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會二世而亡。
首先朱棣如果學習前輩李世民逼迫父親明太祖朱元璋退位,那他肯定會失敗,這點毋庸置疑。
因為朱棣不是李世民那樣的開國第一功臣,他在洪武時期也沒有形成自己的勢力集團,對于朱元璋根本不夠看,就是發動玄武門之變這種風險極大的“斬首行動”的實力都沒有。
而且他還有個致命缺陷,他的燕王府在北平,不像李世民的秦王府就在京師,所以即使他可以湊一些死士,但估計到不了南京就被發現就被拿下了。
所以朱棣逼父親朱元璋退位的話,那么明太祖在位的洪武時期,明朝的歷史走向不會改變太多,最多是朱元璋進一步限制藩王,還有再調一位藩王去鎮守邊疆。
![]()
或者將朱棣的勢力范圍分給周邊塞王進行鎮守,廢藩還不至于,因為那是全國范圍的大調整,他把藩王兵權都削了,派誰鎮守要地和邊疆呢?
以武將鎮守要地和守邊?那他肯定不放心的,而且開國功臣都被大規模清洗了,合適的武將也沒有那么多。
更何況朱元璋的小農思想很重,親兒子對他來說才是值得信任的,他可以限制藩王,但削藩的話,真舍不得。
不過朱棣逼迫父親退位失敗以后,最輕也是被剝奪兵權并且被終生囚禁,甚至會被殺死,這對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的格局會造成致命影響。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孫子建文帝朱允炆繼位,這位看似儒雅的文人皇帝,是典型的空有狠辣卻無腦之人,削藩削的,將叔叔廢為庶人不說,還要流放或者禁錮起來,逼得十二叔湘王朱柏自焚而死,使得藩王整體站在他對立面,又沒有先難后易,使得燕王朱棣成功造反。同時重文輕武,又得罪了武將集團。
![]()
他還有一個致命問題,就是做事只看眼前,不看以后。
近點來說,面對燕王朱棣這位久經沙場的四叔,朱允炆就沒有做好充足準備,也沒有做好預備方案,使得朱棣不只是殺死逮捕他的北平布政使張昺和北平都指揮使謝貴,更是趁機占領北平城,是一發不可收拾,如果他一開始做好準備,并且有預備方案,來一個大軍壓境,嚴控北平城,即使朱棣可以在城內反抗一二,但是在絕對優勢的大軍面前,也掀不起什么風浪。
遠的來說,如同廢藩一般的削藩,意味著要放棄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以藩王拱衛皇室和守邊的模式,鎮守內地要沖之地的藩王廢了就廢了,但是守邊的塞王廢了,拿什么來守邊呢?拿什么模式應對北方草原的沖擊和威脅?
當時京師尚在南京,雖然明太祖朱元璋和太子朱標都有心遷都西安,以增加京師對邊疆的輻射強度,但建文帝朱允炆繼位以后,并沒有想要遷都西安之舉,依舊以南京為京師,在交通和通訊都是落后的古代,南京適合當割據南方的政權的京師,并不合適作為全國性政權的京師,尤其是當時明朝最大的威脅在北方,所以南京在當時很明顯是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
![]()
不要小看北方的威脅,朱棣登基以后,面對北方威脅,以靖難第一功臣丘福出征,結果是全軍覆沒,逼得朱棣只能御駕親征,并且是五次御駕親征,想要掃清漠北,但是到死都沒有完成心愿,而且死后僅僅25年,孫子明英宗朱祁鎮想要效仿朱棣御駕親征北方瓦剌部,結果釀成土木堡之變,使得明朝差點提前成為了南明,并且自此是由盛轉衰,可以說終明之世,北方的威脅如同一把利劍一般,一直懸在明朝頭頂。
所以建文帝朱允炆廢除塞王守邊的模式,也沒有類似于像之后朱棣遷都北京,以天子守邊的模式想法,簡直是一點遠見都沒有,完全就是不考慮北方威脅,似乎只是散漫無心的走一步看一步。
以他的作為,如果削藩時,沒有朱棣這個可以推翻他的最大威脅在,那大概率會削藩成功,那最后只有兩種歷史發展,而且都不好。
一是削藩成功以后,走父親朱標和祖父朱元璋的路,遷都西安,像朱棣那樣以天子來守邊。
但他終究不是朱棣那樣久經沙場的老將,不會以攻代守,使得明朝疆域達到巔峰,遷都以后的京師北京不是邊城,隨著疆域擴大,擁有著巨大的戰略空間,那么即使后世皇帝是敗家子,使得明朝疆域縮水,但起碼有家可敗。
![]()
所以遷都西安的話,那真的大概率是天子一直守邊了,很容易被北方針對京師西安來一波斬首行動,以建文帝朱允炆的能力,真可能被斬首成功,會釀成明朝版的靖康之恥。
二是削藩成功以后,建文帝朱允炆選擇以武將守邊的模式取得塞王守邊模式,但是他畢竟是重文輕武,又有唐朝的安史之亂可鑒,所以身邊重臣一忽悠,肯定會走上宋朝那樣的道路,剝奪武將的自主權,以文制武,使得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軍隊的戰斗力肯定羸弱。
好處是武將肯定威脅不到中央朝廷,不會出現安祿山和史思明那樣叛逆武將,但壞處也很明顯,就是這種模式下的軍隊,肯定抵擋不住北方的沖擊和威脅。
如果北方草原組成一支精銳騎兵,很容易沖擊開北方邊疆的防線,然后突進內地轉戰千里也不是不可能,畢竟明朝一方軍隊戰斗力羸弱,甚至會像朱棣在靖難之役時那樣直撲南京,以建文帝朱允炆的能力,估計很難應對,屆時就是一場災難。
![]()
這兩種可能,無論哪一種,都很可能使得明朝二世而亡,最好的結果也是像東晉那樣偏安一隅,成為下一個西晉,這對明朝的歷史走向會產生致命的打擊。
除非朱允炆削藩成功以后,還沒來得及再胡鬧便是英年早逝,然后幼子繼位,由母親呂太后或者妻子馬皇后輔政,使得朝廷運轉可以維持下去,并且北方沒有大的戰事,等到幼子長大以后,是一代英明神武之主,那樣才能避免危機,并且探索出一條崇文尚武的合理道路,那樣才可以長久的應對北方威脅,甚至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樣,一舉消除北方威脅,成為新一代的天可汗。
不過這種幾率太低了,驢車戰神宋太宗趙光義當年都知道欺負遼圣宗和蕭皇后這對孤兒寡母,北方草原部落首領反過來欺負個孤兒寡母也不在話下,是會趁你病要你命的。
更何況如果幼帝遺傳的不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雄才大略,而是父親建文帝朱允炆的看似儒雅,實則狠辣卻無心機的一面,不是什么英明神武之輩,那即使可以順利長大,也改變不了羸弱的局勢,反而會使局勢越來越糟糕,所以最后說來說去,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取建文帝朱允炆而代之,其實還是挺好的。
![]()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