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過渡期之后,隱藏式門把手有望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就《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公開征求意見。該標準有望全面規范車門把手產品性能,提升車門把手產品安全水平。
有人總是要杠,說隱藏式門把手沒有問題,好看美觀,還能降低風阻,出現事故之后打不開車門,不是隱藏式門把手的問題,而是看車輛有沒有配備碰撞后自動解鎖裝置,以及這個裝置有沒有失效。
![]()
看起來是不是很有道理?但是事實上,這些人都是在偷換概念,隱藏式門把手的安全問題,和碰撞后自動解鎖是兩碼事,簡單來說,機械門把手在碰撞之后,只要自動解鎖沒有失效,那么在外面是可以打開車門的,而隱藏式門把手還要看負責彈出門把手的電機,有沒有故障,負責供應門把手的電源有沒有失效,這樣說可以理解嗎?因此,在實際情況之中,隱藏式門把手在碰撞之后,可以從外部開啟的成功率,遠低于機械式門把手。
這是有數據支持的,中保研碰撞測試顯示,配備電子門把手的車型在側面碰撞后,車門彈出成功率僅為67%,遠低于機械門把手的98%。此外,據消費者協會統計,2024年因隱藏式門把手夾傷兒童手指的投訴同比增長132%。
![]()
另外,隱藏式門把手提高了故障率,學習成本,很多人第一次壓根不知道怎么打開這個門把手,特別是老人。還提高了保養和維修的成本,這些都體現在了保費之中。
隱藏式門把手的確可以降低風阻,但是只有多少呢?單個隱藏式門把手可降低約0.003Cd的風阻數值,四門車型共計降低約0.012Cd(不同車型存在細微差異)。以純電動車為例,每降低0.001Cd風阻可提升百公里耗電量約0.6度,但實際對續航里程的影響僅約10公里(以500公里續航車型為例)。
![]()
還有人覺得,隱藏式門把手是新能源汽車的標志,是科技感的象征,但是實際是,流行的大眾審美都是被教育出來的,都是機械式門把手的時候,也沒人覺得不好看沒有科技感,偏偏到了新能源時代,這就成了不美觀了?
![]()
工信部發布的《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明確了“每個車門(不包括尾門)應配置具備機械釋放功能的車外門把手,應滿足在鎖止裝置處于鎖止狀態時,發生不可逆約束裝置展開或動力電池熱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側車門應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況下,通過車門外把手開啟車門”。翻譯一下,在發生事故之后,車外必須可以通過門把手開啟車門。
![]()
“安全技術要求”同時明確,“每個車門的車門外把手在任意狀態時,相對車身表面應具備手部操作空間,該操作空間應不小于 60mm×20mm×25mm”。同時,每個車門(不包括尾門)應配置具備機械釋放功能的車門內把手。
翻譯一下,全隱藏式門把手要被禁用了,最低得是半隱藏式門把手,而且車內必須配備應急開關。對車外門把手的操作空間作出規定,事實上就是明確禁止了‘全隱藏式’車外門把手的設計。”
![]()
這次工信部發文,也就表示一年之后,隱藏式門把手將從新推出的汽車上消失,將有一大批車型采用半隱藏式門把手,汽車車門把手標準,不僅是技術問題、設計問題,更是安全問題。為了那點風阻和所謂的美觀,降低安全性,確實是得不償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