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善意可以超越學歷標簽。近日,一則關于大連理工大學食堂楊阿姨的新聞溫暖了無數人的心。該校一同學遺失校園卡后,被楊阿姨撿到了,她通過兩次刷0.01元的消費記錄,巧妙地為失主留下尋卡線索,提醒同學卡所在的位置,最終找到了失主。
![]()
成熟的校園治理,需要依靠各方面的力量。阿姨用一個巧妙的操作,幫助學生找回丟失的校園卡,被學生們稱為“信息工程學博士”。憑借一分錢,可以妙解學生丟卡找不到只有補辦的難題,對這份機智和善意僅僅點贊還不夠,還需要得到更有力度的回響。
學校迅速將個體經驗升級為集體行動,讓偶然的溫暖轉化為可持續的校園治理實踐,“一分錢尋卡行動”的推廣,讓個體創新實踐的一小步變成校園管理的一大步,凸顯對個體善意的看見與放大,流淌著對智慧的珍視與對善意的力挺。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分錢尋卡行動”會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推廣。
小到校園治理,大到社會治理,主打“一盤棋”理念,要鎖定“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目標發力,需要一個個“金點子”作支撐,也召喚一個個有溫度的實踐打頭陣。但如何調動各方面參與的積極性,激發方方面面的主觀能動性,讓更多人參與其中也很好地融入其中,真正形成“一盤棋”,真正把“人人”體現充分,這是值得正視并回答好的一道治理命題。
楊阿姨的“一分錢尋卡法”,本質是基層工作者對日常問題的創造性解決。客觀來講,“一分錢尋卡”的智慧并不高大上,只不過是阿姨多次操作刷卡后的靈光乍現,前提是這位阿姨心里裝著如何解決學生丟卡的問題,心頭牽掛著學生日常吃飯的事兒。多想著一點,多邁一步,于是就有了解決問題的妙招。
其實,稍加梳理便可發現,校園治理的“金點子”比比皆是。在人文關懷的底色下,學校管理者、教師乃至宿管員、保安等后勤人員,都能成為校園治理的創新力量。宿管阿姨叮囑“記得早點回家”,食堂阿姨提醒“按時吃飯別湊合”,校車司機告誡“系好安全帶”……這些與學生朝夕相處的基層工作者,憑借對學生需求的精準把握,既能提出“金點子”,又能送出直抵人心的“暖心寄語”。
愛是教育的靈魂。校園治理的真諦在于守護愛,激發愛,匯聚愛,讓每一個環節都帶著濃濃的愛與善意出發,在環環相扣中構筑有溫度的治理閉環體系,讓學生沐浴愛的陽光雨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個體的每一份善意,每一次愛的出發,哪怕是“一小步”,都應該得到肯定、吸納乃至推廣“一大步”的回響。回歸到校園的現實語境,不怕沒有“金點子”,怕的是“金點子”成為“沉默的聲音”。
從“一小步”到“一大步”,所釋放的意義仍需放大來看。如果說個體的“一小步”,是“人人盡責”的一個縮影,那么制度層面的“一大步”,則讓“人人享有”照進現實。從社會治理角度來講,不能沒有“一小步”,當然有了“一小步”,還要變成惠及更多人的“一大步”,成熟推進社會治理尤其需要這樣的回響。(圖片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