需堅守“需求導向”、夯實“質量提升”、強化“數字賦能”、深化“一體化協同”,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終身教育愿景,為中國式現代化培育更多人才。
來源丨《在線學習》雜志 2025年9月刊(總第118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