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最近逛中介門店是不是有種魔幻感?一邊是墻上貼滿 “急售” 的紅紙條,另一邊中介卻嘆著氣說 “一個月沒開單”;打開手機刷房產視頻,不是 “房價要腰斬” 的預測,就是賣家拍著桌子喊 “少一分都不賣”。這樓市就像掰手腕,買家攥著錢不肯松,賣家咬著價不撒手,兩邊都在硬熬。
先給大伙扒扒這事兒的真面目。就說杭州吧,9 月份一堆豪宅新盤扎堆入市,建發蔣村排屋放風價 6000 萬一套,可普通置換族卻快被逼瘋了。有個叫老嚴的大哥,賣了西溪濕地 400㎡的排屋套現 1300 萬,本想換套同地段的新房,結果看中的房子要 6000 萬,預算直接差出一個 “小目標”,只能往郊區看。還有個珠珠姐,當年低價買的房子現在跌了,想換個大點的,看中的新房最小戶型總價 1000 萬,比她預算多 200 萬,折騰半天可能只多一個廁所,干脆放棄了置換念想。
全國數據更直觀,今年前三個月商品房成交面積降了 8.7%,但房價才降 0.3%。說白了就是:房子難賣了,但價格沒怎么動。買家這邊全在傳 “腰斬論”,哪怕銀行利率降了,也抱著 “再等等更便宜” 的心態;賣家那邊大多是置換需求,自己的房子要是降太多,換新房的差價就補不上,沒負債的干脆撤了掛牌硬扛,急售的都是實在扛不住房貸的。
為啥會鬧成這樣?先說說買家的心思。現在找工作不容易,大家手里的錢都攥得緊,誰也不想剛買房就虧幾十萬。我認識個銀行做按揭的朋友,她說現在客戶最常問的是 “再等等會不會降更多”,就算資質夠貸款也不急著辦。加上網上天天刷到 “某小區降價 30 萬” 的消息,“腰斬論” 自然越傳越兇,說白了就是大家對未來沒底,不敢輕易出手。
再看賣家的無奈,這才是最戳心的。多數賣家不是炒房客,是想 “小換大、舊換新” 的普通人。杭州的置換鏈條已經斷了:剛需賣不掉老破小,剛改換不起改善房,改善碰不到豪宅門檻。而且賣家真不敢降價,去年有個項目降了 3000 塊,上百個老業主堵售樓處砸沙盤,品牌直接砸了。就算是開發商,利潤也薄得可憐,百強房企平均利潤率才 8%-10%,降 5% 就沒利潤了,寧可慢慢賣也不砸價。國企更憋屈,降價怕被扣上 “國有資產流失” 的帽子,審批流程走倆月,市場早變天了。
這種僵局拖下去,影響可不止買賣房子這點事。經濟上,裝修、建材這些行業先受連累,我樓下的裝修店老板說,今年生意少了一半,工人都遣散倆了。地方政府土地賣不上價,小區周邊的公園、學校建設都慢了。社會上更明顯,有房的硬扛著資產縮水,沒房的盼著降價,兩邊矛盾越來越大。最慘的是置換族,賣不掉舊的買不了新的,卡在中間動彈不得,就像老嚴那樣,賣了房反而更迷茫。
聊到這兒,我得說句實在話:這事兒根本不是 “誰先妥協” 的問題,而是市場的老邏輯不管用了。過去的置換鏈條是 “剛需喂剛改,剛改喂改善”,現在頂端豪宅被少數人買走,下面的鏈條斷了,就像多米諾骨牌倒不下去。那些喊 “腰斬” 的,沒看到賣家的置換成本;那些硬扛的,也沒看清買家的口袋真癟了。
有人笑說現在的置換是 “賣股票買房”,這話扎心但真實。普通家庭的置換需求還在,只是購買力跟房價脫了節。所謂的 “腰斬論” 和 “硬扛潮”,本質是大家對樓市的預期徹底分裂了 —— 有人活在過去的漲價記憶里,有人困在當下的收入焦慮中。
這僵局不會一直持續,但破局肯定不是靠一方妥協。等哪天大家發現,房子不是 “越等越便宜” 也不是 “越扛越值錢”,或許市場才能回到正常軌道。畢竟房子最終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熬的,你們說呢?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