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那場震動全球的“逮捕令風波”,至今仍余音未了。當時,海牙國際刑事法院(ICC)一紙通告,把俄羅斯總統普京推上了“全球通緝榜”。
罪名是“非法轉移烏克蘭兒童”,這事兒當時在全球媒體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但真正把這張通緝令拍板定案的,不是某個國家,也不是聯合國,而是ICC的五位核心人物——四名法官和一位檢察官。
而兩年過去了,這五個人的下場卻顯得格外沉重。最新消息顯示,已經有三人被俄羅斯正式列入通緝名單。
這不是普通意義上的通緝,而是克格勃背景的俄羅斯安全系統親自下場,直接開出“紅色通緝函”。
卡里姆·汗,也就是那位主導調查普京案的ICC檢察官,現在成了俄羅斯的頭號“眼中釘”。他是英國人,曾經參與調查盧旺達大屠殺和黎巴嫩哈里里遇刺案,履歷很硬。
但這次,他碰了俄羅斯這個“硬茬”,就連他自己也低估了這紙逮捕令的后勁。
2023年5月,俄羅斯內務部正式把他列入通緝名單,理由是“濫用職權”。
和他一起被俄羅斯通緝的,還有意大利法官艾塔拉和日本法官赤根智子。
前者是黑手黨案件的老手,后者則是ICC史上首位日本籍院長。兩人本來在國際法界口碑頗佳,尤其是赤根智子,在東亞地區被視作“法治女性的象征”。但俄羅斯顯然不吃這套,2023年7月,她也被通緝了。
赤根智子的情況更加棘手。她目前仍然在ICC擔任重要職務,甚至在2024年牽頭簽發了對俄另一位高級將領的逮捕令。
這種“頂風作案”的硬氣做派,讓她在日本贏得不少支持,但也讓她成為俄羅斯安全部門的重點盯防對象。
她已經完全不敢踏出歐洲,哪怕是參加聯合國大會,也只能通過視頻連線。
對于一個曾經頻繁奔走于國際會議的法官來說,這種改變不啻于職業“軟禁”。
有人可能會問,ICC不是有國際法律保護嗎?
理論上是有,但現實比教科書復雜太多。ICC的權威,依賴于成員國的執行配合。
問題在于俄羅斯不是ICC成員,美國也不是。就連印度、巴西這些國家,也時常對ICC的“選擇性執法”提出批評。
比如,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爭罪調查案就被擱置多年,這讓很多國家對ICC的中立性心存疑慮。
這也正是俄羅斯敢于“通緝”ICC法官的底氣所在。2024年,普京訪問蒙古——一個ICC成員國,按理說應該被逮捕。
但實際上,他不僅平安訪問,甚至還在新聞發布會上“調侃”ICC的逮捕令“就是一張廢紙”。這場公開的“打臉”,暴露了國際法體系在強權面前的無力感。
而這場風波的核心——那份對普京的逮捕令,其實爭議也不小。當初ICC的依據是烏克蘭政府提交的數據,指控俄羅斯在戰爭中“強行轉移上萬名兒童”。
但后來有非政府組織指出,實際數字可能在6000人左右。問題不在于數字,而在于如何界定“轉移”的性質。
俄羅斯一方堅稱是“人道撤離”,而ICC則認定是“非法遷移”。這場對定義的爭奪,才是國際法庭真正的博弈核心。
回到那五位法官身上,他們的命運其實是整個國際司法環境的縮影。除了三位被通緝的法官,另外兩位——哥斯達黎加籍的戈迪內斯和波蘭籍的霍夫曼斯基,也沒有過得輕松。
戈迪內斯是國際法專家,曾參與多項聯合國調解任務,如今在出席會議時,也不得不小心翼翼。
而霍夫曼斯基,作為曾經的ICC院長,雖然沒有被通緝,但據知情人士透露,他已經被建議“避免前往東歐地區”。
ICC內部的辦公環境也受到了影響。根據一份2024年的內部報告,因通緝令帶來的安全壓力,ICC的海外出差預算被削減了15%,不少員工開始申請調崗或離職。
有些法官甚至將家人轉移到第三國,以防萬一。一紙逮捕令,帶來的不僅是司法風暴,更是對人身安全的持續威脅。
眼下,ICC仍然在海牙堅持運作,那張逮捕令也沒有撤銷。可就像那句廣為流傳的話說的:“法律的判決,不等于現實的執行。”
三名法官的通緝狀態仍在延續,普京依然坐在克里姆林宮,新聞發布會上談笑風生。
這個世界,依舊在用規則說話,但誰來執行規則,依舊是個問題。
這場關于正義與權力的角力,沒有贏家。只有那些在風口浪尖上的人,還在默默堅持著自己的那份信仰。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