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體面的智慧,往往只有這四個字: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的背后,就是要懂得人貴有自知之明的道理。
如此,凡事都知道先了解其形勢,知道其本質,同時結合自己的處境。
最終,真正的體面,不是活成別人眼中的那一種完美,而是坦然接納真實的自己。
說白了,一個人的自我接納,是與自己最深度的和解。
![]()
接納局限,方能專注所長
不得不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都有自己的不足。
如果非要總盯著自己的短板,卻忘了把長板做到極致。
那么,你不焦慮誰焦慮?你不痛苦誰痛苦?
其實,很多人的不如意,甚至掉進困境里,都是因為明明有自己擅長的事,可偏偏不做。
然后,非要去做那些自己不擅長,也沒天賦的事。
詩仙李白一生不求科舉,因為他深知自己的性子“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于是,他坦然接納了自己不適合官場的現實,后面將全部才情傾注于詩歌。
也正是因為發現了自己的興趣和志向所在,不再官場上沉淪。
于是,才成就了他的《將進酒》豪情萬丈,甚至那一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吶喊,正是對自我價值響徹云霄的全然肯定。
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說:“專注于你的長處,管理你的短處。”
任何時候,要敢于承認某些事我做不好,這樣恰恰是為了把能做的事做到卓越。
然后,當你停止與自己較勁,能量就開始向優勢領域匯聚,并且去創造更多屬于自己的人生可能。
接納缺憾,方得完整人生
人生有缺憾,才是常態。
倒是那些愛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活得最累。
其實,所謂真正的完整,是包容所有不完美。
就像當你坦然接受了缺憾,那才有可能得到完整的人生。
蘇軾晚年被貶海南,在“此間食無肉,病無藥”的絕境中,坦然接受了當下的處境。
他在信中給朋友這樣說:“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從他的詩里可以看到,他全然接納了命運的顛簸,把流放地活成了故鄉。
內心有了這份對缺憾的包容,使得讓他穿越所有苦難,自始至終依然活得熱氣騰騰。
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說:“奇怪的悖論是,當我接受自己原本的樣子時,我就能改變了。”
任何時候,接納的本質不是讓自己認命,而是在認清現實后的一種積極應對。
最終,當你允許生活有缺角的時候,那么生命反而變得完整。
接納平凡,方見真實自我
實際上,我們總渴望成為更好的別人,卻忘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因為察覺到自己的普通,看見了自己的平凡,內心有了落差。
于是,也就很容易各種自我否定了,但是這種否定其實對自己是不公平的。
在《歸去來兮辭》中有云:“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實際上,人的最終歸處,必然是平淡的,甚至是乏味的。
就像作家周國平說的:“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歸平凡。”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學會接納自己的普通,不是放棄追求。
而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活出最飽滿的狀態。
那么,靠自我接納的這一份清醒和理性,成就一種屬于自己的最高級的體面。
起碼我們因此會主動停止自我消耗,而是把精力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最終,當你開始全然接納自己的時候,也就不再需要通過外界的認可來證明價值了。
因為那份源自內心的安穩,會讓你覺得這比任何體面都更恒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