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是全球最具有影響力的獎項之一。
距今,獲得諾獎的華人、華僑、華裔都有誰?
一、楊政寧、李政道
1957年10月,楊政寧和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政寧,祖籍安徽合肥。
李政道,祖籍江蘇蘇州。
![]()
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時,李政道和楊政寧都是中國國籍,所以他們是最早獲得諾獎的中國人。1963年,李政道選擇加入美國國籍。1964年,楊政寧也加入了美國國籍,成為了美籍華裔。
獲得諾貝爾獎后,楊政寧和李政道名聲大振,成為了物理界2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可惜不久后,他們因為爭名奪利,鬧翻了。分道揚鑣后,楊政寧和李政道也在各自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績。
2015年,楊政寧又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了中國國籍。
![]()
二、丁肇中
1976年,丁肇中因發(fā)現J粒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祖籍山東日照。
丁肇中的父親丁觀海,是中國著名土木工程學專家、高校教授。1936年,丁觀海和妻子王雋英在美國學術訪問期間,王雋英意外早產,生下了丁肇中,這讓丁肇中自動獲得美國公民身份。
三、李遠哲
1986年,李遠哲因在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中的卓越貢獻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李遠哲,祖籍臺灣新竹。
李遠哲畢業(yè)于哈佛大學,之后一直在芝加哥大學、加州伯克利分校等高校擔任教授。197年,李遠哲選擇加入了美國國籍。1994年,李遠哲放棄美國國籍,回臺灣擔任了“中央研究院”院長。
四、朱棣文
1997年,朱棣文因發(fā)展了用激光捕捉并冷卻原子的技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朱棣文,祖籍江蘇太倉。
朱棣文據說是江南朱氏第27代子孫。
![]()
朱棣文的父親朱汝瑾是化學工程和火箭專家。1940年,朱棣文從清華大學化學系(西南聯合大學)畢業(yè)之后,就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深造,并獲得博士學位和選擇留在美國高校任教。
1948年,朱棣文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和美國華裔。朱棣文在原子物理學等領域有著杰出貢獻,擔任過斯坦福大學物理系主任、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等職務。2008年,奧巴馬當選美國第56屆總統(tǒng)后,提名朱棣文擔任了美國能源部部長。
![]()
五、高行健
高行健,祖籍江蘇泰州。
1940年,高行健出生于江西贛州。高行健自幼就對戲劇、寫作和繪畫感興趣,長大之后走上了創(chuàng)作之路,成為了一名作家,有《八月雪》、《絕對信號》、《車站》等眾多優(yōu)秀作品。1987年,高行健移居到了法國。1997年,正式取得法國國籍。2000年,高行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六、錢永健
2008年,錢永健憑借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家。
錢永健,祖籍浙江杭州。
錢永健的父親錢學榘是錢學森的堂弟。
![]()
1935年,錢學榘和錢學森一起前往美國留學深造。1955年,錢學森回到了國內,并為中國的火箭、導彈、載人航天等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1941年,錢學榘也曾回國,擔任貴陽大定發(fā)動機制造廠總工程師,負責造飛機。1944年,錢學榘又前往美國定居,做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
錢永健是錢學榘的第三個兒子,1952年,出生于美國紐約,是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和美國華裔。錢永健在生物化學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獲得過沃爾夫醫(yī)學獎、諾貝爾化學家等獎項。
七、崔琦
1998年,崔琦因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崔琦,祖籍河南平頂山。
1958年,崔琦赴美國深造。1961年,崔琦從美國伊利諾州學院畢業(yè)后,就在大名鼎鼎的美國貝爾實驗室和普林斯頓大學任職,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并加入了美國國籍。
八、高錕
2009年,高錕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于光學通信方面”做出突破性成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家。
高錕,祖籍江蘇金山(今上海金山區(qū)),他有中國香港公民身份、美國國籍和英國國籍三重身份。
![]()
高錕長期從事光導纖維在通訊領域運用的研究。1966年,高錕在論文中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光導纖維在通信上應用的基本原理,這推動了世界上第一條光纖的問世,所以高錕有“光纖之父”之稱。
九、莫言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莫言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寫作風格以“大膽新奇”著稱,文章極具想象力和魔幻現實主義色彩。莫言的作品有《紅高粱》、《蛙》、《檀香刑》、《生死疲勞》等,獲得過茅盾文學獎等獎項。
![]()
十、屠呦呦
2015年,屠呦呦因發(fā)現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美國教授米勒發(fā)現,非洲瘧疾死亡人數出現了大幅度下降。于是他安排自己的學生前去調查此事,原來是非洲人服用了中國生產的青蒿素后,產生了奇效,導致瘧疾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米勒教授在調查青蒿素的發(fā)明者時,卻遇到了麻煩。青蒿素是中國集體發(fā)明的一種藥物,有60多家科研機構和500多名科研人員參與了青蒿素的研究。米勒教授在調查過程中,有7家科研機構認為是自己發(fā)明了青蒿素,這讓米勒教授頗為苦惱。他給7家科研機構分別寫信,承認了這7家科研機構的巨大貢獻,并詢問除了本單位之外,誰還對青蒿素的發(fā)明做出重要貢獻。7家科研單位一致回信說:“屠呦呦”,至此確定了屠呦呦在青蒿素發(fā)明過程中的巨大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