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中國落后之時,歐盟是時不時拉踩,誣陷中國“盜取”歐洲技術,現在中國科技日新月異,歐洲又有了新說法,中企可以來歐洲做生意,但是得拿技術“上貢”,好一個“不要臉”。
![]()
寧德時代
據外媒報道,歐盟正在考慮出臺一項針對中國企業的新政策,要求只有向歐盟轉讓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等核心權益,才能進入歐洲做生意,在歐洲當地進行投資。這個曾把“貿易自由”掛在嘴邊的經濟體,終于不裝了,自己扯下了這最后一塊遮羞布。
歐盟貿易委員謝夫喬維奇說得冠冕堂皇:“要像歐洲企業在華投資那樣,實現價值增值并轉讓技術”。這話聽著耳熟,卻透著滿滿的虛偽。因為就在幾年前,歐洲還在炒作所謂的“中國留學生間諜論”,把正常學術交流污名化為“技術竊密”,甚至突擊搜查中企辦公室。
去年,歐盟對中國新能源車企的反補貼調查更離譜,甚至要求中企提供客戶電話,一言不合就誣陷中國偷技術。如今見中國在電池、電動車領域真的領先了,反而撕下偽裝直接要。這種從“污蔑竊盜”到“明火執仗”的轉變,活脫脫上演了一出國際版“只許州官放火”。
![]()
馮德萊恩
長期以來,歐洲自己向來把技術捂得嚴嚴實實,甚至出臺法規禁止核心技術流出本土。如今輪到中國企業掌握優勢技術,歐洲就忘了自己當年的規矩,反倒說要“效仿中國”搞保護主義。很顯然,歐洲這赤裸裸的“雙標”行徑,已經連臉面都顧不上了。
歐盟突然翻臉,本質是“中國技術崛起”戳破了歐洲的產業焦慮。一方面,歐洲汽車業靠燃油車稱霸百年,可如今比亞迪在匈牙利建廠,寧德時代要在西班牙投40億歐元建電池廠,中國電動車憑著技術優勢搶占歐洲市場,歐盟只能干著急。
![]()
巴黎車展
另外,歐洲造電動車離不開中國電池,可自己又搞不出量產技術。整個歐洲經濟增長乏力,靠自己研發追不上中國,歐盟就想走“捷徑”,用市場換技術,甚至逼技術。但是歐洲忘記了一點,中國的技術不是偷來的,而是真金白銀砸出來的,怎么可能拱手讓人。
以電池產業為例,中國商務部已將8項電動車電池核心制造技術列入“禁止出口”名單,這無疑是釜底抽薪之舉。即便中國電池廠在歐洲建廠,歐洲企業也無法接觸到最核心的工藝、配方和設備,只能獲得一個高級組裝車間的角色,而非他們夢寐以求的技術研發中心。
![]()
外交部發言人林劍
諷刺的是,在要求中國企業對歐轉讓技術的同時,歐盟卻在加強對中國投資的審查。聽到歐盟的這個消息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甚至都沒有正面回復,而是直接跳過了這個問題,讓記者去詢問相關部門。中方不是不回應,而是丑話已經說了很多遍了。中國反對“強制技術轉讓”,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反對“干預企業正常活動”。
中國在此時亮出技術限制的王牌,既源于過去技術外流的慘痛教訓,更源于如今強大的技術自信。歐盟這次卸下偽裝,其實是給全球貿易提了個醒:所謂“自由市場”,從來都是強者的話術。歐洲制定的那一套隨心所欲的規則,中國不會再遵守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