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為什么會保留他在玄武門造反的歷史?
武德九年(626 年)六月初五清晨,長安玄武門的血跡還沒干透。
百姓躲在門縫后竊竊私語,都在說秦王殺了太子和齊王。消息像潮水般漫過街巷,沒人敢大聲議論,卻人人都記在了心里。
![]()
此時的李世民,剛從李淵的海池邊回來。尉遲恭提著長矛 “護駕” 的畫面,還在他腦子里轉。他知道,這場血案瞞不住。可他沒下令銷毀記錄,反而讓史官如實記下 —— 只是,要按他的方式記。
后來的人總問,李世民為什么不刪了這段 “造反” 的歷史?不是不想刪,是不能刪;更不是沒手段,是他的手段比刪除更高明。
一、刪不掉的血案:帝都里的 “公開秘密”
李世民比誰都清楚,玄武門之變刪不干凈。
那天的混亂,不是兩個人的私斗。秦王府的八十名玄甲兵,東宮的兩千長林兵,齊王府的衛隊,還有禁軍中的南衙衛兵、北門羽林軍,幾方人馬在長安核心區混戰。
喊殺聲、兵器碰撞聲,半個城的人都聽見了。太子李建成的頭顱被割下示眾時,朱雀大街上的商戶都關了門,卻從門縫里看得真切。
更別說朝堂上的大臣。蕭瑀、陳叔達這些老臣,當天就站在太極宮門口,看著尉遲恭穿著血衣闖進宮內。他們嘴上沒說,心里都明白:秦王反了。
要是強行刪除,只會越描越黑。就像有人丟了東西,越說 “沒丟”,別人越懷疑。李世民當過將軍,懂 “堵不如疏” 的道理 —— 與其讓流言亂傳,不如自己掌控敘事。
他后來跟房玄齡說:“史書是給后人看的,遮遮掩掩反而落人口實。” 這話半真半假,他怕的不是后人說,是怕當時的人亂猜,給李建成的舊部留下造反的借口。
二、重塑李淵:把父親寫成 “平庸的推手”
要讓玄武門之變 “合理”,第一步是重塑李淵的形象。
真實的李淵,不是史書里那個 “被兒子推著造反” 的老頭。他是大唐開國皇帝,從太原起兵到打進長安,一年就稱帝,手段比誰都狠。
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里寫得清楚:李淵早有反心,暗中招兵買馬,還故意拖延隋煬帝的調令。平定長安后,他又果斷立楊侑為傀儡,為自己稱帝鋪路 —— 這哪是平庸之輩?
可李世民登基后,讓史官改了這段歷史。新修的《舊唐書》里,李淵成了 “被動造反”:是李世民和劉文靜勸他反,他猶豫了半天,還說 “要是被發現,我就殺了你們”;唐朝建立后,他又 “賞罰不明”,重用李建成、李元吉,打壓立下大功的李世民。
甚至連李淵對李世民說的話,都被改了。原本李淵可能說 “你功勞大,我會給你封賞”,改成了 “你哥身體不好,將來皇位或許是你的”—— 這話既給了李世民期待,又沒兌現,反而成了李淵 “厚黑” 的證據。
李世民要的,就是讓后人覺得:不是我想反,是父親偏心,把我逼到了絕路。
三、抹黑兄弟:把對手寫成 “亡國之徒”
對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的手段更直接 —— 讓他們在史書中 “爛透”。
《舊唐書》里,李建成被罵成 “殘忍,豈主鬯之才”,說他要是繼位,唐朝肯定亡國;李元吉更慘,連出生都被寫成 “母親竇皇后嫌他丑,不愿養,靠侍女偷偷喂大”。
可真實的李建成,根本不是這樣。
武德四年,劉黑闥在河北造反,李世民打了半年沒打贏,最后是李建成去了,用 “安撫百姓” 的辦法,沒費多少兵就平定了叛亂。當時的河北百姓,還念著李建成的好。
李元吉也不是 “兇狂” 之輩。他驍勇善戰,曾跟著李世民打王世充,在戰場上救過李世民的命。只是他站錯了隊,成了李建成的幫手,最后成了史書里的 “二兇”。
![]()
最假的是 “下毒事件”。史書記載,李建成請李世民喝酒,在酒里下毒,李世民喝了后 “大口吐血”,卻沒死掉。稍微想一下就知道,哪有下毒不殺人,反而留下把柄的?
李世民就是要這么寫。他要讓后人覺得,李建成、李元吉不僅無能,還狠毒,自己殺他們,是 “為民除害”。
四、貞觀之治:用功績蓋過污點
李世民最大的底氣,是他知道自己能做好皇帝。
玄武門之變后,他沒急著享受權力,而是立刻著手治國。
他減輕賦稅,讓百姓休養生息。武德年間,天下戶口只有 200 多萬,到貞觀末年,漲到了 380 多萬;他重用魏徵、房玄齡這些敢說話的大臣,哪怕魏徵曾是李建成的謀士,他也不計前嫌。
有次魏徵當著百官的面,把李世民罵得下不來臺。李世民回到后宮,氣得說 “要殺了這個鄉巴佬”,可冷靜下來后,還是接受了魏徵的批評。后來他還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他還平定了突厥。貞觀四年,李靖率領唐軍,把東突厥打得大敗,俘虜了頡利可汗。這是漢朝以來,中原王朝第一次擊敗北方草原霸主。長安的百姓沿街歡呼,連少數民族首領都來朝拜,尊他為 “天可汗”。
這些功績,像一塊大石頭,壓過了玄武門之變的污點。后人提起李世民,先想到的是貞觀之治,是 “天可汗”,再提到玄武門之變,只會說 “那是權力斗爭,沒辦法”。
李世民早就算準了這一點。他對長孫無忌說:“只要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后人會原諒我的。”
五、對比朱棣:刪除不如重構
李世民的高明,對比一下朱棣就更清楚了。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搶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他怕后人說他 “造反”,就下令刪除所有關于朱允炆的記載:把朱允炆在位的 4 年,算到朱元璋的年號里;銷毀朱允炆的詔書、奏章;甚至連提到 “建文” 兩個字的人,都要被治罪。
可結果呢?民間偷偷記著朱允炆的事,把他在位的 years 叫 “革除年間”,還編出 “朱允炆出家為僧” 的傳說。到了萬歷年間,朝廷不得不恢復建文年號;南明時,更是給朱允炆上了廟號 “惠宗”。
朱棣想刪,卻越刪越亂。因為他只懂 “堵”,不懂 “疏”。
李世民不一樣。他不刪歷史,反而主動 “重構” 歷史。他承認自己殺了兄弟,卻把原因歸為 “被逼無奈”;他承認自己逼宮,卻把李淵的禪位寫成 “主動傳位”。
這種 “半真半假”,比全假更可信。就像畫畫,留幾筆真實的線條,再添幾筆修飾,看起來就像真的。
六、干預史書:把自己寫成 “正義的受害者”
李世民沒避諱看國史。
按唐朝規矩,皇帝不能看記載自己言行的《起居注》,怕皇帝干預史官。可李世民偏要打破規矩,找房玄齡要《起居注》看。
房玄齡一開始不同意,說 “史官記史,要客觀,陛下不能看”。李世民卻堅持:“我看國史,不是要改,是想知道自己哪里錯了,好讓后人借鑒。”
這話聽著有理,其實是借口。他看了《起居注》后,跟房玄齡說:“玄武門之變,是‘周公誅管蔡’,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自己。你們要把這點寫清楚。”
![]()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殺了叛亂的管叔、蔡叔,保住了周朝。李世民把自己比成周公,就是要把 “造反” 說成 “平叛”。
史官們不敢不聽。后來的《舊唐書》《新唐書》,都把玄武門之變寫成 “李世民為了大唐社稷,不得不殺李建成、李元吉”。甚至連李淵泛舟海池,都被寫成 “李淵知道太子謀反,特意躲起來,等李世民平叛”—— 沒人敢提尉遲恭 “護駕” 其實是 “逼宮”。
李世民要的,就是這種 “合法性”。他不僅要當皇帝,還要當 “正義的皇帝”。
七、后人的評價:污點被功績掩蓋
李世民的操作,真的成功了。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雖然寫了玄武門之變的血腥,卻也說:“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意思是,李世民的才能,超過了古代的帝王,他開創的盛世,是三代以來沒有的。
到了明朝,李贄更是直接說:“太宗皇帝,自是千古一帝。” 他沒提玄武門之變的污點,只贊李世民的功績。
甚至連批判君主專制的黃宗羲,提到李世民時,也說 “貞觀之治,庶幾有三代之風”。
不是后人忘了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的功績太大,大到讓后人覺得,那場血案是 “必要的代價”。就像一棵大樹,人們看到的是枝繁葉茂,很少有人會盯著樹根下的一塊傷疤。
李世民早就看透了這一點。他知道,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但光靠權力不夠,還要有實打實的功績。刪除歷史,只會讓人懷疑;用功績蓋過歷史,才是真正的高明。
八、結語:歷史里的 “高明算計”
如今,再讀《舊唐書》里關于玄武門之變的記載,還能看到李世民的 “算計”。
他沒刪那段歷史,因為他知道刪不掉;他沒否認自己的行為,因為他知道否認沒用。他選擇的,是 “掌控敘事”—— 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把對手寫成惡人,把血案說成正義之舉。
這種算計,不是小聰明,是對人性和歷史的深刻理解。他知道,后人評價一個皇帝,首先看的是他有沒有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有沒有讓國家強大。至于權力斗爭的手段,只要結果是好的,大多會被原諒。
玄武門之變的血跡,早就被歲月沖刷干凈了。可李世民留下的那段 “被重構的歷史”,卻告訴我們:有時候,保留歷史比刪除歷史更有力量;承認污點,卻用功績蓋過污點,比掩蓋污點更高明。
這,就是李世民不刪玄武門之變歷史的真正原因。他不是不怕罵名,是他有信心,用一個盛世,讓罵名變成 “必要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