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消息稱,星巴克正在評估來自五家潛在合作方的競購報價,以為其在中國的業務引入戰略伙伴,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公司發言人表示:“我們收到了多家高質量合作方的強烈興趣,他們都與我們一樣看好星巴克在中國的長期增長潛力。”
1.多方競購,看中了什么?
據悉,五個競購方已遞交初步出價,星巴克正對各方案進行評估。公司預計這筆交易的整體價值超過100億美元,其中包括品牌使用費、潛在合作方的前期投資及星巴克在中國業務中的保留股份。星巴克目前將中國視為其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之一,但正面臨來自本土品牌的激烈挑戰。瑞幸咖啡等本地連鎖迅速擴張,依靠低價策略和便捷性吸引大量年輕消費者,迫使星巴克加快數字化布局與產品創新。
星巴克自1999年進入中國市場,目前在全國擁有超過7700家門店。星巴克多次強調,中國是其“第二本土市場”,長期計劃不變,但經營策略正轉向更具靈活性與合作導向的模式。事實上也是因為中國本土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依靠星巴克自身的運營能力顯然已經無法抗下所有了。
在中國市場,瑞幸的崛起速度太快,而且深受年輕人喜歡,星巴克越來越沒有競爭優勢了。9.9元的瑞幸美式或者瑞幸生椰,在中國年輕用戶中深受歡迎。據悉,星巴克中國7千多家門店中,60%位于一二線城市核心商圈,僅物業估值就占三成。盡管其市場份額下滑,不過,星巴克在30元以上高端咖啡市場的占比仍達72%,1.8億會員的復購率還在半數以上,“星冰樂”“燕麥拿鐵”等經典產品仍是網紅打卡的標配。這也是一種支撐,起碼在一些一線城市,星巴克的品牌溢價還存在。
2.星巴克業績下滑,跟不上年輕人節奏了?
如今,星巴克的線上營收占比達35%,會員消費數據能精準預測商圈需求波動,不過,以瑞幸為代表的國產咖啡商家的數字營銷能力更強,尤其是9.9的策略在當下的消費需求下,非常有市場,并且得到了城市白領、年輕一代的喜歡和追逐。在消費整體不景氣的情況下,價格有時候就是具有決定性的一種營銷行為。
回溯星巴克近年來在中國的業績,其2024財年中國區營收同比下降1.4%,同店銷售額暴跌8%,客單價因頻繁促銷被拉低至32元,較2022年減少3元。門店規模不斷被壓縮,如今瑞幸已開出27814家門店,是其3.5倍,連主打低價的幸運咖都已超越星巴克躋身行業第三。
年輕人已經習慣了點瑞幸外賣,因為可以省20塊。這也是星巴克的尷尬。本土品牌用“低價、便捷、高頻”的三板斧,徹底擊碎了星巴克神話。瑞幸常年保持“9.9元特價”“買一贈一”,將主流咖啡價格帶從30元拉至15-25元區間。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咖啡消費者中,62%選擇20元以下產品,而星巴克主力產品仍堅守30元以上,自然被年輕群體拋棄。
此外,瑞幸采用“寫字樓店+社區店+高校店”的高密度布局,單店輻射半徑壓縮至300米,這種幾乎無處不在的便捷性,精準擊中當代人“即買即走”的需求。有調研顯示,74.5%的消費者選擇外帶或外賣,愿意在門店停留超過10分鐘的僅占12%,星巴克已成冗余成本。
更主要的是瑞幸等品牌的產品迭代的速度也是遠超星巴克。當星巴克半年才推一款季節限定,瑞幸已實現“每周上新”,從醬香拿鐵到茅臺dirty,靠跨界營銷持續制造話題。Manner則用“小店模型+精品咖啡”切入細分市場,20平米的門店坪效是星巴克的2.3倍,精準滿足白領“喝好咖啡但不浪費時間”的需求。本土品牌的“快節奏”,讓星巴克越來越不適應了。
3.星巴克品牌溢價還在,多方競購出發點不一樣
當然,星巴克的“金字招牌”依舊吸引了資本瘋搶。凱雷、博裕、高瓴、騰訊、華潤等十余家機構卷入競購,不同陣營的優勢與訴求涇渭分明,這場博弈的本質,究竟看中了什么?仔細甄別我們也不難發現,大家的訴求不太一樣的地方。作為首選競購方,凱雷和博裕資本擅長“存量優化”。凱雷曾主導百勝中國分拆,幫其實現本土化轉型;博裕則深度參與美團、瑞幸的融資,對咖啡賽道了如指掌。若二者入局,大概率會砍掉低效門店,推動星巴克推出“15-25元中端產品線”。
騰訊的私域流量和京東的供應鏈是核心吸引力。騰訊可將星巴克接入微信生態,通過朋友圈精準推送優惠券,復制瑞幸“社群運營+裂變拉新”的玩法;京東則能優化其冷鏈物流,將咖啡豆配送時效從48小時壓縮至24小時,降低門店備貨成本。但互聯網的“快節奏”可能與星巴克的“慢文化”產生沖突。
而華潤旗下的萬象城、ole超市能為星巴克提供稀缺物業資源,其遍布三四線城市的零售網絡,更是星巴克下沉的關鍵。數據顯示,三線以下城市咖啡門店增速達45.2%,但星巴克在這些區域的門店占比僅18%,華潤的渠道優勢能幫其快速填補空白,對抗幸運咖的下沉攻勢。
無論最終花落誰家,星巴克的破局點都不在于“找靠山”,而在于“自我革命”。中國咖啡市場已從“體驗消費”進入“效率消費”時代,固守初心只會加速衰落,唯有擁抱變化才能重生。因此,未來的改變或許是,縮減大店比例,主推30-50平米的“快取店”,將租金成本從營收的28%降至15%以下。與美團、餓了么深度合作,接入即時零售網絡,將配送半徑從3公里擴展至5公里,抓住“30分鐘達”的核心需求。借鑒瑞幸“茶咖融合”經驗,推出更多的地域特色產品,在云南咖啡豆基礎上開發“中國風味”系列,擺脫對進口豆的依賴。
可以說,星巴克的困境,是所有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縮影——再強大的品牌光環,也抵不過對本土需求的漠視。要精準把握中國消費者“既要便捷又要性價比”的理解。如果星巴克不能放下“咖啡貴族”的身段,即便找到再好的伙伴,也難逃被瑞幸們繼續擠壓的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