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新聞,看到很多地方出臺政策,中小學生要放“秋假”。
廣東佛山的放假日期是11月12日至14日;湖北恩施的“春假”和“秋假”更是長達一周。還有些地方,春假和“五一”假期相連,秋假和“十一”假期相連,如此一來,除了寒暑假之外,中小學生多了兩個長達十余天的長假。
這樣放假是否合適?我不好作結論。
我們以官辦的國子監、太學、府學和縣學等為例, 來看看古代的學生是怎么放假的。總的來說,古代的學生比現在要苦得多,假期很少。
首先,他們沒有雙休,星期制是從外國傳過來的。
古代的學生十天才放一天假,叫做“旬假”,也被稱為“休沐”日,意思是每十天讓你休息一天,好好洗個澡。一個月只放三天假,古代學生確實很辛苦。
其次,古代的長假也和現在不一樣。
古代過年的時候,學校會放年假,一般是農歷十二月二十日左右開始放假,正月十六開學,這跟今天的寒假差不多。
古代的學校沒有暑假,但另外有兩個長假,一個是“田假”,另一個是“授衣假”。
田假一般在農歷五月,放假的日子大約是半個月到一個月。北方這時候正好是麥收的時候,南方則是插秧的季節,古代提倡耕讀傳家,自然會讓學生們回家干農活。
授衣假一般是農歷九月,時長和田假差不多。這時候正值天氣轉寒,讓學生們回家取秋冬季節的衣服。
授衣假為什么有這么長時間呢?因為過去官辦的學校很少,一個府才一所府學,學生回家和返校路上就要花費很長時間。我們以明朝的廣東惠州府的府學為例,最遠的學生來自粵贛邊界的和平和龍川等縣,今天幾個小時可達的地方,古代的學生單程就要走上四五天。
田假和授衣假的時間相加,也和今天的暑假差不多。古代學生假期少,主要原因是平常月份只放旬假而沒有今天的雙休。總的來說,古代學生一年放假的時間,要比現在的學生少50天左右。
以上說的是官學的假期,民間的私塾放假的時間更少。私塾學生的家都在附近,授衣假肯定是沒有了,不過,私塾先生在農忙或者自己家有事情的時候,也會給學生放假。
現在準備實行的春假和秋假,讓想起了我們小時候的農忙假。
上世紀八十年,農村學校都會放農忙假,時間也是春季和秋季各一次。
以筆者老家湖南為例,上半年的農忙假的時間是在“五一”前后,假期時長一般是十天,這剛好是插秧的季節。期中考試剛好也考完了,回家幫父母干農活去吧。那時候我讀小學,干的最多時期是搬秧,大人們把秧苗從秧田里扯出來以后,我們負責搬運到大田里去。
下半年的農忙假一般是十月下旬。這個農忙假就比較辛苦了,我們主要的工作就是給大人遞禾穗。一捆一捆往打谷機旁邊搬,再遞給踩著打谷機的大人,這種勞動是很累人的。
如果再給現在孩子放農忙假,他們肯定是不愿干農活的。
唉,時代不一樣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和樂。
敬請關注本公眾號,感謝每一個遇見的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