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30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6分鐘
![]()
當杭州學生在春假里創作AI電子繪本,佛山家長為5天假期的托管服務松了口氣,浙江成為全國首個全省推行春秋假的省份。這場始于2004年的教育假期改革,如今已從試點星火漸成燎原之勢。商務部等9部門印發的《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提出“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不僅是對“雙減”政策的延伸,更是對教育規律、家庭需求與社會消費的深度呼應。然而,學生放假、家長上班的現實困境、教學進度與假期安排的平衡難題,仍在考驗著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春秋假如何從紙上福利變成民生實惠,需要政府、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協同破局。
1
政策演進
從“農忙假”到“素質假”
春秋假的時代新內涵
早年的春秋假是為了讓農村孩子回家幫忙農活,如今則是為了讓所有孩子走出課堂。這種轉變背后,是教育理念從知識灌輸向全面發展的深刻轉型。2013年《國民旅游休閑綱要》首次提出探索中小學春秋假,2025年《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與九部門文件的相繼出臺,標志著春秋假已從可選動作升級為政策導向。
從政策設計來看,其核心邏輯呈現三大維度。
教育維度上,在總教學時長不變的前提下,通過“模塊化教學”“彈性進度”,為學生爭取實踐時間。杭州蔣筑英學校的春托班中,校外科技輔導員帶孩子創作AI繪本,正是“假期即課堂”的生動實踐。
經濟維度上,春秋假有效分流寒暑假旅游高峰,催生親子研學、非遺體驗等“教育型消費”。
民生維度上,政策明確結合職工帶薪休假制度,試圖破解“家長無假陪娃”的痛點,江蘇提出將“五一”“國慶”前3天設為春秋假,正是對家庭需求的精準回應。
正如全國政協委員曹文澤所言:“春秋假不是簡單的假期拆分,而是一項系統性育人工程。”它考驗的不僅是學校的課程調整能力,更是政府統籌公共服務、企業落實休假制度的綜合實力。
2
地方實踐
差異化探索背后的“破題智慧”
全國多地的試點經驗,為春秋假落地提供了多元樣本。這些實踐的核心亮點,在于不搞“一刀切”,而是結合地域特點、學段差異靈活設計,形成可復制的地方方案。
1.錯峰放假是多地的共同選擇
浙江11個地級市全部推行春秋假,但秋假時間分散在11月不同時段:寧波定在11月12-14日,衢州安排在11月19-21日,避免全省學生集中出行;湖北恩施則將春假與清明節相連,秋假與周末銜接,形成“3+2”連休模式,既方便家庭安排,又緩解交通壓力。這種“省級統籌、市級微調”的模式,有效平衡了政策統一性與地方靈活性。
2.托管服務成為破解“看護焦慮”的關鍵
杭州早在2025年就推出免費春假托管,學校組織文藝、體育、科技類活動,臨平區第一小學的托管班甚至引入非遺傳承人教學;成都明確支持學校結合研學活動提供托管,佛山則以“片區或教育集團”為單位設托管點,且不收取托管服務費。這些做法不僅解決了雙職工家庭的后顧之憂,更讓假期成為素質教育的延伸課堂。
3.城鄉適配體現政策溫度
針對農村學生與留守兒童,湖北利川要求學校擬定春假綜合實踐計劃,組織農耕體驗、鄉村調研等活動;河南在政策中特別提出“向農村地區、薄弱學校傾斜”,設立專項引導資金,避免因資源差異導致新的教育不均衡。正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所說:“好的假期政策,要讓農村孩子也能在假期里‘見世面’,而不是‘放野羊’。”
3
現實挑戰
春秋假落地的“三重矛盾”
盡管試點成效顯著,但春秋假全面推行仍面臨“理想與現實”的碰撞。這些矛盾并非政策本身的問題,而是教育體系、就業環境與社會服務協同不足的集中體現。
矛盾一:家長休假與學生放假的“時間差”
佛山教育局的調研顯示,72%的雙職工家長表示“無法在春秋假陪娃”,即便有托管服務,部分家長仍擔心孩子沒人接、活動沒人陪。全國人大代表龐永輝的觀察更為尖銳:“如果企業不落實帶薪休假,春秋假對很多家庭來說就是‘甜蜜的負擔’——孩子放假在家玩手機,家長上班還得操心安全。”這種矛盾的本質,是學生假期制度與職工休假制度的“不同步”,需要勞動部門與教育部門協同推動。
矛盾二:教學進度與假期安排的“平衡難”
部分學校尤其是畢業班教師擔憂,縮短寒暑假、增設春秋假會壓縮復習時間。浙江某初中班主任坦言:“初三春季學期本就緊張,再放3天春假,可能要靠周末補課才能完成進度。”這一問題的核心,在于課程體系的“剛性”與假期的“彈性”不匹配,需要教育部門優化課程設置,比如將部分實踐課程與春秋假結合,避免假期成為補課的借口。
矛盾三:商業逐利與教育本質的“方向偏”
隨著春秋假帶動旅游消費,部分研學機構推出“高價研學團”,甚至出現“打卡式旅游”“變相補課”等現象。這提醒我們,春秋假的初心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若任由商業資本過度介入,可能背離政策初衷,需要市場監管部門加強對研學機構、興趣班的規范。
4
破局路徑
構建“四位一體”的支持體系
讓春秋假真正假有所獲、假有所樂,不能僅靠教育部門“單打獨斗”,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構建“政策保障、學校主導、家庭參與、社會支持”的生態體系。
1.政府要做“統籌者”,打通政策壁壘
一方面,推動帶薪休假制度落實,將企業執行情況納入勞動監察,鼓勵“親子假”“彈性休假”;另一方面,設立春秋假專項基金,支持農村學校、薄弱學校開展實踐活動,同時統籌交通、文旅部門:比如增開“研學專線”,延長博物館、科技館開放時間,像浙江那樣打造“假期教育資源地圖”,方便家庭獲取優質活動信息。
2.學校要做“引導者”,讓假期更有教育價值
家長要避免將春秋假變成無規劃的假期,而是結合學段特點設計活動:小學可組織自然觀察、手工創作,中學可開展社會調研、職業體驗;同時,建立假期實踐評價體系,將學生的活動成果、體驗收獲納入綜合素質評價,杜絕假期變相補課。正如杭州市教育局總督學孔永國所說:“學校的責任不是‘放了假就不管’,而是幫孩子‘把假期過出意義’。”
3.家庭要做“陪伴者”,樹立科學育人觀
家長需跳出“假期=補課”的誤區,即便不能全程陪娃,也可通過“睡前聊天”了解孩子的假期收獲,或與孩子一起制定“家庭小任務”——比如記錄春天氣象、制作秋季節氣手賬。對于留守兒童,可通過視頻連線參與“云端實踐”,讓親情不因距離缺席。
4.社會要做“服務者”,提供多元資源支持
博物館、少年宮、社區要免費開放場地,推出適合學生的展覽、講座;旅游企業可開發“平價研學路線”,避免過度商業化;公益組織可組織假期志愿者,為留守兒童提供陪伴服務。只有全社會形成支持假期、服務假期的氛圍,春秋假才能真正成為孩子開心、家長放心、社會安心的民生工程。
從杭州的21年試點,到浙江的全省推行,春秋假的每一步推進,都是對“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踐行,也是對“以人為本”民生政策的深化。它不僅是一個假期制度的調整,更是對教育規律、家庭需求與社會協同的重新思考——當政策能讓孩子在春天里“聞花香、學農耕”,在秋天里“觀落葉、悟自然”,當家長能放心地讓孩子在假期里長見識、強能力,這樣的春秋假,才真正“放”到了人們的心坎上。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校長派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2025年11月9日—11日我們在西安不見不散,年度盛會,期待您的加入,歡迎掃碼報名!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學"十五五"時期發展規劃編制與學校高質量特色發展·專題八講
![]()
邀請函| 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
![]()
關于舉辦2025第二屆中小學科學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教育研討會的通知
![]()
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高級研修班(科研能力、論文撰寫與成果發表專題研修)
編輯|智庫君
說明|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