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宮廷水陸畫菩提樹神圖
水陸畫最初是佛教寺院中舉行水陸法會時所用的神像畫。所謂“水陸法會”,全稱為“法界圣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又稱法界圣凡水陸大齋普利道場、無遮水陸大齋,略稱水陸大齋、水陸道場、水陸大會、悲濟會等。南宋宗鑒《釋門正統》卷四載,所謂水陸,取“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凈地”之義。這是為超度亡靈,拔救幽冥,普濟水陸一切鬼神而舉行的一種佛事活動,其內容主要為設齋誦經,禮懺施食。據《益州名畫錄》中記載,在唐宋五代,水陸法會已經形成,水陸畫作品也隨之產生。至明清時期,水陸法會已成為一種寺廟文化活動,廣泛流行于社會。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全國很多的大型寺院都要舉行水陸法會。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在此樹下不吃不喝,冥思苦想,并發誓:如不成佛,決不起來。佛尊在樹下打坐七天七夜,遇到風雨,樹神就用枝葉做傘,為佛擋風遮雨。可見菩提樹神,在釋迦牟尼成佛之前,就守護著佛尊,她被認為是佛教最早的護法神。水陸畫中菩提樹神像作后妃形象,身穿描金鳳衣,身后兩位侍女,一女手托綠葉黃花的菩提樹枝,另一侍女舉幡。
![]()
明代水陸畫虛空藏菩薩像
虛空藏菩薩密號庫藏金剛。漢譯又作尊上虛空孕菩薩摩訶薩、虛空庫菩薩摩訶薩、虛空光菩薩摩訶薩,是中國大乘佛教八大菩薩摩訶薩之一。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在無量菩薩中專主智慧、功德和財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財富如虛空一樣廣闊無邊,并能滿足世間一切如法持戒者的善求善愿,使無量無邊眾生獲得無窮利益,故有此虛空藏圣名。
![]()
天啟陸年描金彩繪水陸畫彌勒菩薩像
畫面以磁青(深藍色礦物顏料)為底色,營造出沉靜肅穆的宗教氛圍,既契合佛教藝術“莊嚴神圣”的精神內核,又通過深色底襯托主體,強化視覺焦點。佛像肌膚、衣紋、寶冠、法器等關鍵部位以描金技法呈現,金箔光澤溫潤華貴,既凸顯佛像“神圣莊嚴”的神性,又通過金線勾勒衣紋褶皺、寶冠裝飾等細節,展現明代工藝的精湛。彩繪以紅、藍、綠等濃艷色彩繪制衣飾、背光、法器等,色彩對比強烈卻和諧統一,既符合佛教藝術“以色彩表法”的傳統(如紅色象征慈悲、藍色象征智慧),又通過色彩層次豐富畫面視覺張力。彌勒菩薩結跏趺坐于蓮花座,姿態端莊安詳,傳遞出“慈悲渡世”的宗教意涵;面部線條柔和,眼神慈悲平和,通過寫實與象征結合的手法,塑造出既具神性又近人情的宗教形象。
![]()
明代水陸畫十地菩薩像
畫中的榜題為“十地菩薩”,這在一般的釋道畫中并不常見,因為十地菩薩通常被分為兩幅,每幅五位大菩薩。然而,這幅畫卻單獨繪制了十位大菩薩,這可能意味著它并不是用于道場,而是為菩薩信仰的道場所繪制。
![]()
十二圓覺菩薩對屏
據佛經記載,十二位菩薩分別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凈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凈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普善首菩薩。圓覺,有“覺性圓滿”之意,即是“修行得道,功德圓滿。”征著覺性圓滿,可進入光明境界。
菩薩像由工筆重彩施于絹本,所繪菩薩體態豐腴,面相柔和,法相莊嚴,發髻高聳,頭戴簪花寶冠,身披袈裟,頸飾連珠瓔珞,全跏跌坐于仰瓣蓮花座之上,具有典型漢傳佛教造像特征。所繪衣紋線條飄逸,似隨風拂動,發飾法器、裙帶花紋,均工致生動,精麗絕倫,寓端莊于秀美,繁縟的裝飾性中卻見莊嚴法相。
宋明兩代為十二圓覺題材興盛時期,本幅畫是在舉行佛教儀式—水陸道場(或水陸法會)時懸掛的宗教畫,源于印度,稱“水陸畫”。據佛教經籍記載,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夢見餓鬼向他求食,逐設水陸道場救度所有餓鬼,信眾深信凡被佛法超度過的怨鬼、孤魂都可以“免罪升天”,故后世盛行不衰,直至元朝,水陸法會規模更見盛大。
![]()
明水陸畫娑婆三圣
“娑婆”是梵語的音譯,也譯作“索訶”、“娑河”等,意為“堪忍”。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罪業深重,必須忍受種種煩惱苦難,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譯為“忍土”,被稱為“五濁世間”,是“極樂世界”“凈土”的對立面,這里容易產生各種罪孽,因此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另一層意思,是說釋迦牟尼等佛菩薩堪能忍受勞累,難說能說,難化能化,在污濁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眾生,表現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釋迦牟尼佛、地藏王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常于此娑婆世界度化眾生,與此土有情,具甚深因緣,故世稱“娑婆三圣”。
![]()
明代水陸畫地藏王菩薩像
地藏王菩薩展現出慈悲莊嚴之態。他身披袈裟,呈比丘造型,帶布巾,左手持錫杖,錫杖的四股十二環象征著苦、集、滅、道四諦與佛門十二因緣;右腳踏于蓮花之上,蓮花圣潔,寓意脫離塵世污濁。菩薩身后,一比丘隨從面容虔誠,老者隨從恭敬相伴。一旁,老子形象的人物手捧經書,身旁諦聽神獸姿態沉穩。諦聽虎頭、獨角、犬耳、龍身、獅尾、麒麟足,它通靈聰慧,能聽世間萬物,此刻安靜守護,與地藏王菩薩一同,為這幅畫面添上神圣且祥和的氛圍,盡顯佛法慈悲與智慧 。
![]()
清康熙宮廷水陸畫密跡金剛像
這幅畫以細致的工筆線描風格繪于絹本之上,運用了水墨與色彩。畫中生動描繪了三位怒相神祇,每一位都手持各自的法器,神情兇猛。場景設置在翻騰的彩色祥云之間。根據題跋和人物特征可證,畫中描繪的是佛教八部眾中的夜叉護法神——密跡金剛又稱“金剛力士”、“密跡力士”、“金剛力士”,梵音譯為“ 嚩日羅”、“伐折羅”。佛經上說,釋迦牟尼佛成佛后,常有五百執金剛的藥叉隨從侍衛,其主領即密跡金剛。
![]()
明清水陸畫文殊化身大威德金剛明王像
大威德明王作為文殊菩薩的化身,鎮守西方,梵名閻曼德迦,別稱降焰魔尊。有大威德力,能斷除一切魔障,摧伏一切毒龍,呈六臂六首六足之相。
![]()
明代寶寧寺水陸畫:跋羅墮尊者、伽伐磋尊者
此作品中,跋羅墮尊者手托缽盂,缽內煙霧中騰現一龍。年紀較長的伽伐磋尊者坐于石上,旁立小童。背景山水,樹石雜置,動靜相合,別有意趣。
![]()
明代宮廷水陸畫《羅剎眾圖》
此幅無名款,舊題宋人畫,對照克利夫蘭博物館藏明代羅剎眾圖,與此畫風正同。諸天各持法器,隨從騎乘護持,皆側身向右,坐立于虛空云端,或原為一組佛畫其中一幅,描繪諸天恭聆佛陀說法的法會盛況。三面六臂的力士,殆為八部中天部的阿修羅﹔持劍的武士群及貌美的女眾,則為十二天之一的羅剎與羅剎女,原皆異教鬼神,后被收服成為佛教的護法。全幅丹青彩繪,薄施暈染,畫諸天肌肉賁張,衣袖卷折飄舉,多用蘭葉描法,飛動傳神之姿,是傳承吳道子以來的職業畫家畫風。描金鉤畫衣紋圖案,敷色亦多處泥金,益顯富麗堂皇。就畫風觀之,疑似十五世紀明代的作品。
![]()
清代水陸畫除蓋障菩薩像
此幅除蓋障菩薩畫像左手結印,右手托盤,盤中放骷髏頭骨,象征著超越生死的智慧。右腿單跏趺坐,左腿下垂,坐于蓮花座上。
![]()
明萬歷水陸畫護法天尊圖
此絹本設色畫作描繪群神聚會:主尊為頭放圓光的菩薩,火焰紋寶冠莊嚴其身,佩華美瓔珞,雙手結合十印,內著蓮紋邊飾僧袍,外搭袈裟;旁立廣目天王,手持寶塔與幡槍,身披五彩鎧甲,焰形背光環繞;下方尊勝佛母持法輪、金剛鈴、經書、寶劍及幡槍等法器;其側護法神戴獅首盔立于烈焰中,身著華服手持弓弦,侍從持旌旗隨侍在后。右下角題萬歷四十五年款識并附功德主題記。畫作裝框。
![]()
清代水陸畫步擲明王圖
步擲,梵名Padanaksipa 。音譯為播般曩結使波明王。八大明王之一。又作步擲金剛。全稱步擲金剛明王。普賢菩薩化身,可濟度六道,有使罪人發現其菩提心及降伏惡魔的力量。據大妙金剛大甘露軍荼利焰鬘熾盛佛頂經載,此明王系普賢菩薩之化現,右手持一旋蓋,左手握一金剛杵,遍身作虛空色,放火光焰。
![]()
明代皇太后繪造的水陸畫《渡海羅漢圖》
此是明神宗為其生母李太后六十五大壽命宮廷畫師所繪制,每幅五位羅漢,做為賀壽禮不可能只畫五位,也可能達到100位或500位,已不得而知。此幅寫李太后款,當是其時宮廷畫師所繪而題太后之名,是為捉刀代筆。宋代以來,“羅漢渡海”的故事就成為宗教繪畫中一個較受歡迎的母題,此類畫作存世頗多,亦不乏杰作。此幅為絹本設色,刻畫工細,洵此中佳品。
![]()
明代水陸畫十方諸佛八大菩薩羅漢及金剛手圖
此圖為水陸畫《十方諸佛八大菩薩羅漢及金剛手圖》之左幅。畫中人物僅有五佛,四菩薩,九羅漢,及金剛手力士。
![]()
清代水陸畫修羅地獄圖
此幅水陸畫上書“修羅地獄”字樣。畫面上方畫一六臂阿修羅,阿修羅髪豎目張,手執武器,表現其好戰之特色。中部畫鬼卒押送罪人,從地獄城中出來,轉生為飛禽昆蟲。下部畫象轉生為馬駝牛等家畜。
![]()
水陸畫地府十王圖
十王信仰源自印度吠陀時代之夜摩神,隨佛教傳入中國后,與本土民間神話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十王信。本幅《十王圖》描繪細膩,共繪有 34個人物,構思極為巧妙,將人間法庭的觀察融入冥界場景想象,構圖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繪“五殿閻羅王”開堂審訊。閻羅王身著朝服、頭戴冕旒,皮膚黝黑,一手捧笏,安坐于主位。衣紋上有描金龍紋,身旁有侍從、文官輔佐,殿下眾人中有人頭戴 “長翅帽”。包王寶座為“出頭曲搭腦靠背”,寶座四周嵌大理石花紋插屏,類似水墨畫。
![]()
明萬歷水陸畫盧舍那佛像
這幅明代水陸畫盧舍那佛圖具有漢藏結合的藝術風格。盧舍那佛頭戴五佛冠,相貌威嚴,嘴邊有短髭須,姿態端莊,現大丈夫相。人物的面部表情寧靜,雙眼微閉,表現出一種內心的平和與超脫。整體具有宗教儀式的莊嚴感。畫作色彩豐富,使用了大量的礦物顏料,具有鮮艷而持久的色彩效果。主色調如紅、藍、綠、黃等,對比強烈,尤其紅和金的使用十分突出,體現出藏傳佛教藝術中常見的“明熱”風格。線條流暢且細膩,人物和裝飾的輪廓線條清晰,具有高度的精細度和復雜性。細節處理非常精致,尤其是人物服飾和底座上的花紋,展示了技藝的精湛。畫作采用對稱構圖,主體人物位于畫面中央,給人一種平衡和穩定的感覺。背景中的云紋和光環等裝飾元素,增強了畫面的神圣感和神秘感。畫作中充滿了象征元素,如光環、祥云、蓮花等,這些元素在佛教藝術中都有特定的宗教意義。
![]()
明清水陸畫:大準提菩薩像
準提菩薩,為佛教中顯教、密教所共尊的大菩薩;準提意思是清凈,為救度人道的觀音菩薩化身。因菩薩具有十八手,故又俗稱為“十八手觀音”,根據經典為相貌莊嚴的天女,形象多為三目、十八臂,一般手持蓮花、利劍、青珠、五股杵、花鬘、澡瓶、海螺、梵篋等,表示消災、去惑、增福、延命、超脫輪回、往生凈土等愿。
![]()
清代水陸畫觀音菩薩像
觀音菩薩結游戲坐于金毛犼之上,上方有一化佛結跏跌坐,施禪定印,畫面四周繪有韋馱及童子等。
![]()
明代水陸畫《羅漢降龍圖》
此圖繪羅漢降龍故事。龍繪三爪尤是古法,此圖必有古本所依,當是后人忠于原作的摹本。雖被嚇小童描寫細致,但于龍之威勢無所補,可見畫手巧思不足。洞中入定老僧似為達摩老祖,頭頂鵲巢也是別開生面,小彌猻肩挎小紅包更是讓人忍俊不禁。
![]()
明代絹本水陸畫六圓覺菩薩像
菩薩像由工筆重彩施于絹本,所繪菩薩體態豐腴,面相柔和,法相莊嚴,發髻高聳,頭戴簪花寶冠,身披袈裟,頸飾連珠瓔珞,全跏跌坐于仰瓣蓮花座之上,具有典型漢傳佛教造像特征。所繪衣紋線條飄逸,似隨風拂動,發飾法器、裙帶花紋,均工致生動,精麗絕倫,寓端莊于秀美,繁縟的裝飾性中卻見莊嚴法相。
![]()
明代宮廷水陸畫南無觀世音菩薩像
本幅《南無觀世音菩薩》頭頂華蓋,面若滿月,戴化佛五葉寶冠,肩披輕紗,胸飾瓔珞,左右有玉碗、楊柳枝和凈瓶。菩薩左手撐于蓮花寶座上,左膝自然平放,右腿微立,右手倚放膝蓋之上,仰掌舒五指而向下,作與愿印。與愿印是布施、贈予、恩惠、接受之印,象征佛菩薩順應眾生的祈求所作的印相,具有慈悲之意。畫面左上角有隱喻“代佛”說法的白鸚鵡,鸚鵡下方有金字題記:“南無觀世音菩薩”。坐騎金毛犼腳踏四色蓮花,背托蓮花寶座,與畫面右下角的善財童子同時望向菩薩。全幅布局繁密,施以石青、石綠、朱砂等重彩,且用金色細筆勾勒,線條飄逸,華麗唯美,三色祥云環繞通篇,呈現吉祥莊嚴妙境。
![]()
明代崇禎水陸畫十回向菩薩像
畫面上五菩薩皆側身站立,一尊居中,四尊前后排列,體型高大,幾乎充滿了整個畫面。菩薩皆面相長圓,神態莊肅,雙眉與鼻相連,眉間有白毫,眼瞼略低垂,高鼻薄唇,頭戴蓮花發冠,兩側垂有纓絡流蘇,頭頂束發髻,皆有圓形頭光。軀體豐腴,肌肉飽滿,姿態自然嫻雅。頸部飾瓔珞頸圈,兩條飄帶自頸圈雙側飛舞身側,下身著長裙,披外袍,衣著層次分明,衣紋飄逸流暢。而衣紋局部細節裝飾不同的花卉紋、幾何紋,既富于立體感,又極大地增添了菩薩的莊嚴神圣感。五菩薩唯以手印不同顯示各自不同的神格,或合掌,或執花枝與如意,手的表現極其生動,造型圓潤飽滿,姿勢揮灑自如。全幅人物以我國傳統工筆重彩技法繪制,色彩有青、綠、赤、赫、白等,既豐富艷麗,又莊重沉穩,技法上采用平涂、暈染、勾勒等不同形式,嫻熟精細,整體呈現出一種富麗大方、古樸高雅的藝術氣韻,是一幅極為珍貴的古代繪畫杰作。
![]()
明代水陸畫寶勝如來像
寶勝如來一般指寶生如來。金剛界曼陀羅五智如來之第三,南方月輪之中尊也。表福德,象征著大日如來五智中的第三智即平等性智,又譯為“南方福德聚寶生如來”,寶相佛,寶幢佛等。寶生佛 位于南方歡喜世界,可滿足眾生的一切愿望。寶生如來佛土是第三佛土,此佛土名具德凈土,藏文名稱意思是,意即賦有光榮。此土之佛賦有光榮,乃因他具有成覺的一切品性和能力。第三佛土之本尊是寶生如來。
![]()
明代水陸畫羅漢圖
![]()
明代水陸畫毗盧遮那佛像
毗盧遮那佛是佛教中的法身佛。畫作的線條流暢且細膩,首先使用細線勾勒出各部分的輪廓,這是傳統佛畫的重要步驟。畫中的色彩平涂較為顯著,尤其是佛像的衣飾,色塊分明。同時,一些細節部分如臉部和手部使用了暈染技法,以增加立體感。佛像的某些部分可能使用了貼金技法,這在佛教藝術中象征著神圣與莊嚴,增強視覺效果的同時突顯了佛像的神圣氣質。背景部分運用了淡彩渲染的技法,呈現出云霧繚繞的效果,增加了畫面的層次感和深邃感。
![]()
明代水陸畫文殊師利菩薩說法圖
此畫運用了傳統的工筆重彩技法,線條流暢,設色豐富而和諧。畫面細膩、精致,具有典型的明代佛教繪畫風格。文殊師利菩薩被安置在畫面的中央,雙手結說法印,突顯其重要性。菩薩騎乘的獅子充滿力量感,象征著權威與智慧。畫面背景布滿了云紋和火焰圖案,可能是象征法輪的熾盛光焰,增強了神圣感。文殊師利菩薩身旁的獅奴和祥云圖案的細致描繪,裝飾性很強,整體畫面顯得非常熱鬧且富有層次感。畫中的文殊師利菩薩安詳慈悲,表現出智慧與慈悲的雙重特質。菩薩身上的裝飾和背景中的元素都具有深刻的佛教象征意義,如蓮花象征凈土,光環代表神圣。整個畫面通過色彩、構圖和人物表情的細致處理,營造出一種莊嚴、神圣的宗教氛圍,有助于信徒在觀畫時生起敬畏之心并受到啟發。
![]()
明代水陸畫佛像圖
![]()
明萬歷慈圣皇太后造水陸畫常精進菩薩像
常精進菩薩,又名常應時菩薩,以修行精進波羅蜜為最勝,雖證至等覺菩薩圣果,因眾生常有諸苦,發愿于無量劫中晝夜恒時濟拔一切眾生,精進至極,永無退墮。
據《法華曼荼羅威儀形色法經》記載,菩薩妙冠,發垂兩耳,身色柔白,左手摩膝,右持寶珠,跏趺而坐,光如熾虹,寶蓮以為座,安住月輪殿,以無邊廣大之心,開凈法門,饒益有情,入佛智海。
![]()
明代水陸畫四空禪天眾像
四禪天。佛教有三界諸天之說。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色界諸天又分為四禪:初禪為大梵天之類;二禪為光音天之類;三禪為遍凈天之類;四禪為色究竟天之類。色究竟天為色界的極處。
色界天∶共二十二層天,分別為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凈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廣天(嚴飾天)、少廣天(小嚴飾天)、無量廣天(無量嚴飾天)、廣果天(嚴飾果實天)、無想天、無煩天(無造天)、無惱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阿迦膩吒天)。
![]()
清代水陸畫地藏菩薩化現無能勝金剛明王像
此明王極少單獨被奉祀在密教儀軌中,其居于釋迦牟尼佛像之前,與其夫人無能勝明妃長生金剛相對,守護一門。其造像呈憤怒狀,有四面四臂、三面四臂、一面二臂等。三面四臂形象的,面上各有三目,火焰發。右邊第一只手豎起食指,做出威嚇對方的期克印,第二只手拿著獨鈷杵。左邊的第一只手拿著斧鉞,第二只手拿著三叉戟。
![]()
明代寶寧寺水陸畫藥師佛像
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亦稱“大醫王佛”、“十二愿王”等。藥師佛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愿,愿為眾生解除疾病之苦,使具足諸根,而入解脫,依此愿而成佛。藥師佛愿滿建成的凈土,即凈琉璃世界。藥師佛為活人消災延壽,讓人健康快樂,故在漢地大受歡迎。日光菩薩與月光菩薩為其左右脅侍,合稱東方三圣。
![]()
明代水陸畫 冥府十王之五
![]()
清代水陸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眾圖
地藏菩薩以悲愿力救度一切眾生,尤其對地獄中之罪苦眾生特別悲愍,而示現閻羅王身、地獄身等廣為罪苦眾生說法,以教化救度之,故一般又以閻羅王為地藏菩薩之化身。如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中,即舉出閻羅王之本地為地藏菩薩之說。又如中國民間信仰中,地獄思想受“地藏菩薩本愿經”之影響甚深,而視地藏菩薩為地獄之最高主宰,稱之為幽冥教主,其下管轄十殿閻王。
![]()
清佚名普賢菩薩像軸
圖中菩薩乘六牙白象,合掌趺坐于象背蓮花座上,頭光如火焰般,象頭上有摩尼寶珠。菩薩身軀白色,薄施淡朱色暈染,并以淡墨線描繪輪廓。衣服紋樣不使用復雜的色彩,而僅以朱紅色表現,風格優美。
![]()
明代水陸畫:明王除蓋障菩薩圖
大妙金剛大甘露軍荼利焰鬘熾盛佛頂經記載:“除一切蓋障菩薩現作不動尊金剛明王,遍身青色,放火光焰,以右手執劍,左手把索,左垂一髻。”不動明王被視為毘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之音譯名,為釋迦牟尼佛之報身)的忿怒相化身,打敗過大自在天。相傳大自在天認為自己是三千世界之主,故心存傲慢,不肯皈依佛祖,所以佛祖化身不動明王,前去降伏其心,不動明王用其足踏大自在天的首級,使其歸順,在諸明王之中不動明王也是最高尊者。
![]()
明水陸畫地藏菩薩地獄示現圖
地藏菩薩地獄示現圖是根據《地藏經》的內容所繪制的,用于描繪地獄景象和地藏菩薩在地獄中度化眾生的圖像。地藏菩薩地獄示現圖通常包含地獄的各種苦狀,如刀山、火海、毒蛇、餓鬼等恐怖景象,以及地藏菩薩在地獄中救度眾生的場景。圖中地藏菩薩手托摩尼寶珠,佛光四溢,象征著其智慧與憐憫之心,這些圖像旨在勸善懲惡,提醒人們要行善積德,避免造孽下地獄。通過展示地獄的痛苦和恐怖,圖像也傳達了佛教對于生死輪回和因果報應的教義。地藏菩薩作為救度地獄眾生的菩薩,其在地獄中的示現也體現了佛教的大慈大悲和救度眾生的精神。
![]()
大明萬歷年制水陸畫阿彌陀佛像
其主尊阿彌陀佛在正中央寶壇之上,結金剛跏趺坐,雙手于腹前呈禪定印,有頭光于佛腦后,背后繪大背光,整幅背景上為祥云,下敷青綠色模擬草地。阿彌陀佛坐于仰覆蓮花底座之上,下承六角形高束腰須彌座,須彌座采漢式宮廷建筑裝飾式樣,繪精美紋飾,正面繪白獅子,異常精致。此幅作品以阿彌陀佛為中心,畫面隆重,線條比例及開臉簡潔準確,呈現出極高的繪畫水平。主尊的畫法與現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元代《藥師經變》壁畫有諸多相似之處,可見其在繪畫語言方式上的一脈相承,為明代晚期宮廷佛教繪畫難得一見的精品。
![]()
明代水陸畫釋迦牟尼佛與二弟子
此幅水陸畫表現的是釋迦牟尼與其兩位弟子。釋迦牟尼身穿正紅色袈裟,端坐在藍蓮花之上,蓮花之下還有多層累疊縮進式、同樣繪有仰覆蓮花座、寶物吉祥的須彌座。身后是疊加在一起呈葫蘆形的淡綠色頭光和黃白色身光。頭頂沒有發髻,只有髻珠,我們在一些漢傳佛教造像中,也可以常常見到髻珠。釋尊本人蓄胡須,整體呈現中年男子樣貌。座前兩側是他的兩位著名弟子,迦葉與阿難。樣貌年長者是迦葉尊者,他是苦修佛法之代表人物,面白年輕者是阿難尊者,被稱為多聞第一,是博學之代表。此幅作品畫工細膩程度,可仔細觀察阿難尊者的眉毛,一根根分毫必現。水陸畫題材主要取自儒、釋、道三大教,采用礦物顏料繪制于絲綢絹布上,多以線條描繪豐富的人物,造型優美,畫面色彩豐富和諧。
![]()
明代水陸畫《三世佛及四天王圖》
精美彩繪橫三世佛,中央是釋迦牟尼,兩側分別是藥師佛和阿彌陀佛。三世佛禪定坐于蓮座,手結印契,身后有光背。釋迦佛左右有阿難、迦葉侍立,其下方有四大天王拱衛兩旁。
![]()
明代宮廷水陸畫《文殊觀音彌勒虛空藏四大菩薩》
此幅是明代宮廷水陸畫,畫幅右上金書“大明景泰五年(1454年)八月初三日施”,并鈐“廣運之寶”印,下端金書“文殊觀音彌勒虛空藏”四菩薩名諱,應為八大菩薩圖的右幅,左下墨書“御用監太監尚義、王勤等奉命提督監造”落款 。
![]()
清代水陸畫精品:觀音菩薩像
根據凈土系的經典,觀音和大勢至菩薩為阿彌陀佛的脅侍,所以常以阿彌陀三尊的形式出現,另外,在西方凈土圖中也時常可見觀音菩薩的身影。《觀無量壽佛經》云:“次亦應觀觀世音菩薩。……頂上毘楞伽摩尼妙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次觀大勢至菩薩。……于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因此冠有化佛,成為觀音菩薩的重要特色。
![]()
明代水陸畫普眼菩薩像
普眼菩薩為十二圓覺菩薩之一,亦為觀音菩薩之異名。因佛經稱其慈眼普觀一切眾生,謂之“普眼”。大悲世尊,愿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維?云何主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眾生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維,聞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于圓覺不能悟入,愿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
![]()
寶寧寺水陸畫持地菩薩像
持地菩薩,又稱內修金剛、愿相金剛,密教中的菩薩。佛經中稱贊此菩薩能負荷眾生,如同大地一樣能持萬物,所以稱他為持地菩薩。
![]()
明代寶寧寺水陸畫毗盧遮那佛
寶寧寺水陸畫為明代宮廷“敕賜”,有“鎮邊”政治功用,在明清時代眾多的水陸畫中相當特別。寶寧寺水陸畫畫作風格典雅,形象生動,構圖多變,技法完備。尤其在宗教人物之外,真實地再現了明代社會生活的風俗世態,堪稱一座美術史研究的寶庫。據考證為宮廷畫師繪制,代表了當時佛教繪畫的最高水平,是現存唯一一套完整的水陸畫全圖,在現存的明清水陸畫中,可謂出類拔萃。
![]()
清乾隆宮廷水陸畫摩利支天像
此件清代宮廷宗教繪畫描繪的正是這一極為難得的題材。絹本,設色明麗,品相極佳,主尊三面八臂,左、右手分別持道教與密宗的修行法器,為道密雙修的形象,這也正體現了清代宮廷尤其康雍乾三朝在個人信仰中儒釋道相結合的時代特征。主尊金剛跏趺坐蓮花寶座之上,頭戴五葉花冠,身著天衣,飄帶繞體,瓔珞寶珠裝飾,肌膚白凈柔美,形象莊嚴慈祥;主尊后襯雙色頭光,背后襯如陽光四射般的背光,為清代宮廷唐卡所特有;主尊座于一架由9頭豬拉的車,亦可見此件佛畫正是源自《佛說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里的密宗形象。佛畫上界各仙班位列兩側,主尊左右兩側立侍女,前方有天王護法、雷神形象,所有人物的容貌、服飾均刻畫精細,祥云亦濃淡得宜,通體用料精良,畫工精湛,為清代宮廷宗教繪畫的標準樣式,極為難得。
![]()
明代宮廷水陸畫色界十七天像軸
![]()
明代寶寧寺水陸畫大威德大力明王
此畫上端繪一趺坐菩薩。下繪大力明王豎發怒目張口,現三頭六臂相,坐于妖魔鬼怪之上。明王四肢肌肉堅強,孔武有力。能降服龍王及一切魔王,并與須菩提尊者大有緣法。“大威德”密宗泛指具有大威德的菩薩,“有伏惡之勢,謂之大威;有護善之功,謂之大德”。“明王”是密宗佛、菩薩的化身,是為了教化貪婪、愚昧的眾生而示現的忿怒威猛相;是以佛菩薩的智慧之光明,破除眾生愚癡煩惱之業障,故稱明王。
![]()
明代水陸畫四天王像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護法天神,又稱護世四天尊王,是佛教欲界天中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的主神,通常分列在佛教寺院的第一重殿的兩側,天王殿因此得名。佛經記載四大尊天王護世于須彌山山腰上的四天。
![]()
明萬歷慈圣皇太后敬造金剛王菩薩水陸畫
金剛王菩薩,又成為金剛藏菩薩、金剛鉤王菩薩、不空王菩薩,別名金剛請引菩薩、妙覺菩薩、最上菩薩,是密宗金剛界三十七尊中,東方阿閦如來四親近的第二尊,位居東方月輪阿閦如來右方的菩薩。此尊代表阿閦如來的一德,示現得自在、一切歸服之相。本誓是以四攝法鉤招一切有情,密好自性金剛、執鉤金剛。此尊的形象于金剛界曼荼羅各會中并不相同。于成身會中,身呈肉色,二手腕交叉抱于胸前,二手作金剛拳;印相為鉤召印,表示上迎一切如來以自利,下引一切眾生以利他,即于自利利他之愿行無礙自在,所以得到金剛王之名。在供養會中,則兩手持蓮,蓮上雙立三股鉤。
![]()
清康熙宮廷凈法身毗盧遮那佛
此尊描繪毗盧遮那佛,頂飾螺發,肉髻高隆,寶珠頂嚴。面目豐腴,雙目垂俯,相容和煦肅穆。寶繒飄帶自然上揚,外披紅色通肩式袈裟,左右肩分別覆搭衲衣邊角。內穿綠色僧祗支系黃色帶,袍角自然于蓮臺垂落,衣物文飾采用漢地寫實技法,折迭曲復,質感較強,自然而流暢。
![]()
清和碩莊親王發心誠造水陸畫關圣帝君像
這幅畫充分表現了中國的關帝信仰,關羽是以一位神祗的莊嚴平和的形象出現。和波斯細密畫一樣,通過人物形象的大小來識別身份。
![]()
明代水陸畫十王圖之平等大王像
平等王,又稱平等大王,是十殿閻羅中的第九殿閻王。他的職責是審判在都市王殿被判為有罪的靈魂,并決定是否將他們送往其他閻王殿接受進一步的審判。平等王通常被描繪成身穿白袍、頭戴冠冕的形象。
![]()
清代水陸畫“幽冥教主面然鬼王”
面燃大士,又稱“監齋羽林大神”、“面燃鬼王”、“焦面大士”、“焦面大將”、“焰口鬼王”,民間習稱“大士爺”、“大士王”。為佛教、道教的著名神祇,在道教神稱為“幽冥教主面燃鬼王監齋使者羽林大神普渡真君”,通稱“面燃監齋羽林普渡真君”。簡稱“羽林大神”、“普渡真君”(俗謂“普渡公”或“普渡爺”)。不少地方中元節祭拜亡靈之前,會先祭拜面燃大士。信眾認為,舊歷七月,所有來陽世享香火的亡靈,都歸此神管理;在我國有專為祭祀此神的“大士爺廟”。
![]()
清代水陸畫釋迦如來說法圖
主尊釋迦牟尼佛端坐于正中六角須彌座蓮臺上,佛祖兩眼向前凝視,身后飾以背光,右手微微抬至胸前結說法印,表示正在說法傳教。左手自然垂放撫膝。佛的面相飽滿似滿月,五官舒展,現大丈夫相。佛髪呈紺青色,中間的紅色突起為髻珠。此畫色彩靚麗,描繪細膩,佛陀面容端莊秀美,表情慈悲安詳,法相莊嚴肅穆,讓人望而心安,生大歡喜。佛衣精美華貴,衣紋精致細膩。六角須彌座描繪的更是美輪美奐,華麗繁復,彰顯佛陀光彩奪目的殊勝圓滿法相。
![]()
清代水陸畫五方佛
佛教典籍中認為五佛皆是毗盧遮那佛所化現。《如來淵源考》:“五方明王為五方五佛之化現;五方五佛名號不一,皆為同體,毗盧遮那佛所化現。”《彌陀疏鈔》:“智覺云:‘總持教中,說三十七佛,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謂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于五智。自當中央法界清凈智。次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則一佛而雙二土也。”
![]()
清代宮廷水陸畫緊那羅尊天像
緊那羅,原為印度教神祇,在佛教中為天龍八部之因其似人而有角,又名“人非人”。能歌善舞,專門演奏法樂,佛教稱之為樂神,又稱音樂天。此圖中緊那羅為一武官形象,頭戴鳳首冠,身披鎧甲,雙手合十。身后兩猙獰小鬼,一執方天畫戟,一捧笛子,表示緊那羅為音樂之神。圖中人物飾物繁多,描畫極為精細。上有金筆榜題:“緊那羅尊天”。
![]()
明代水陸畫如來輪菩薩圖
如來輪菩薩,密教阿阇梨所傳曼荼羅、胎藏圖像中,列于遍知院之菩薩,又作如來法輪菩薩。以轉法輪印明為其自內證,表如來轉法輪之德。形像為豎右掌,舒散五指,左手當胸持蓮花,花上有八輻輪,輪有光焰圍繞,跏趺坐于蓮花上。此尊印明稱為‘轉法輪印’。印相為兩手舒五指,左手下覆,右手上仰,兩手以背相合,小、無名、中、食指等八指一一交叉,左手之拇指與右手之拇指指端相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