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
央視曾說過一段話,深得我心:“世界上最好的貴人,就是執行力超強的自己。想做一件事,一定要先去做,哪怕做的一點都不完美,都沒有關系。最好的開始就是一個粗糙的開始,行動大于一個人所有的認知,大于他的夢想,大于他的計劃,大于對所有結果的預測,當真正邁出那一步,我們的好運就要來了。”
這話說得懇切,像一位長者拍著我們的肩膀,輕輕道出人生的真諦。我們太多時候,都敗在了“想”字上。
想得太多,計劃得太周密,追求得太完美,反而在幻想和猶豫中蹉跎了時光。待到白發悄悄爬上鬢角,才驚覺那些美好的設想,都還停留在最初的起點。
這讓我想起楊絳先生說過的話:“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何嘗不是呢?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在腦海里編織了千百遍的錦繡藍圖,若不親手一針一線地繡出來,終究只是腦海中的海市蜃樓。
人生在世,誰沒有幾分憧憬、幾分向往?想要寫一手好字,卻總覺得紙筆不夠稱心;想要練就健美身材,卻總認為時機未到;想要開創一番事業,卻總擔心準備不足。
于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那些美好的愿望,都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殊不知,最好的開始,恰恰就是一個粗糙的開始。
粗糙不可怕,可怕的是從未開始。粗糙意味著真實,意味著生機,意味著有打磨和進步的空間。
如同一位雕刻師面對璞玉,不會因它起初的粗糙而放棄,反而會因勢造型,在一次次雕琢中讓它逐漸煥發光彩。
明代大儒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他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思想和行動本是一體兩面,缺一不可。沒有行動的認知,不過是空中樓閣;沒有認知的行動,也只是盲人摸象。
可現實中,我們往往把“知”與“行”割裂開來。總以為要等到萬事俱備、醍醐灌頂的那一刻才能行動,卻不知真正的領悟,恰恰是在行動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的。
就像學游泳,站在岸上研究再多的理論,都不如直接跳入水中,在嗆幾口水、掙扎撲騰中慢慢找到浮游的感覺。行動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師。
行動有什么奇妙之處呢?
它讓模糊的變得清晰。腦海中再完美的構想,只有落地才能檢驗其真偽。行動就像陽光,能驅散思想的迷霧,照亮前行的道路。
它讓遙遠的變得接近。再宏偉的目標,拆解成一步步的實際行動,就不再令人望而生畏。步步踏實,久久為功,終能抵達曾經覺得遙不可及的遠方。
它讓被動的變得主動。等待貴人相助,不如自己做自己的貴人;期盼機遇降臨,不如自己去創造機遇。執行力超強的人,把命運的韁繩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它讓焦慮的變得平靜。空想使人焦慮,行動讓人安心。當全身心投入做事時,那些雜亂的思緒和莫名的擔憂自然會消散。
那么,如何培養這種可貴的執行力呢?
不妨從微小處著手。想健身,不必一開始就要求自己每天跑十公里,可以從散步二十分鐘開始;想讀書,不必定下一年百本的目標,可以從每天閱讀十頁起步。微小的開始,遠比宏偉的計劃更有力量。
學會接納不完美。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一件完成了的、有瑕疵的作品,遠勝于無數個停留在想象中的完美方案。允許自己犯錯,接納過程中的不完美,才能輕裝上陣。
注重過程而非結果。過分執著于結果,往往會讓人畏首畏尾。享受行動本身的過程,體會其中的點滴進步,反而能走得更遠。
建立正向反饋。每完成一個小目標,不妨給自己一點小獎勵;每克服一個困難,不妨給自己一點肯定。這些正向反饋,會成為持續行動的動力源泉。
《道德經》有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句流傳千年的古訓,至今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再遙遠的路程,都是從腳下這一步開始的;再宏偉的夢想,都需要從當下這一刻的行動去實現。
人生最遺憾的,從來不是嘗試后的失敗,而是本可以卻沒有去做的懊悔。
那些因為害怕失敗而放棄的開始,那些因為追求完美而錯過的時機,都會成為生命中永遠的缺憾。
如果你心中有夢,眼底有光,請不要猶豫,不要等待,就從此刻開始,從眼前做起。哪怕開始得粗糙,哪怕起步得踉蹌,都沒關系。
重要的是,你已經邁出了那一步。而當你真正邁出那一步時,你會發現,整個世界都會為你讓路,你的好運,真的就要來了。
因為,這世界上最好的貴人,不是別人,正是那個執行力超強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