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歲女孩失去愛人(丈夫)”“老師校園內‘捕殺’學生”……近日,大數據研究院調查發現,在國內數款“沉浸式角色扮演”AI社交應用的聊天場景中,影響未成年人的不良內容隱患明顯:不僅獵奇角色、危險劇情屢見不鮮,部分AI角色經用戶“調教”后,還會用露骨言論誘導。更值得警惕的是,據觀察,這類應用已吸引大量未成年人。
(10月13日《今晚報》)
當10歲女孩在AI社交應用里經歷“失去愛人”的悲傷,當老師角色在虛擬校園中“捕殺”學生,這些看似荒誕的劇情,正通過算法推送至未成年人掌心。調查揭開了“沉浸式角色扮演”AI社交應用的暗面:獵奇角色、危險劇情屢見不鮮,部分AI經用戶“調教”后甚至用露骨言論誘導,而這類應用早已成為未成年人的“數字游樂場”。當技術披著娛樂外衣向未成年人輸出扭曲價值觀,我們必須清醒意識到:AI社交應用的“圍獵”,必須被堅決“獵殺”。
這些應用的危害性遠超普通娛樂。表面看,它們打著“角色扮演”“自由對話”的旗號,實則通過算法刻意放大獵奇元素:校園暴力、極端情感、違背倫理的劇情被包裝成“新奇體驗”,甚至允許用戶通過“調教”讓AI角色說出露骨言論。未成年人正處于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缺乏足夠的辨別能力,長期浸泡在這樣的“數字場景”中,極易將扭曲的情節視為“常態”,把不良誘導當作“有趣互動”。正如心理學專家所言:“青少年對虛擬世界的認同感極強,反復接觸負面內容會潛移默化影響其對現實世界的認知。”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類應用的“未成年人友好”設計實為陷阱。界面操作簡單、角色形象可愛、劇情入口隱蔽,看似降低使用門檻,實則是精準“圍獵”,調查顯示大量未成年人已成為主要用戶群體。當平臺一邊用“青少年模式”做合規背書,一邊放任危險內容通過算法擴散,本質上是對未成年人權益的漠視。技術本無善惡,但當開發者的商業利益凌駕于社會責任之上,所謂的“創新”就成了傷害未成年人的工具。
治理這類問題需多方合力“亮劍”。監管部門要強化對AI社交應用的審核機制,重點排查角色設定、劇情走向是否符合公序良俗,對傳播不良內容的應用“下架+追責”雙管齊下;平臺方必須履行主體責任,建立嚴格的內容過濾系統,尤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場景,需通過技術手段屏蔽危險劇情,并設置“家長監護模式”實時監督;學校與家庭則要加強數字素養教育,引導孩子識別虛擬與現實的邊界,培養健康的娛樂觀。
技術發展的終極目標應是服務人、保護人,而非利用人性的弱點“圍獵”未成年人。當AI社交應用開始扭曲孩子的三觀,我們必須以更堅決的態度“獵殺”這些走歪門邪道的存在,因為守護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容不得半點妥協。10歲女孩失去愛人?“數字場景”不能“三觀不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