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波
首發 |云海觀星
【云海觀星】—— 云海無界看天下,觀星有方新視界。財經·互聯網·AI·科技,做您數字時代的引路人。
成都小米汽車事故,雖然主要責任是車主本人,但是一場“醉駕”撞擊后葬生火海,依然引發諸多爭議。
成都交警的通報中特別提到了“經檢測,SU7 Ultra的駕駛員涉嫌酒后駕駛機動車”,大概率是從遺體中的組織中檢測到了酒精的成分。
從交通法來說,無論是否醉駕,此次事故的責任很明確,負有全責的駕駛員,無論開什么品牌的車,都要負責。只是,那扇沒有打開的車門,到底是為什么?
雷軍是個很會講故事的人,所以同樣是做手機,做汽車,小米永遠自帶科技感和互聯網話題。對于小米而言,雷軍就是行走的IP。
但是對于雷軍而言,“最后一次創業”的小米,能為其守住優秀企業家的陣地嗎?目前不得而知。
時代的掌聲從不是永久的勛章,只獎勵與它同頻的人。互聯網這把雙刃劍,前10年為小米集團劈出了一條通途大道,后10年何去何從,歷史好像已經有了答案。
成也流量,敗也流量,小米正經歷著流量反噬的陣痛。就在2025年9月25日晚間,雷軍照例站上舞臺,完成了他的第六次年度演講——《改變》。
但與以往臺下掌聲雷動、線上好評如潮的景象不同,這次直播的評論區內,出現了大量質疑甚至尖銳批評的聲音。
這位昔日的“頂流”企業家,靠紅極一時的獨特營銷方式,為自己的“最后一次創業”裝上了加速器。可是十年過去,雷軍似乎正站在一個全新的十字路口。
而這一切的轉變來得有些突然,至少對小米來說,有些措手不及。
作為手機生產商,小米已經走過了14個年頭,但作為全面擁抱電動汽車的小米,它才剛起步。
![]()
回想不久前的去年,小米SU7上市即爆火,雷軍親自為首批車主開車門、在社交媒體頻繁打卡分享造車日常,其真誠、接地氣的形象深入人心,聲望一度達到頂峰。
那時,許多人視他為“躬身入局的中國式超級英雄”,不少企業家也紛紛研究如何“摸著雷軍過河”。
然而,風向的轉變往往只在瞬息之間。
當信任開始崩塌的時候,任何細微的瑕疵,都可能被放大成災難。
這種案例數不勝數,比如近一個月一直掛在熱搜上的西貝,哪怕是多年前的營銷故事,也會被人拿來鞭笞。
如今的小米,恍如熱鍋上的螞蟻。
![]()
今年3月份小米SU7高速公路上三個女大學生事件,成了小米發展史上最典型的事件,也是口碑逆轉的導火索。
而近期產品發布會上,小米17 Pro的一張宣傳海報,將“逆光之王”作為主標語,卻在右下角用幾乎難以察覺的小字標注“是產品設計目標”。
這一細節被網友迅速捕捉并放大,引發了廣泛的“文字游戲”質疑,盡管小米客服后續解釋稱“逆光之王指的是逆光拍攝也有較好畫質的意思,小字只是海報編輯的一個形式”,但許多消費者對此并不買賬。
類似的爭議并非孤例。
此前,小米SU7在智能輔助駕駛宣傳上的調整,以及SU7 Ultra車型在馬力數據和碳纖維前艙蓋功能上引發的風波,都讓部分用戶感到失望。
這些事件不斷疊加,消耗著公眾的信任。許多人開始吐槽小米的產品品質,認為雷軍營銷過度,對那種“喊苦喊累抒情然后帶貨”的模式產生了審美疲勞,甚至直言“雷總累了,大家累了,互不打擾”。
雷軍自己或許也感受到了這種變化。
他曾公開表示,“過去一個多月,是我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在一場內部會議中,他反思道:“公眾對我們的期待和要求遠超了想象”,“15歲的小米,不再是行業的新人,我們在任何一個產業里面都沒有了新手保護期”。
![]()
這無疑是對小米當下處境的一種清醒認知。
小米和雷軍的敘事方式,過去因其“示弱”和真誠而備受追捧。
雷軍樂于在演講中分享逆境、恥辱和糗事,例如小米上市破發后被投資人“當小學生一樣訓了一個多小時”“襯衣都濕了”的經歷,這讓許多普通打工人產生了強烈共鳴。在特定時期,這種敘事為雷軍積累了巨大的聲望,使他成為企業家中的“頂流”。
但當小米成長為巨頭,尤其在造車領域取得初步成功,甚至雷軍本人一度躋身“首富”行列時,曾經的“示弱”敘事與如今的強勢地位之間,難免會產生一種微妙的錯位感。
公眾對一家行業領軍企業的期待,自然會從“同情奮斗者”轉向“要求責任者”。大家更希望看到其技術上的硬核突破與擔當,而非反復講述過去的艱辛。
更重要的是,時代的大潮也在悄然轉向。
英國記者克里斯托弗?布克在《七種基本情節》里總結的 “白手起家”“克服困境” 套路,雷軍已經講了一遍又一遍。
當ChatGPT掀起全球AI浪潮,以DeepSeek、宇樹機器人為代表的硬科技企業引發關注時,民眾對科技的期待變得更加“硬核”。
同時,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逐漸成熟,“新手保護期”早已結束,消費者對安全、設計和體驗的要求變得愈發嚴格。
所有這些,都讓小米曾經熟悉的敘事和營銷模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一切或許說明,沒有任何一種敘事能夠永遠通行。
企業的發展歷程,就是一個不斷打破舊我、重塑新我的過程。
![]()
當早期的“性價比”和“營銷紅利”逐漸褪去,真正能支撐企業走得更遠的,必然是扎實的技術積累、可靠的產品質量、以及對消費者始終如一的真誠。
對于小米而言,當前遭遇的輿論危機,與其說是一場危機,不如說是一次必須經歷的“成人禮”。
它標志著小米正在告別過去的成長模式,被迫走向更加成熟的未來。真正的強大,始于不再被流量裹挾,而是用硬核的產品力重新定義潮流。
故事的盡頭,從來不是輝煌的過去,而是亟待書寫的未來。
雷軍那句“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的感慨,或許正是此刻最真切的注腳。
唯一的問題或許是,這腔熱血,能否真正融化橫亙在小米面前那層由期待、質疑和責任凝結成的堅冰。
世界的規則從來如此:當你選擇成為巨人,就必須要承受巨人應有的重量。
聲明:圖片源于網絡,僅做分享使用,如侵權請聯系刪除。文章僅做分享交流,無任何商業目的和行為,如有不妥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