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盟至2030年的“歐洲防務準備”計劃核心內容遭媒體泄露,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這份聚焦“歐洲必須做好戰爭準備”的戰略文件明確將俄羅斯視為主要安全威脅,提出一系列軍備升級與合作舉措。
但在資金來源、成員國權責劃分等問題上的模糊表述,已暴露歐盟內部的立場裂痕。
據外媒援引泄露文件內容,該計劃的核心目標是到2030年建成“足夠強大的防御系統,以可靠威懾對手并應對任何侵略行為”。
并明確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俄羅斯軍事力量將對歐洲安全構成持續威脅”。
為實現這一目標,布魯塞爾將重點填補四大軍事能力缺口:防空和導彈防御體系、先進無人機研發、新型火炮采購以及人工智能在防務領域的深度應用。
文件列出兩大“緊急高優先級項目”:“東翼守望”與“無人機墻”,計劃于2027年前完成地面防御系統、防空系統與無人機作戰網絡的整合部署,外界將其類比為歐洲版“鐵穹”防御體系。
![]()
不過這一項目已引發爭議,部分成員國擔憂技術整合難度與實際防御效能,認為可能重蹈過往防務項目延期超支的覆轍。
在合作機制與采購標準上,計劃提出明確量化指標:到2027年底,歐盟成員國至少40%的國防采購需通過聯合合同實施。
到2030年,至少60%的武器采購需源自歐盟及烏克蘭企業,以此強化歐洲防務工業鏈協同。
歐盟層面計劃投入高達8000億歐元支持相關項目,但歐洲新聞社指出,“路線圖未明確這一巨額支出的新資金來源”,如何平衡公共財政與防務投入成為關鍵難題。
為推動計劃落地,歐盟還設計了配套保障機制:每年編寫“國防準備報告”評估進展并更新倡議,同時舉辦年度“國防工業峰會”,搭建政界與軍工界對話平臺,統籌資金使用與技術研發方向。
這一系列舉措被解讀為歐盟加速防務一體化、減少對外部安全依賴的重要嘗試。
該計劃自醞釀之初便面臨成員國的立場分化。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等東歐小國明確表示支持,認為聯合防務能提升自身安全保障,同時有望通過成本分攤獲得軍備升級的“優惠待遇”。
![]()
但德國、法國、意大利等主要捐助國態度審慎,堅持“本國軍事預算自主決策權”,僅希望歐盟在資金協調與法律規范制定上提供支持。
為爭取核心大國認可,布魯塞爾已作出讓步,承諾保障法德等國在防務決策上的“獨立性”。
外界對計劃的可行性亦存疑慮。當前歐盟正面臨對烏援助資金緊張的困境,如何在現有財政框架內擠出8000億歐元防務投入備受質疑。
軍事分析師指出,歐盟27國防務工業標準不一、技術水平參差不齊,要實現60%內部采購目標需打破多重壁壘,短期內難以達成。
據悉,該軍事路線圖的最終討論將于今年年底完成,若順利通過,歐盟將在2026年啟動這一備戰計劃。
分析認為,這份計劃既是歐盟應對東部安全威脅的戰略表態,也是對自身防務一體化進程的重大考驗,其落地效果將直接影響歐洲未來安全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