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一到,不少釣魚人就開始犯愁,岸邊戳一天,浮漂紋絲不動,末了只能空著手回家。
畢竟天冷水溫低,多數(shù)魚兒都躲在深水區(qū)蟄伏,連平時最耐寒的鯽魚,吃口都變得磨磨唧唧。
但老釣友都知道,這寒冬臘月里,藏著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 “怪魚”—— 越是天寒地凍,它越活躍,咬鉤兇得很,身上還帶著淡淡的黃瓜清香,咱們都叫它 “黃瓜香”,學(xué)名叫池沼公魚。
![]()
第一次見這魚是在東北的冰面上,零下十幾度的天,釣友們圍著冰洞搭起帳篷,手里的短竿梢子不停點頭,提竿就是一串銀閃閃的小魚,湊近聞?wù)嬗泄牲S瓜的清甜味,跟平時釣的白條完全不是一個路子。
后來才知道,這魚天生耐低溫,最適宜的水溫是 10℃到 22℃,哪怕水面結(jié)了十幾厘米厚的冰,水下的它們照樣成群結(jié)隊找食吃,反而到了春夏秋三季,倒難覓蹤跡了。
“黃瓜香” 能在冬天這么活躍,跟它的生理習(xí)性分不開。作為一年生的小型魚類,它們大多長到 8 到 15 厘米就成熟了,每年結(jié)冰后正是產(chǎn)卵期,得靠瘋狂進(jìn)食儲存能量。
而且低溫環(huán)境下它們的代謝率反而更穩(wěn)定,不像其他魚類會進(jìn)入半休眠狀態(tài),加上冰層隔絕了鳥類等天敵,它們敢放心地在冰洞周圍游動覓食。
更有意思的是,這魚對水質(zhì)特別敏感,只有清澈無污染的水庫、湖泊里才能存活,要是哪片水域能釣到 “黃瓜香”,那水質(zhì)絕對差不了。
![]()
釣 “黃瓜香” 的樂趣,一半在釣法本身。
北方釣友早就摸透了它的脾氣,冰釣從 11月下旬冰層厚 8 到 10 公分時開始,能一直釣到次年 3 月下旬。裝備不用復(fù)雜,50 到 70 公分的短筏竿最合適,太長了在帳篷里轉(zhuǎn)不開身,輪選小紡車輪或微鉛筏輪,搖起來省力。
線組得精細(xì),主線 0.8 號尼龍線就行,子線選 0.2 或 0.3號的,串鉤綁 6 個左右的 0.5 號極細(xì)袖鉤,子線留 4 厘米長,太長容易纏在一起,上下鉤間距保持 10 厘米,這樣能同時覆蓋多個水層。
找釣點有門道,不能隨便鑿冰洞。得選砂礫底或有水草的區(qū)域,那些是 “黃瓜香” 產(chǎn)卵和覓食的地方,水深 2 到 10 米都能釣,新手建議從 7 米左右開始嘗試。
老釣友都愛鑿三個冰洞,擺成三角形,間距 2 米左右,這樣能輪換著釣,哪里有口守哪里。鑿開的冰洞直徑 30 到 40 厘米就夠,撈凈碎冰后,周圍的魚會順著溶氧量高的水流聚過來,這時候下竿準(zhǔn)有收獲。
![]()
釣法上的關(guān)鍵是找魚層和引逗。這魚是全水層游動的,早晨氣溫低,得從水底開始搜,沒口就往上移 1 米,每次跨度 50 厘米,直到竿梢有動靜。
中午水溫升高,它們會往上竄,有時站在冰洞邊都能看見銀閃閃的魚群。不用浮漂,盯著竿梢就行,魚咬鉤時竿梢會輕微顫動,接著連續(xù)點頭,這時候提竿準(zhǔn)中魚,運氣好還能雙尾甚至三尾連竿。
誘餌用濃腥的,紅蟲、白蛆蟲效果最好,掛鉤時掛一條就行,嫌麻煩的話,在商品餌里加蝦粉或紅蟲粉,裝在餌籠里沉底,提放時形成的霧化帶能把魚群引來。
![]()
落坡嶺水庫的釣友分享過一段經(jīng)歷,前幾年那片水域因為電魚、炸魚,幾乎釣不到魚,直到 “黃瓜香” 出現(xiàn)才恢復(fù)人氣。
他那次選在鐵路橋西南側(cè),水深 7 米多,剛鑿好冰洞下竿,煙還沒點著,竿梢就開始顫動,提竿時能明顯感覺到小魚在水里掙扎的力道。
用繃尖釣法,魚口密的時候根本停不下來,一天下來能釣十幾斤,摘鉤有個小技巧,一手抓魚一手拽線,直接把魚嘴拉豁,比慢慢摘鉤快多了,還不容易亂線。
![]()
釣上來的 “黃瓜香” 處理起來特別省事,這也是它招人愛的原因之一。個頭不大但全身是肉,內(nèi)臟細(xì)小得幾乎可以忽略,不用開膛破肚,清水沖一下就行。
身上的刺都是軟刺,沒有煩人的小雜刺,老人小孩吃著也放心。最經(jīng)典的吃法是干炸,油溫六成熱時下鍋,炸到金黃色撈出來,撒點椒鹽,外酥里嫩,連骨頭都能嚼碎,黃瓜的清香混著油脂的香味,一口一個停不下來。
除了油炸,爆炒也特別香。先把魚用料酒和姜片腌十分鐘去腥味,熱油下鍋煎到兩面微黃盛出來,再用蒜末、小米辣爆香,加一勺豆瓣醬炒出紅油,把魚倒回去翻炒幾下,淋點生抽和蔥花就能出鍋。
魚肉吸滿了調(diào)料的香味,又保留著本身的清甜,配米飯能多吃兩碗。還有人喜歡把它曬成魚干,冬天燉湯時丟一把,湯里都帶著淡淡的黃瓜香,味道特別鮮。
![]()
中國釣魚協(xié)會 2024 年的調(diào)研顯示,用南極蝦粉打窩釣 “黃瓜香”,收獲量能比普通餌料高 37%,這跟它天生愛吃枝角類、橈足類等浮游生物的習(xí)性有關(guān)。
不過釣的時候要注意安全,冰層厚度必須達(dá)到 15 厘米以上才能上冰,最好帶著冰镩和救生繩,結(jié)伴而行。防寒也不能馬虎,羽絨服、皮褲、手套得備齊,帳篷里放個風(fēng)暖器,不然凍得手都握不住竿,再好的魚口也抓不住。
有人覺得 “黃瓜香” 個頭小,不值得費勁釣,其實懂行的人才知道,這小魚里藏著冬天最鮮的滋味。
它不像大魚那樣難等,咬鉤快、聚群多,釣起來有成就感;處理簡單,烹飪不費功夫,新手也能做出美味;更重要的是,它的存在是水質(zhì)的 “晴雨表”,能釣到它,說明咱們身邊還有干凈的水環(huán)境。
現(xiàn)在越來越多北方水庫都能見到 “黃瓜香” 的身影,從東北的鏡泊湖到北京的密云水庫,每到冬天,冰面上的帳篷就成了一道特別的風(fēng)景。
釣友們一邊盯著竿梢,一邊嘮著嗑,寒風(fēng)再大也擋不住漁獲的快樂,回家炸上一盤金黃的 “黃瓜香”,一家人圍著吃,這寒冬里的小滿足,可比啥都強(qiáng)。
![]()
別再抱怨冬天釣魚沒收獲了,要是你那邊有干凈的水庫或湖泊,不妨等天冷結(jié)冰后去試試。
找對釣點,配好線組,掛條紅蟲,等著竿梢點頭的那一刻,再把新鮮的 “黃瓜香” 帶回家烹飪,不管油炸還是爆炒,都是冬天里難得的美味。
畢竟能在零下幾度的冰面上收獲快樂,再吃到一口鮮掉眉毛的小魚,這才是釣魚人最享受的冬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