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顏色
編輯 | 鄭瑤
大型醫院對規模擴張的熱情漸冷。
01
合理控制大型醫院規模
多地醫院主動調整院區布局
10月15日,太原市婦幼保健院南內環院區全面停診,原有科室全部搬遷至長風院區,地址為山西省太原市長風西街113號。同時,南內環院區預防保健科繼續提供免疫規劃、孕產婦健康管理、兒童健康管理等工作。
![]()
始建于1984年的太原市婦幼保健院,是一所集醫療、保健、科研、教學、康復、計劃生育、健康管理七位一體的三級甲等婦幼保健院,設置床位1000張,可以算是華北地區體量最大的婦幼保健醫院。
這一布局的調整被視為醫院優化服務的主動實踐;而院區功能整合也變得不再罕見。
10月16日,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公告稱,望江路院區啟動整體升級改造工程,將暫停所有危重癥急診、住院、體檢及其他非門診類醫療服務,相關業務將統籌安排至其上海路院區開展;8月8日,四川省夾江縣人民醫院為集中提升婦女兒童醫療服務能力,將兒科、婦產科(門診、住院部)整合到夾江縣婦女兒童醫院,原科室自8月16日起停止接診;更早之前的6月,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人民醫院宣布停診,據稱是為了進一步優化區域醫療資源布局。
早前,國務院辦公廳已經印發《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公立醫院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
公立醫院面臨的運營壓力,正成為推動這一轉型的現實力量——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發布的《2025年上半年醫藥工業經濟運行情況》指出,在醫保基金收支總體緊平衡、醫保控費及基金監管加強的背景下,醫院用藥采購金額下降,醫療機構普遍面臨資金壓力,醫藥企業回款周期延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藥品銷售增長。
床位資源利用率的下滑,進一步凸顯了規模擴張模式的瓶頸。國家衛健委信息統計中心發布的《2024年1-11月全國醫療服務情況》顯示,2024年1-11月,醫院病床使用率為79.2%,同比減少1.0個百分點。
![]()
基于上述種種現實因素,以上海為例,2025年《上海市衛健委醫政工作要點》就明確,加快醫療資源布局優化調整,公立醫院分院區數量控制在3個以內。
2025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三級醫院評審標準(2025年版)》要求,三級醫院合理控制規模和落實功能定位,并設定了三級醫院的總床位數、單體院區床位數、分院區數量等規模方面的指標和出院患者四級手術占比、病例組合指數(CMI)等體現醫療服務難度的指標,引導三級醫院合理控制規模,更加聚焦于急危重癥和疑難復雜疾病的診療服務。
![]()
在此導向下,已有公立醫院主動對 “一院多區” 模式踩下剎車。
如山西省腫瘤醫院南院區自8月1日起全面停診,南院區現有全部科室搬遷至主院區,繼續開展診療活動。與此同時,在醫聯體、醫共體建設及分級診療政策的持續推進中,醫院資源整合的路徑更加多元。如廣東德慶縣中醫院將住院業務集中至新院區,舊院區僅保留日間綜合門診服務,形成功能互補的服務格局。
02
民營醫院生存進入壓力測試期
除公立醫院外,民營醫院的發展同樣是業內關注的重點。賽柏藍觀察發現,近年來,陸續出現了一些因經營虧損、醫保違規等原因停診或破產的民營醫院,且其生存壓力逐步向藥企端傳導。
近期,黃石錦欣婦產醫院的處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該院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召開,目前債權情況為應收賬款約192萬元,系醫保結算資金;同時對外負債總額約2262萬元,其中包括80名員工工資合計345萬元;更早前的3月,規劃床位達2000張的大型民營醫院魯西南醫院宣布破產,其負債規模已達12億元,龐大的投入與持續虧損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
這些案例背后,“經營不善” 并非單一誘因。
醫保違規風險也成為了民營醫院生存的重要挑戰。在國家醫保局公布的案例中,民營醫院頻頻被點名,比如,山西省大同市城區某醫院及其工作人員通過虛增藥品進價、藥品重復入庫、虛增臨床用藥等方式騙取醫保基金。
醫保監管持續收緊下,部分民營醫院此前依賴“多開檢查、延長住院”的盈利模式已經難以為繼。
市場的激烈競爭下,民營醫院的生存困境逐步傳導至藥企。作為醫藥產品重要銷售渠道之一,民營醫院藥品采購量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藥企營收。部分機構因資金緊張延遲付款,可能導致藥企應收賬款增加。
內容溝通:Xinmeitizhongxin-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