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方清
今天 ,國家公務員局發布《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6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公告》,比照往年最顯著的變化是年齡放寬:報考年齡上限調整為38周歲(1986年10月出生),應屆碩士、博士可放寬至43周歲。
![]()
持續多年的國考“35歲門檻”被取消,這對廣大求職考生而言,無疑是個重磅利好。
別看這放寬的不過短短幾年,對于卡在這個年齡節點的意向者來說,卻是路途一下子變寬,機會也增加了許多。
甚至關聯到命運的轉折和人生價值的實現。
其實自今年以來,多個地方的考公、考編已實行放寬年齡限制,或許為國考“年齡松綁”及相關政策調整起到了現實推動作用。
![]()
但無論“國考”還是各地考公考編,就整個畢業待崗和就業大軍而言畢竟屬于有限群體,加上延遲退休政策推進,“35歲門檻”對于社會廣大求職者更是難以擺脫的困擾與糾結。
譬如當下不少用人單位哪怕招幾個保潔員、環衛工都采用“35歲以下”的招聘條件,加深了就業群體普遍的“年齡焦慮”。這一現象的成因很多,有的偏好使用年輕勞動力以降低用人成本,有的認為老員工不如年輕人好管理,還有的用人單位覺得生育后婦女請假多不好管等等。
但其實人在40歲左右并不“老”,反而正是精力旺盛、干勁正足的年紀。《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24》顯示,全國勞動力人口平均年齡已從1985年的32.25歲上升到了2022年的39.72 歲。這顯示一些以從業經驗為優勢的行業或崗位,放寬年齡限制更可以減少人才浪費。
尤其是消除“35歲職場門檻”,不僅有助于優化單位人力資源結構,彌補不同行業用工失衡與難題,而且有利于實現充分就業,保障社會和諧穩定。
那么,隨著頂級國考“取消35歲”年齡門檻政策出臺,會倒逼企業在招聘和使用人才中同步放寬相關年齡限制嗎?
我認為是可能的。一是因為社會老齡化加速,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5年我國35歲以上勞動力占比已超過60%,勞動力邁向中高齡化趨勢愈發明顯;其次,部分專業技術崗位經驗比學歷更重要的特征也越發顯現,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中年求職者,往往能更快適應工作需要。
形勢比人強。隨著國家層面的政策不斷創新完善,一定會凝聚起反對年齡歧視的社會共識。
各級各類用人單位放棄“年齡+學歷”的簡單篩選,逐步建立人才的多元化評價體系,不但在就業上考慮“大齡新人”,也在企業用人成本和為就業者及社會解憂紓困方面擔起責任,應是大勢所趨的必然選擇。
可以預料,在不遠的將來,不僅“35歲門檻”將不再成為攔路虎,而且隨著逐步放寬退休年齡限制,“黃昏就業族”、“銀發工作者”這些名詞也會大放異彩。
給各年齡段就業者以機會和希望,
才是社會成熟和諧的體現,也是大眾的福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