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動物可侵襲魚體各器官組織,由于原蟲種類很多,分布廣泛,一般的水生經濟動物體內或體表都有寄生,由于它個體較小,少量寄生時一般無多大危害,當嚴重感染時可以在短期內引起魚苗、苗種等大批死亡,造成很大損失。常引起魚病發生的原生動物有:鞭毛蟲、孢子蟲、纖毛蟲、吸管蟲等種類。
1.鞭毛蟲病
①病原:
生產常見的鞭毛蟲病有錐體蟲病和隱鞭蟲病。錐體蟲屬肉足鞭毛蟲門,錐體蟲屬、隸屬于錐體錐體科。蟲體狹長,葉形,寄生于淡水魚類血液中的錐體蟲長都在50微米以下,它們在血液中行動活潑,行動胞器是一根從后基部伸出的鞭毛。
![]()
隱鞭蟲屬肉足鞭毛蟲門,隱鞭蟲屬,目前我國危害魚的已有兩種,鰓隱鞭蟲和顫動隱鞭蟲,寄生于淡水魚的鰓和皮膚,形似柳葉形(鰓隱鞭蟲)或近似三角形(顫動隱鞭蟲),病魚鰓部無明顯的病癥,只是表現黏液較多。
當鰓隱鞭蟲大量侵襲魚鰓時,破壞鰓絲上皮和產生凝血酶,使鰓小片血管堵塞,黏液增多,嚴重時可出現呼吸困難,不攝食,離群獨游或靠近岸邊不動,體色暗黑,魚體消瘦,以致死亡。一般要借助顯微鏡來檢查確診。
鰓隱鞭蟲對寄主無嚴格的選擇性,池塘養殖魚類均能感染。但能引起魚生病和造成大量死亡的主要是草魚苗種,尤其在飼養密度大、規格小、體質弱,容易發生此病。每年5~10月份流行。冬春季節,鰓隱鞭蟲往往從草魚鰓絲轉移到鰱、鳙鰓耙上寄生,但不能使鰱、鳙發病,因鰱、鳙魚有天然免疫力成為“保蟲寄主”。同時,大魚對此蟲也有抵抗力。
②癥狀:
錐體蟲寄生在魚類的血液,少量寄生危害不大,嚴重感染時,可使魚體虛弱,出現貧血。鰓隱鞭蟲能破壞鰓小片上皮和產生凝血酶,使鰓小片血管阻塞,黏液增多,嚴重時可出現呼吸困難,不攝食,離群獨游或靠近岸邊,聚集水面,體色暗黑,魚體消瘦。
③流行情況:
錐體蟲傳播此病常由魚蛭引起,野生魚類比池中飼養魚類要多,這與傳播媒介有關,全國各地都有發現,流行季節為6~8月。隱鞭蟲寄生在多種魚類的鰓上,比如四大家魚、鯉、鯽、鳊、鯪魚等淡水魚均有感染,尤其是草魚夏花階段的嚴重病害之一,每年5~10月,尤其7~9月是流行季節,往往表現為急性型。
④防治方法:
1.嚴格清塘消毒,消滅本病的傳播媒介,最好的控制方法就是消滅水蛭以控制錐體蟲病的發生。用硫酸銅、食鹽、敵百蟲等都可以殺滅水蛭。
2.放養苗種時用8克/立方米硫酸銅浸洗20~30分鐘殺滅鰓隱鞭蟲。
3.用0.5克/立方米硫酸銅和0.2克/立方米硫酸亞鐵遍灑防治隱鞭蟲病。
4.國外也有用1/500甲醛液浸洗2分鐘,控制隱鞭蟲侵襲。
5.每立方米池水用1克晶體敵百蟲,全池遍灑。
6.每畝水面用苦楝皮或枝葉40~50斤煎水,全池潑灑。或者扎捆苦楝枝葉浸泡于塘中也有效果,此法對錨頭鳋、車輪蟲、鰓隱鞭蟲、毛細線蟲、魚波豆蟲病等均有效。
7.施用殺滅鞭毛蟲之類的比如阿維菌素、氯氰菊脂等等殺蟲藥物。
除此之外,還有波豆蟲、六鞭毛蟲等引發魚病,其防治方法同隱鞭蟲差不多。
2.孢子蟲病
①病原:
孢子蟲是寄生在淡水魚類中種類最多,地理分布最廣、寄主最普遍的一類寄生原生動物。無論哪一個地區,哪一種淡水魚,以及魚體表和體內哪一種器官組織,都或多或少地可以找到這一類的病原體。
孢子蟲的主要特征是它的整個生活史中沒有例外地是營寄生生活和產生孢子。生活史比其它原生動物復雜,主要有兩種生殖方式,即無性階段的裂配生殖和有性階段的配子生殖。無性生殖的結果,形成許多裂殖子;有性生殖的結果,產生許多孢子或孢子體。這兩種生殖方式可以在一個寄主或兩個不同的寄主體內進行和完成。
②癥狀:
病魚癥狀隨寄生部位和寄生蟲種類不同而不同,在組織中寄生形成肉眼可見的白色包囊,常見于鰓、體表皮膚、肌肉和內臟等,比如碘孢蟲、尾孢子蟲;兩極蟲、角孢子蟲等寄生在膽囊、膀胱和輸尿管,不形成包囊而呈游離狀態,嚴重時引起膽囊膨大、膽管發炎、膽壁充血,成團孢子堵塞膽管;七囊蟲寄生在腦組織中,引起魚游泳反常、體色變黑、瘦弱、脊柱彎曲、肝臟萎縮淤血。
![]()
③流行情況:
黏孢子蟲患病無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可見;對寄主無選擇性。在我國淡水魚類中由孢子蟲引起的疾病,已知的并進行研究的,按病原體的分類系統上包括四大類,即球蟲病、黏孢子蟲病、微孢子蟲病、單孢子蟲病等等。
![]()
④防治方法:
在全池潑灑藥物時,加入納米銀以增強藥物滲透力,并防止繼發感染。
1.用生石灰徹底清塘。
2.魚塘輪養,不同種類的魚在一個魚池中輪流飼養;也有一定的預防效果。
3.用1%晶體敵百蟲浸洗3~10分鐘,同時用0.5~0.8克/立方米晶體敵百蟲遍灑對治療粘孢蟲有一定療效。
4.每年在成熟孢子和包囊出現的一個月前,可進行水體中放射孢子蟲和魚體中孢子蟲營養體的殺滅。
外用:比如環烷酸銅、阿維菌素等。由于中間宿主難以完全殺滅、且新的放射孢子蟲會再次被釋放到水體中,應不同藥物交替使用。
內服:常見的內服中藥包括百部貫眾散、雷丸檳榔散、苦參末、青篙末等,不建議在預防中加入氯苯胍,以免造成孢子蟲的抗藥性。
5.內服左旋咪唑,每100公斤攝食的飼料中添加左旋咪唑預防用量為2~4克,每天一次,連用20天;治療用量則加倍,每天分兩次投喂,三天為一療程,連用2~3個療程。
6.飼料添加甲苯咪唑5克/公斤,連喂3~5天,可以緩解病情,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7.每公斤飼料中加入10%鹽酸氯苯胍8克和5%鹽酸左旋咪唑5克,拌勻后每天投喂兩次,持續5~6天。
8.將650克鹽酸氯苯胍與720克左旋咪唑(按98%含量計算)混合,拌入1噸飼料中,讓魚連續服用3-5天。
9.硫磺粉,每1萬尾魚苗或20斤吃食魚,拌入5兩硫磺粉進行投喂,每日一次,持續8天。
10.將5%的地克珠利,按照每公斤飼料拌入5克的量進行內服,每日一次,連續7天。
11.每公斤飼料中加入1%的地克珠利粉10克和10%復方磺胺嘧啶鈉6克進行投喂,連續服用4~5天。
12.施用驅殺孢子蟲之類的比如阿維菌素、氯氰菊脂等等殺蟲藥物。
3纖毛蟲病
①病原:
纖毛蟲病的病原屬于纖毛綱,以纖毛為其行動細胞器。在原生動物中,作為一個單細胞的結構以纖毛蟲最為復雜。常見的在淡水魚鰓、體表等處寄生的纖毛蟲有:小瓜蟲、車輪蟲、斜管蟲、半眉蟲等等。
②癥狀及流行情況
1.半眉蟲病,蟲體呈紡錘形,卵形或圓形。體右側分布有均勻一致的纖毛,但左側完全裸露。胞口裂縫狀,位于體的左側。大核2個,卵形,兩大核之間有一球形小核。具伸縮泡。運動方式為縱行或作同心圓旋轉。通常寄生在鰓或皮膚上,由蟲體分泌的黏液把蟲體包圍起來形成“包囊”。對寄主無選擇性,但以魚苗到夏花階段的草鰱、鳙魚較普遍,靠直接接觸傳播。
![]()
2.小瓜蟲病,寄生在魚體皮膚、鱗條或鰓瓣上,肉眼可見有白色小點狀的囊泡,故又稱白點病。病情嚴重時,魚體復蓋著一層白色薄膜。病魚游泳遲鈍,浮于水面,有時群集繞池,魚體不斷地和其它物體摩擦,或跳出水面,不久即成批死亡。體表上寄生的小瓜蟲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伴隨表皮細胞增生,往往被細菌侵襲使表皮發炎,局部壞死,磷片易脫落、鰭條腐爛、裂開。寄生在鰓上的小瓜蟲破壞鰓小片,分泌黏液增多,使鰓絲充血或貧血。寄生在眼角膜時引起發炎、變瞎。病魚終因食欲減退,運動失調、呼吸阻礙死亡。
![]()
3.車輪蟲病,車輪蟲病是魚類很普通的原蟲病,嚴重時寄主分泌大量黏液,主要寄生在魚的頭部、鰭及體表。主要危害下塘十天左右的魚苗,患病的魚成群沿塘邊狂游、口腔充塞黏液嘴閉合困難,不攝食,呈“跑馬”現象,魚體清瘦。一年四季都可發現,而以4一7月較流行,高峰期溫度為20~28℃,主要是接觸傳染,3厘米以下的魚苗發病率高,死亡率高。池小、水淺、水質不良,餌料不足、密度過大或連續下雨的情況下,如有病原存在,則易于發病。
![]()
③防治方法:小瓜蟲難治,多種纖毛蟲的防治方法基本一致,需復殺兩次。
1.合理密放,苗種浸泡消毒等方法可以預防纖毛蟲寄生病。
2.硫酸銅8克/立方米浸洗20~30分鐘,1~2%食鹽水浸洗2~10分鐘可以治療車輪蟲病。
3.硫酸銅0.5克/立方米、0.2克/立方米硫酸亞鐵混合遍灑,對車輪蟲有殺滅作用。
4.按25克/立方米甲醛液混合遍灑,隔天一次,2~3次。
5.施用殺滅纖毛蟲之類的比如阿維菌素、氯氰菊脂等等殺蟲藥物。
作者:梁洪,劉文俊
(備注:本網易號"養魚第一線"歡迎您的光臨!本文原創僅供參考和交流!內容和圖片大多來源于網絡資料,如有異見請告知,侵權可刪,歡迎指正和留言討論,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