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真的很憋悶 :明明是為他好,話一出口卻成了爭吵。
昨晚,我又一次從兒子房間氣呼呼地出來。事情本來可以避免——他考完試主動完成作業,還商量著:“媽媽,我今天累了,想先聽網課,十點再復習文科。”看他有計劃,我很欣慰。
可十點了,他還在聽題。“再等一分鐘”像極了“狼來了”。拖了七八分鐘才結束。
更讓我著急的是背單詞。五個單詞,他干坐五分鐘不動筆、不出聲。我提醒:“動嘴讀記得快。”他敷衍讀了一遍。我又說:“邊讀邊寫更好。”他面無表情:“知道了。”
眼看時間流逝,我多催了幾句。他突然皺眉:“你今天怎么這么煩!”
勉強默寫完,他椅子一推,書本一合,就要睡了。我愣住了:“我還沒生氣,你倒先鬧脾氣?”
他說:“你一直催,我沒心情學了。”
我心里一涼——這才催了幾遍啊?
冷靜下來我問:“那以后怎么辦?”
他干脆而堅定:“你的意見講一遍就夠了。你越催,我越不想聽。講一遍,我可能不馬上做,但過會兒會試試。”
矛盾解決了,方法找到了,最后還是我這個做媽的吃癟,灰溜溜回到自己房間,把在兒子那兒受的氣,撒在老公身上,才覺得好受了一些。
歷經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我越來越驗證——對待青春期的孩子,叮囑的話,講一遍就夠了。
![]()
1
為什么“講一遍”這么重要?
因為爭辯的代價,我們付不起。
當我們為了作業、作息、生活習慣,和孩子爭得面紅耳赤。你提高嗓門,他比你還兇。最后就算你贏了,收獲的也是一個賭氣的孩子和一顆快爆炸的心。
那個晚上基本就廢了。他學不進去,你渾身難受。這根本就是一場雙輸的內耗,大量消耗孩子的精神頭,也讓做家長的感覺糟糕透頂,兩敗俱傷。
透過表象看本質,我們和孩子的沖突,表面上是為作業、為單詞,但本質上,是兩套大腦系統在對抗。
我們用的是已發育成熟、講求效率的“成人腦”;而孩子正處在大腦劇烈改造的“施工現場”,主導情緒和沖動的“情感腦”馬力全開,而負責規劃、控制和理智的“前額葉”卻還在慢速施工。
這就是為什么他們情緒風暴來得快、厭惡控制、追求自主權。我們反復催促和嘮叨,在他們聽來不是關心,而是不信任和控制。每次爭吵消耗的不只是一晚上的學習狀態,更是親子間的理解和信任。
有些仗,贏了也是輸。我們看似在糾正一個行為,實則是在與他整個成長的力量為敵。贏了當下,可能輸了未來。
2
“講一遍”不是放任不管
做家長的,之所以忍不住要講許多遍,其實是放不下對孩子的擔心:“只說一遍,他聽懂了嗎?他照做了嗎?他不做怎么辦?”
我們沒完沒了地嘮叨,潛臺詞是“你不行,得聽我的”。這恰恰戳中了青春期孩子最在意的痛點——他們正拼命證明自己“能行”。
如果我們只說一遍就停下,傳遞的是“我相信你能處理好”。這份信任,反而會激發他們的責任感。
就像學走路的孩子,你總是扶著,他永遠學不會自己走。適當放手,讓他摔一跤,他才會真正學會平衡。
教育的重點,是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而“講一遍”,就是在培養這份責任感。
3
怎么做到“只講一遍”?
道理都懂,可火氣上來時真的難做到。分享幾個親測有效的方法:
1.事先約定,丑話說在前面
與青春期孩子相處,智慧在于“事前立規,事后不究”。避免在情緒當下糾錯,不妨先讓他試錯。待風波平息后,再與孩子共同協商規則。關鍵在于“共同”——只有他親自參與認可的規則,才會從心底里愿意去執行。
2.平靜陳述,說完就走
跟青春期孩子溝通,秘訣在于“陳述事實,而非發泄情緒”。當你看到問題,用最平靜的語氣說出觀察和建議,然后,果斷離開現場。你的退后,是給他自我覺察的空間。切記,即使他破壞了規則,提醒也僅此一遍。多一句嘮叨,會讓他剛剛萌生的愧疚瞬間化為反感,得不償失。
3.給自己找個“出氣筒”,比憋著強
這一點至關重要!養育青春期的孩子,媽媽的情緒穩定是家庭的“定海神針”。但穩定不等于壓抑,你必須為自己找一個安全的情緒出口——無論是向伴侶傾訴、在閨蜜群吐槽,還是運動、追劇。及時將內心的委屈和壓力宣泄掉,你才能騰出空間,重新積攢耐心,繼續踐行“講一遍”的智慧。照顧好自己,才是照顧好全家。
從今天起,試著把那些翻來覆去想要叮囑的話,濃縮成最重要的一句,平靜地告訴他。然后,相信他,也相信你自己。
我們放下的是無休止的嘮叨,收獲的將是孩子的成長,還有越來越和諧的家。
這份平靜,才是我們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時,能給他的最好禮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