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導語
Introduction
頻發的事故,讓冷門工具成為硬通貨,太諷刺了。
本周,天貓平臺出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車用破窗錘開始熱銷。
有媒體報道,本周天貓平臺的車用安全錘呈現熱銷的勢頭。其中,熱銷榜前9的車用破窗錘產品均在24小時銷量超過100件。排名第一的安全錘在24小時內的銷量甚至已經超過500件。此外,20多款車用破窗錘產品在本周的銷量均突破600件,周銷量上漲約3倍。
這個曾經被遺忘在手套箱角落多年的小工具,竟成為了有車一族爭相搶購的“硬通貨”。
![]()
消費現象的轉變,絕非空穴來風。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映照出近年來頻發的、觸目驚心的車禍后因車門無法打開而釀成的悲劇。
眾所周知,近年來因車禍打不開車門而釀成的悲劇頻發,讓汽車安全問題再次被置于放大鏡下。車用破窗錘的熱銷,無疑是消費者開始用手中的“購買權”投票,進行自我保護。而這背后,與其說是公眾安全意識的突然覺醒,不如說是對當前汽車安全性的一次集體追問。
01
破窗錘銷量狂飆的背后
此次車用破窗錘的熱銷,呈現出幾個鮮明的特點。
首先是數據上的爆發性增長。有銷售表示“本周以來(10月13日開始),汽車破窗錘的銷量比上周增長了5倍。”這種高于同時數倍的井噴式增長,表明這一現象驅動的因素是強烈的外部刺激,而不是常規的市場滲透。
同時,報道中提到的“垂直型便攜式破窗錘”成為爆款,原因是其使用方法簡單——垂直敲擊車窗四角即可破窗。這反映了消費者對便捷和有效的訴求。畢竟在危急關頭,任何復雜的或無效的操作都是致命的。
另外,帶割刀功能的緊急破窗錘擁有更高的月銷量和累計銷量,部分銷量超20萬件。這體現了消費者對綜合應急能力的追求,不僅要能破窗,還要能割斷纏繞身上的安全帶。
![]()
而為了做到有效逃生,消費者對安全錘的價格接受度更高。從8元到110元,不同價位的產品均有市場,但功能明確、小巧可靠的產品更受青睞。消費者愿意為“確定性”的安全支付合理的對價。
市場的熱度,源于現實的冰冷。
近年來,我們見證了多起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交通事故,其中“車門無法打開,延誤救援”成為了共同的痛點。
而備受關注的車型種類,無疑是新能源車。一些車型在發生碰撞后,車輛門把手無法彈出、電路短路導致電子門鎖失靈等問題,使得傳統的“拉開門”逃生路徑被阻斷。公眾在防范電池安全的同時,也開始恐懼于“打不開車門”。
當然,這不代表消費者就對傳統燃油車完全放心。因為燃油車的車身結構在嚴重碰撞后發生形變,機械門鎖同樣有可能卡死。也就是說,無論是何種動力來源,在巨大的沖擊力面前,車門都存在失效的風險。
![]()
這些真實發生的悲劇,通過社交媒體和新聞客戶端的即時傳播,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情感共鳴。它讓每一位駕駛者和乘客都進行了一次代入思考:“如果是我在里面,我該怎么辦?”這種對生存幾率的直接擔憂,迅速轉化為購買破窗錘的具體行動。
銷量的增長,正是公眾焦慮情緒和自救意識的體現。
02
安全設計的“阿喀琉斯之踵”
車用破窗錘的熱銷,從一個側面凸顯了汽車主機廠在安全設計上可能存在的盲區或不足。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在汽車工業如此發達的今天,消費者需要自備一個逃生工具?
從車企角度來看,它們并非沒有考慮安全問題。甚至可以說,現代汽車工業在安全上投入了巨量的研發資源,從高強度鋼籠式車身到遍布四周的安全氣囊;從ABS、ESP到最新的ADAS智能駕駛輔助系統......這些技術無疑極大地提升了車輛的“碰撞安全性”。
然而,碰撞后雖然人是安全的,但事故發生后,乘員能否迅速、主動地逃離車輛,似乎沒有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視。
![]()
C-NCAP、中保研等的安全標準,主要考核的是碰撞瞬間的成員保護,但對于碰撞后車門的自動解鎖、電動窗的斷電保持、以及逃生通道的便捷性,缺乏強制且嚴苛的要求。這導致了一種“被動安全過剩,主動逃生不足”的尷尬局面。即便車輛可能拿到了五星安全評級,也有可能在事故后變成了一個難以逃離的空間。
另一方面,智能化為汽車安全帶來了新的風險。
其中,隱藏式門把手、電子門鎖、一鍵升降電動車窗,在平日提升了科技感和便利性。但在碰撞后,一旦主電源或控制系統受損,這些便利可能瞬間轉化為致命的障礙。相比之下,傳統的機械門鎖、手搖車窗,在極端情況下反而提供了更可靠的逃生可能。
這迫使我們去思考:在追求科技創新的道路上,我們是否忽略了最基礎的安全設計?
不僅如此,有材料指出:市面上大多數破窗錘無法擊碎新能源車常見的雙層夾膠玻璃。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安全提示。
![]()
傳統鋼化玻璃在受到集中沖擊時,會應力集中而碎裂成無數小塊,易于清除。相比之下,雙層夾膠玻璃的中間有一層PVB膠片粘合,即使在巨大沖擊下破裂,玻璃碎片也會粘在膠片上,形成一張不易脫落的膜,增加了破窗逃生的難度。
而這一局限性,也讓消費者購買的破窗錘,在面對越來越多配備雙層夾膠玻璃的汽車時,有可能形同虛設。那么對于車企而言,如果車輛采用了更難擊破的玻璃,是否應該配套提供原廠認證、確保有效的車內破窗裝置?
03
“安全第一”不能只是說說
這些年來,車企們一直宣揚“安全第一”。但從打不開的車門到熱銷的車用破窗錘,似乎都在說汽車還不夠安全。那么如何提升車輛安全,是車企所必須要思考的。
對于車企來說,未來造車,必須將“安全第一”從宣傳手冊上的口號,融入到產品定義的源頭。例如聯合監管機構,推動將“自動碰撞解鎖”、“緊急逃生窗”等作為強制性標準。車輛在偵測到碰撞后,應無條件執行車門解鎖指令,并留有機械備份。
不僅如此,像關鍵的安全功能,如門鎖、車窗控制,是否要考慮設置獨立于主電路系統的備用方案(如備用電源、純機械觸發裝置)。例如,可以設計在斷電情況下,通過連續拉兩次門把手等特定的動作來觸發機械開鎖。
![]()
在采用高強度材料和雙層夾膠玻璃提升安全與舒適的同時,也要考慮逃生的需求。例如在車窗的特定位置進行弱化處理,或隨車標配能夠有效擊破該車型玻璃的專用破窗工具,并將其集成在觸手可及的位置。
除了設計上的考量之外,車企還需要通過更透明化溝通,明確告知消費者車輛所使用的玻璃類型,并在用戶手冊中詳細說明緊急逃生程序,以及推薦有效的破窗工具類型。
與此同時,與其讓消費者在五花八門的市場產品中盲目選擇,車企可以考慮將經過嚴格測試、確保有效的破窗器作為標準配置或強烈推薦的官方配件。例如,將破窗器與安全帶切割刀一體集成在駕駛座側方或中央扶手區,形成“緊急逃生模塊”。
另外,智能化不應成為負擔,而應成為保障。例如,系統在觸發氣囊的同時,可自動向救援中心發送包含精確位置的事故信號,并同步降低所有車窗玻璃,為內外救援創造條件。
![]()
當然,再怎么樣的設計都不會是盡善盡美的,再完美的設計,也需要使用者的正確操作。
車企、媒體和交管部門應聯合加強公眾的汽車安全知識普及,對于如何正確使用破窗錘、如何快速割斷安全帶、如何利用頭枕破窗......這些基礎的自救技能,應該像系安全帶一樣,成為每個駕駛者和乘客的常識。
雖然汽車破窗錘的突然熱銷,是一場由悲劇催生的消費者的自救,但它同樣是推動行業發展的一次機會。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汽車破窗錘的熱銷,不再是消費者被動的為焦慮和不信任買單,而是真正的有安全意識催生的消費現象。
責編:楊晶 編輯:何增榮
THE END
PAST · 往期回顧
通用汽車在中國不行了?
車企在裝冰箱彩電,老天爺在考防水防火
45歲的姚明都領上養老金了,51歲的劉強東還想拼一把造車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