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前還在放狠話、揚言要加征100%關稅的特朗普,突然變了口風,說“美國想幫助中國”?怎么回事?
事情的起點,要從10月初中美關系的幾波“交鋒”講起。9月12日,美國剛把23家中國高科技企業扔進了限制名單,理由還是老掉牙的“國家安全”,但這一次,中國沒客氣。
10月9日,中國宣布對稀土和超硬材料的出口設限,直接捏住了美方的“命門”。稀土不是稀罕物,但全球90%的加工能力都在中國,這下美方是真的有點坐不住了。
10月10號,特朗普發了條社交媒體,語氣相當不客氣:“如果中國不取消這些限制,我們將從11月1日起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加征100%的關稅。”
這不是簡單的威脅,這是帶著時限的“最后通牒”。而這通牒的時間節點,正好卡在10月底的APEC峰會前,明擺著是給中國施壓,讓中方在會議前低頭。
可中國這次的回應,既不激烈,也不退讓——選擇了推遲通話。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公開抱怨,說中方突然中斷既定溝通,“事先也沒打招呼”,讓美方措手不及。
這時候,特朗普的態度開始變了。就在那天晚上,他又發了一條推文:“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中國只是心情不好。”還補了一句意味深長的“美國想幫助中國”。
這語氣,和兩天前的“貿易戰火力全開”,判若兩人。
中方推遲通話,等于把主動權握在了手里,美方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喊了這么大聲,對方卻根本不接招。這種“被晾著”的感覺,讓美方心里發毛。
尤其是稀土這張牌,中國一旦真正打出來,美國很多關鍵產業都會受沖擊。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美國80%的稀土依賴中國進口。這不是“嚇唬人”,這是現實。
副總統萬斯當天也出來打圓場,說希望中國“選擇理性道路”。這話聽著像是在勸和,但字里行間透著底氣不足。
而特朗普那句“想幫助中國”的話,聽上去像在示好,但細想一下就知道,這更像是一次外交上的“裝樣子”。
前腳剛說要幫助中國,后腳又對中國企業“補刀”,美國財政部剛剛宣布新一輪技術出口禁令,直接波及到中國半導體和人工智能領域多家企業。
說是想幫忙,其實是在給自己爭取談判籌碼。10月底的APEC峰會,是一次重要的外交舞臺,美國不希望局勢徹底失控,但又不愿意真正讓步。于是就有了這場“兩天變臉”的小劇場。
對比來看,中方的策略就穩得多。稀土新規并不是突然冒出來的,而是早就有跡可循的一步棋。
中國商務部早在8月就提出要“強化關鍵資源出口管控”,而這一次的措施,只不過是把話說清楚,把規則立起來。
再加上中方有意推遲與美方的溝通,不是冷漠,而是冷靜。用“拖一拖”來試探美方的底線,結果證明:有效。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政策摩擦,而是一次經濟結構上的較量。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優勢,不是靠低價競爭,而是技術加工鏈的完整。
而美國想靠加稅來破局,幾乎不可能奏效。就像你想用水槍去撲滅一座油田火災,動靜大,但效果差。
特朗普這一套“先威脅再示好”的策略,是他一貫的談判風格,但在面對中國這樣的對手時,效果越來越有限。
更有意思的是,雖然特朗普表面上在“安撫”中國,說要幫助,但市場卻并不買賬。
華爾街的分析師普遍認為,這種言論只是為了穩定金融市場情緒,不代表美國政策真的會轉向。
畢竟,從9月到10月,美國已經連續三輪對中國高科技產業出手,怎么可能突然就“釋出善意”?這就像是打了一頓后,再遞個冰袋,說“別生氣了”。
說到底,特朗普的“變臉”,不是因為他突然想通了,而是因為他發現,對中國“硬到底”,不見得能占到便宜。中國不是嚇大的,也不是靠讓步換和平的國家。
這一次的“推遲通話”,就像是一個沉穩的“反擊信號”——不是不想談,而是不接受帶著威脅的談判。
APEC峰會馬上就要開了,臺前臺后都在排兵布陣。是握手言和,還是繼續交鋒,還得看這中美兩國誰能拿出更務實的態度。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再多的口頭“幫助”,也抵不過實實在在的尊重。
兩天時間,一場外交心理戰打得精彩。中方的“慢半拍”,成了美方態度轉變的催化劑。
這場博弈,不靠誰聲音大,而比誰更沉得住氣。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