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位美國上將胸前掛著兩顆手榴彈,深入進朝鮮戰場的前線,只用一本筆記本寫下了自己所見、所聞、所思,就精準看透了志愿軍作戰的短板和致命弱點,創造了幾乎無懈可擊的戰術,令志愿軍進攻的銳氣大減,吃了苦頭,彭老總都感到棘手。
![]()
他就是美國四星級上將——李奇微將軍,畢業于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乃是經歷過諾曼底登陸的資深將領。可是這一位優秀的軍事將領,最終也沒有令美軍獲得朝鮮戰爭的勝利,最終不得不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幕后原因如何呢?本文就基于真實史料基礎上,解答其中的原因。
一 筆記本的實地調研:洞察志愿軍后勤短板
1951年1月,李奇微接替麥克阿瑟上任為聯合國軍總司令后,與麥克阿瑟脫離戰場實際,窩在日本東京遠程遙控不同,他上任后,就親自扎進了朝鮮半島零下三四十度的冰天雪地環境中……
當時,在朝鮮戰場的李奇微,整天穿著皺巴巴的軍裝,頭戴鋼盔,胸前掛著兩顆手榴彈深入前線調查,就是一副“士兵上將”的低調形象。
![]()
為了在戰場親自考察,李奇微本人拒絕了龐大的護衛隊,只帶著少數的參謀和一輛吉普車,走訪了一個個前線部隊。在走訪部隊時候,他不去聽部隊軍官經過層層修飾的匯報,卻是直接對營、團級軍官,甚至普通士兵提問:
“中國軍隊是怎么進攻的?他們有什么特點?”
這些士兵們沒修飾,直接心理感受的回答,都被李奇微記入了隨身的筆記本。就是這一種親歷實地調研的作風,令李奇微獲得最真實、最原始的戰場鏡像。
面對軍隊士兵們臉上流露的膽怯表情,他沒有責備,卻是傾聽士兵們對志愿軍軍號、哨聲和心理壓力的恐懼,從而感受志愿軍戰術給屬下士兵們產生的心理效應,把自己觀察到的,所想的,都用筆寫在軍裝口袋的筆記本上。
![]()
之后,李奇微調閱了幾個月聯合國軍作戰的戰場記錄,尤其是志愿軍歷次進攻的詳細時間表。為了獲得一手資料,他親自趴在地圖上,用工程師般的嚴謹,將聯合國軍和志愿軍每一次交戰的時間、地點、強度做對比。
為了更了解志愿軍的情況,李奇微建立了專門的工作室,與下屬一起系統分析繳獲的志愿軍裝備、后勤物資和俘虜的口供。李奇微在研究志愿軍的空糧袋、彈藥箱和作戰記錄的過程中,發現志愿軍單兵攜帶的炒面、土豆等填飽肚子的干糧,僅僅能維持7-10天左右,彈藥基礎也限制了志愿軍的持續作戰能力。
李奇微發現志愿軍三次戰役的時間間隔,大約為八天左右,如第一次戰役(10.25-11.2)、第二次戰役(11.25-12.2)、第三次戰役(12.31-1.8)。
![]()
為了獲得第一手的情報信息,李奇微親自駕駛輕型飛機低空偵查志愿軍的作戰戰場。在1951 年 1 月的一次飛行中,他俯瞰志愿軍縱深幾十公里的作戰區域,察覺在雪地上沒有任何車輛痕跡或炊煙。
于是,李奇微意識到志愿軍采取嚴格的隱蔽措施,但他由此確認,志愿軍糧食彈藥的后勤運輸都是依靠人力,缺乏現代車輛運輸,后勤補給存在致命的短板。
之后,李奇微對朝鮮戰場作戰區域的每一條公路、溪流、山脈都熟記于心,甚至能預判步兵能否背負 40 公斤裝備,持續攀登朝鮮半島高度達到2000 英尺的山嶺。
![]()
二 量身定制:李奇微的針對性戰術
由于李奇微對朝鮮半島作戰戰場地形的精準掌握,使他能總結出當美軍每一次后撤20-30 公里,恰好是志愿軍徒步追擊的極限距離。
之后,李奇微又根據志愿軍在戰場上的痕跡:被遺棄的干糧袋、夜間行軍的腳印、沖鋒號聲中的戰術配合,總結志愿軍作戰的軟肋和三大短板:
1 志愿軍的禮拜攻勢:后勤短板
李奇微通過志愿軍戰場作戰痕跡、俘虜供詞和戰場繳獲的物資,精準計算出志愿軍單兵隨身攜帶的土豆、炒面等干糧,僅僅能夠維持5-7天的光景,儲存的彈藥基數也限制了志愿軍的持續作戰能力。
![]()
因此,李奇微總結志愿軍的進攻模式,只能維持一個星期,也就是七天,過了七天之后必須休整。這一種攻勢,李奇微就命名為“禮拜攻勢”。
李奇微的判斷,是切中要害的。在第三次戰役后期,志愿軍攻克南韓漢城之后,尤其是當時38軍官兵平均每人只剩三天的口糧,部分連隊出現斷糧的現象,沒辦法繼續朝南進攻,只能休整。當38 軍戰士回憶,第三次戰役打漢城時,背包里的炒面只剩 handful(一把),餓了就啃凍土豆,咬下去能硌掉牙——這一切就是李奇微精準的“7 天極限”。
2 月夜攻勢:缺乏制空權的行動枷鎖
李奇微根據美軍統計的戰場記錄,以及結合氣象數據,發現志愿軍的進攻和大規模機動時間,大多數發生在月亮滿月前后。這也是因為滿月的月光,光線充足,能為夜間行軍提供照明。白天,志愿軍一般躲在坑道或者森林中,規避空襲,同時釋放煙霧掩護部隊的休整。
![]()
造成這一現象原因,也是由于志愿軍缺乏空軍隊伍,自然比較被動。但美軍擁有1700余架戰機,掌握絕對的制空權。
李奇微也發現,志愿軍通信設備簡陋,主要靠口令和信號旗傳遞信息,指揮延遲嚴重,自然沒有制空權
所以,李奇微在報告中指出:
“一旦脫離預設的計劃,由于通信設備落后,志愿軍的協同合作能力急劇下降。”
由于志愿軍發動進攻對自然條件的依賴,這也為李奇微破解志愿軍的進攻和夜戰的優勢,尋找到了突破口。
![]()
3 武器懸殊嚴重
李奇微也看到志愿軍的武器裝備落后,如入朝初期僅僅擁有80輛坦克、8500余門火炮。但是,相反聯合國軍卻擁有1130輛坦克,3720余門重炮,具備空地協同火力的優勢。
因此,李奇微很自信武器的優勢,自然能勝過志愿軍一籌。同時,根據作戰記錄,李奇微注意到志愿軍雖然擅長穿插分割,但在鋼筋水泥共事面前,通常都是傷亡慘重。如在云山戰役中,美軍第8騎兵團雖然遭到重創,但坦克集群的重型武器,依然能延遲志愿軍三天的進攻時間,這就是美軍的優勢。
三 李奇微創造的戰術
李奇微在深入了解志愿軍短板后,迅速制定了一套針對性戰術,試圖扭轉戰局。他首先提出是“磁性戰術”,就是如磁鐵一樣吸住志愿軍,又不讓志愿軍靠近。
![]()
如他在1951年1月,對美軍各部隊下達的明確命令中指出:
“當中國軍隊進攻時,各部隊應交替掩護后撤,與敵人保持接觸但避免近戰,消耗對方有限的彈藥和糧食。”
這就是即靠近,又保持距離“磁性戰術”的靈活發揮。為此,李奇微要求部隊在進攻志愿軍時候后撤20-30公里,這一距離恰好超出了志愿軍晚上急行軍的路程范圍,避免遭遇志愿軍的夜襲突襲。
針對志愿軍的后勤人力運輸物資,以及物資補給不足等缺點,李奇微提出了所謂的“撕裂作戰”(Operation Ripper)和絞殺行動,具體來說,就是借助美軍強大的火力優勢,尤其是炮兵和空軍,對志愿軍后勤線做猛烈打擊,借此消滅志愿軍的后勤力量,令志愿軍在缺糧食缺子彈的境遇中,喪失戰斗的意志和決心。
![]()
在1951年的上半年,經過李奇微實際調研創造的“磁性戰術”和“撕裂作戰”,的確是初見成效。
尤其在1951年2月的砥平里戰斗,成為李奇磁性戰術的試金石。當時,美軍第23團和法國營大約6000人,被志愿軍4個團約2萬人包圍。根據以往做法,美軍會選擇撤退,但這次李奇微卻命令軍隊固守。
于是,雖然志愿軍發起了猛烈進攻,但美軍卻借用坦克布置了環形的防御陣地,在美軍強大炮火和空中支援下意志堅守。這一場戰斗持續了三天三夜,最終志愿軍由于后勤補給不足,傷亡過大,彈藥缺乏最終被迫撤退。
![]()
在第四次、第五次戰役中,李奇微更是靈活應用“磁性戰術”,成功遏制了志愿軍的推進勢頭。特別是1951年4月的第五次戰役中,志愿軍由于后勤補給不繼,只能倉促回撤,這造成第180師幾乎全軍覆沒,成為整個戰爭中最慘重的損失之一。這也使彭德懷在給中央軍委的電報中不得不承認:
“敵軍攻勢甚猛,我軍補給困難。”
于是,美軍和志愿軍在1951年夏天就坐在了談判桌上,進入了邊談邊打的相持階段。
但是李奇微戰術的高明,卻始終贏不了中國志愿軍。這也使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簽署,戰線基本穩定在三八線附近——這也意味著實際上回到了戰爭爆發前的狀態。
![]()
三 多重因素:美軍難贏戰爭的背后
那么,李奇微如此看透了志愿軍的短板和弱點,了解對手,戰術高明,最終卻無法贏得戰爭呢?
1 美國不想打全面戰爭
雖然李奇微的目標是要打贏,但美國政府的戰略底線卻是“有限戰爭”。如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文件NSC-68所強調:
“我們的目標不是征服朝鮮半島,而是遏制共產主義擴張。”
由此可以看到,在冷戰時代,美國政府擔心朝鮮戰爭的全面擴大,必然造成與蘇聯的全面沖突,甚至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愿意承擔戰爭擴大的風險,自然明確限制了李奇微率領的美軍在朝鮮半島的軍事行動范圍。
![]()
杜魯門
這一切就意味著,即使李奇微有繼續北進的能力,卻無法獲得美國的政治授權。如他在回憶錄中無奈寫道:
“白宮的指令束縛了我們的手腳,我們如同被束縛在一條看不見的韁繩上,不能追擊到底。”
相反,在朝鮮戰場的志愿軍,獲得中國東北地區的安全庇護,后勤補給線是相對安全。再加上蘇聯空軍的暗中支持,使得志愿軍有實力與美軍對抗。
中美對戰爭目標的差異,也決定了朝鮮戰場和談的結局。中國和朝鮮方面的目標是保住朝鮮社會主義政權,將美軍退回到三八線外。美國是不讓朝鮮半島全部被朝鮮社會主義政權占有,于是當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雙方的目標都實現了。
![]()
在美國政府禁止全面戰爭的目標下,不久李奇微也被替換,離開朝鮮戰場,在1952年5月代替艾森豪威爾擔任北約最高司令。他離開時候,戰線都基本穩定在三八線附近,進入了邊打邊談的階段。
2 志愿軍的韌性超過了預期
雖然志愿軍存在許多短板和缺陷,但是韌性也超過了李奇微和美軍的預期,在戰斗中流露的極強的戰斗意志和適應能力,足以抵御李奇微強大的戰術。
如面對美軍扼殺后勤的“絞殺戰”和“撕裂作戰”,志愿軍就動用了朝鮮民眾力量,組織數十萬民工搶修道路、采用夜間運輸、分散囤積等方式,突破美軍對后勤運輸的封鎖。同時,組織數十萬民工搶修道路,建立源源不斷的“鋼鐵運輸后勤線”。
![]()
就這樣,志愿軍的后勤補給獲得了逐步完善,蘇聯提供的武器也陸續到位,空軍的積極參戰,“米格走廊”的修建,使志愿軍后勤線獲得加強,在1951年下半年,志愿軍的“禮拜攻勢”短板已獲得一部分彌補。
面對李奇微“磁性戰術”的威脅,志愿軍流露了驚人的學習能力。彭德懷老總發現自己軍隊短板之后,很快調整戰術,轉為“零敲牛皮糖”,也就是積小勝為大勝的策略。一切毛澤東在1951年5月給彭德懷的電報中指出:
“每次作戰的野心不要太大,只需要精心殲滅敵軍一個營就可以!”
就是通過積小勝多的戰術,在1951年秋季戰術反擊中,志愿軍對 60 個敵軍目標發起 77 次進攻,以 1.07 萬傷亡殲敵 2.7 萬,徹底打亂了李奇微的部署節奏。
![]()
面對美軍強大炮火和空軍優勢,陳賡大將提出了通過坑道戰,建構“地下長城”的戰略,將分散的防炮洞升級為縱深達數公里的坑道體系,借此構筑縱深的防御體系。
于是,在1951年的陣地戰階段,志愿軍學習坑道戰術,將交通溝、塹壕與防空洞連為一體,形成 “洞連洞、洞套洞” 的地下長城,同時,在坑道的反斜面設置生活區,借此規避敵人的炮火。
于是,上甘嶺戰役中,志愿軍依托坑道在4平方公里區域內構建三層防御網,在坑道堅守了43天,美軍發射190萬發炮彈仍未能突破。
這一切使李奇微在回憶錄中不得不感嘆:
“中國人的坑道如蟻穴一樣復雜,我們的火焰噴射器根本無法徹底清除。”
![]()
同時,朝鮮北部多山,美軍的重武器裝備和炮火難以展開,這一切有利于志愿軍利用山地的地形優勢進行隱蔽和滲透。再加上志愿軍英勇奮戰,勇于犧牲的精神,也極大打擊了美軍的銳氣。
又如當美軍 190 萬發炮彈炸平了山頭,卻炸不開志愿軍的坑道—戰士們渴了,只能用尿去潤嗓子,半夜睡覺聽到沖鋒號還能爬出來反擊,這是李奇微沒精準到的“東方韌性”!
志愿軍作戰時候,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深深震撼了美軍,令美軍意識到志愿軍是“謎一樣的東方精神”,是不可能戰勝,自然背叛在談判桌上和談,達成了停戰協議。
![]()
3 輿論壓力
在戰爭陷入僵局時候,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高漲。當時美國國會調查,每月20億美元的戰爭消耗,成為美國政府沉重的財政負擔,使1952年總統大選中,艾森豪威爾承諾“親自去朝鮮結束戰爭”,這一切都反映了美國民眾對美國參與朝鮮戰爭的厭倦,迫使美軍難以采取大規模軍事行動,促成談判協議的達成。
結語
美國的李奇微是一位杰出的職業軍人,優秀的軍事將領,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和務實的指揮風格,成為令志愿軍值得尊敬的對手之一。
但是,李奇微卻忽略了戰爭勝負的終極密碼:民心向背和戰略定力。美軍雖然擁有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強大火力優勢,卻有著既怕輸掉戰爭,又怕贏得太徹底引發更大沖突的“勝利恐懼癥”,最終卻不得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承認自己失敗。
![]()
所以,李奇微的“磁性戰術”終成歷史注腳,志愿軍的英勇與智慧,卻永遠鐫刻在人類戰爭史的豐碑上。真正的強者,不在于能打敗多少敵人,卻在于能否在逆境中堅守正義,這一點,在朝鮮戰場上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