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在美妝科研圈引發熱議。
這項諾獎授予免疫學家瑪麗·布倫科、弗雷德·拉姆斯德爾與坂口志文,以表彰他們對“外周免疫耐受機制”的突破性發現。評獎委員會指出,三位科學家對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的發現與研究,“揭示了免疫系統避免攻擊自身組織的關鍵機制”,這不僅革新了免疫學基礎理論,也為理解皮膚健康與衰老提供了全新的科學視角。
![]()
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其健康狀態與免疫系統的精細平衡高度相關,諾獎成果能否揭示:通過調控Treg細胞功能,從根本上維持皮膚免疫穩態,延緩老化并促進自我修復?
實際上,早已有企業已率先布局,將免疫學原理融入產品研發。然而,如何實現成分的有效滲透、平衡免疫反應,并完成科學語言向消費概念的轉化,仍是行業面臨的挑戰。
諾獎解碼,免疫剎車系統如何守護皮膚健康
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聚焦的調節性T細胞(Treg)與外周免疫耐受機制,精準擊中了皮膚健康的核心命題——畢竟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其維穩邏輯正藏在這層“免疫剎車”系統中。
實際上,免疫系統的根本使命是精準區分“自我”與“非我”——既要清除細菌、病毒等外源病原體,又要避免攻擊自身正常細胞,這種平衡依賴于兩套關鍵機制:中樞免疫耐受與外周免疫耐受。
![]()
胸腺作為T細胞的“訓練營”,通過清除對自身抗原反應強烈的未成熟T細胞,建立起中樞免疫耐受。
坂口志文發現,體內存在另一套“外周巡查”機制,最終鑒定出一類功能獨特的T細胞亞群——調節性T細胞(Treg)。這類細胞表面同時表達CD4與CD25分子,如同免疫系統中的“調解員”,能主動抑制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防止其對自身組織的誤傷。
而后,布倫科與拉姆斯戴爾的研究發現,X染色體上的Foxp3基因突變在人類中同樣會導致IPEX綜合征——一種以自身免疫失調為特征的遺傳病。
據此,坂口志文證實,Foxp3正是Treg細胞最特異的分子標記。只有表達Foxp3的T細胞才具備完整的免疫抑制功能,確立了Treg作為獨立T細胞亞類的地位,完善了“外周免疫耐受”的理論框架。
作為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皮膚內的免疫平衡直接影響其健康與外觀。
醫學家Niwa Ali 、Michael D Rosenblum等人在2017年發現,在健康人體皮膚中,CD4、Foxp3、Treg細胞優先與毛囊密切相關,Treg細胞在毛囊密度高的區域(即頭皮和面部)最為豐富[i]。
在微觀層面,Treg細胞通過細胞間直接接觸和分泌抑制性細胞因子(如IL-10、TGF-β)等方式,精確調控效應T細胞的活性[ii]。這種精細的抑制作用如同為免疫反應安裝了“可變剎車”,既能防止過度炎癥對皮膚屏障的損傷,又不會完全抑制正常的防御功能。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皮膚Treg細胞還展現出超越傳統免疫調節的功能。醫學家Ali N等人2017年的研究證實,皮膚Treg細胞通過分泌雙調蛋白(Amphiregulin)和CCN3等因子,直接參與組織修復過程,促進角質形成細胞增殖與分化,加速屏障功能恢復[iii]。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皮膚損傷模型中,Treg細胞的缺失會導致愈合延遲。
而基于對Treg細胞與外周免疫耐受機制的理解,化妝品研發正經歷著從傳統的“抗炎”思路向更根本的“免疫穩態調節”的轉變。這一轉變的核心在于認識到:健康的皮膚不僅是“沒有炎癥”,更是免疫系統處于精密平衡的狀態。
《FBeauty未來跡》總結發現,目前關于Treg守護皮膚穩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向:
第一,通過調節皮膚免疫微環境,增強Treg細胞功能,抑制慢性炎癥狀態。研究表明,長期低度炎癥(inflammaging)是驅動皮膚老化的重要因素,而Treg細胞的精確調控可能為延緩這一過程提供新思路。
第二,靶向衰老細胞清除。衰老細胞分泌的SASP因子會持續激活免疫反應,形成“炎癥→衰老→更嚴重炎癥”的惡性循環。Treg不僅能抑制炎性巨噬細胞聚集,還能輔助清除衰老細胞,直接切斷循環鏈條;
第三,強化皮膚屏障與免疫系統的對話。皮膚受損時,角質形成細胞分泌的CXCL9等趨化因子會通過CXCR3軸引導Treg聚集,而Treg分泌的TGF-β能促進修復細胞增殖,為屏障再生創造穩定環境。
盡管今年諾獎對調節性T細胞與免疫調控機制的肯定,在化妝品業內引起一波熱潮,但一些業內人士對調節性T細胞在化妝品中的應用皆持審慎態度。
巢歸研究院科學傳播負責人、知乎美妝領域科普主筆芒奇金在接受《FBeauty未來跡》采訪時直言:“今年諾貝爾獎與化妝品關聯較大的是外周免疫耐受,T細胞種類繁多,調節性T細胞對皮膚免疫有用但作用有限,健康皮膚本身就有這套系統,不健康的皮膚才需要去促進調節性T細胞生成,但其中的通路又非常復雜,難以精確落地。”
可見,Treg細胞與外周免疫耐受機制的研究突破,確實重構了對皮膚健康的認知 —— 皮膚健康不僅是角質層完整,更依賴免疫細胞與組織的動態平衡。
但當前Treg在美妝領域的應用仍存局限,既要尊重健康皮膚的自我調節能力,也需攻克通路復雜、精準調控難等問題,后續研究需在“機制深化”與“應用可行性”間找到平衡。
外周免疫耐受如何落地到化妝品?
外周免疫耐受與皮膚免疫直接相關,資生堂早已率先驗證皮膚免疫對皮膚健康的影響。
與常規抗衰思路不同,資生堂并不局限于延緩細胞老化過程,而是直接激活皮膚自身的免疫監視機制——CD4+細胞毒性T細胞(CD4+CTL)。
![]()
這種特殊的記憶T細胞亞群能夠精準識別表達HLA-II類分子的衰老細胞,并通過資生堂專研的微生物發酵山茶花精粹激活的CXCL9趨化因子通路,實現對這些衰老細胞的定向清除。
資生堂全球創新中心副總裁加治屋健太朗強調:“我們發現肌膚衰老未必與年齡有關,其根源在細胞層面的老化,而記憶T細胞可精準識別并去除衰老細胞。”
這種基于免疫原理的抗衰思路,相較于傳統的慢性炎癥管理具有明顯優勢。它不僅針對炎癥這一老化表征,更直指衰老細胞積累這一根本問題,實現了從“延緩衰老”到逆轉衰老細胞負擔的跨越。
“資生堂是基于肌膚免疫思路開展的研究,而近兩年大熱的功效成分PDRN才是能夠直接與皮膚外周免疫直接相關的成分。”芒奇金進一步指出。
PDRN(多聚脫氧核糖核苷酸)作為皮膚免疫調節的“天然校準劑”,可通過雙重機制調控免疫平衡:一方面降解后釋放腺苷激活A2A受體,抑制NF-κB通路減少TNF-α、IL-6等促炎因子,同時促進抗炎因子IL-10分泌;另一方面通過核苷酸補救途徑為受損細胞補充原料,加速免疫微環境修復。
優時顏的拉帕喬提取物也是能夠調節皮膚免疫的一個優秀成分。2024年優時顏發表在Phytomedicine上關于拉帕喬成分的作用機理研究的論文,通過單細胞測序的技術,發現拉帕喬可以通過調節免疫抑制,緩解皮膚光老化,提升皮膚免疫力,讓皮膚在光損傷的情況下更快得到修復。
![]()
此外,能夠安全、有效調節皮膚免疫反應的化妝品活性成分也非常多,生物學博士、知乎科普答主麻瓜在接受《FBeauty未來跡》采訪時表示:“目前所能見到的所有舒緩類成分,其實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或間接調節炎癥因子,間接調節免疫反應,比如德之馨的SymRelief(紅沒藥醇加姜根提取物)的組分、玉澤的青蒿素等等,都是比較好的舒緩類成分。”
但要將免疫調節機制轉化為安全有效的護膚品,也面臨著關鍵技術挑戰。
麻瓜認為,其一在于滲透性,即活性成分是否能夠有效滲透皮膚并發揮作用;其二是“免疫平衡”:“免疫不只是說我要一味地去降低你皮膚的免疫,而是要考慮皮膚免疫在什么情況下處于平衡。它會有正向作用,比如皮膚出現傷口時需要炎癥來激活修復;也會有負向作用,比如免疫過激。”
面對免疫學概念的復雜性,如何向消費者進行有效傳播成為另一個挑戰。
芒奇金建議:“從品牌層面上,講免疫研究來支撐一個抗衰或者是修復的方向,把它當成技術定位,這是非常好的品牌勢能。但在溝通表達上,要把這些東西轉化成消費者可以共情的語言。”
他舉例說明:“比如資生堂將‘CD4+細胞毒性T細胞’翻譯成‘記憶T細胞’,這樣的話在傳播上既能夠承接品牌底層的科研,又能夠把產品設計的邏輯講清楚。”
從“諾獎引領”到“產業先行”
2025年諾貝爾醫學獎對外周免疫耐受機制的肯定,恰如其分地折射出基礎科學研究與產業應用間關系的深刻變革。在化妝品行業,這一變化尤為明顯:諾貝爾獎正從過去的前瞻指引,逐漸轉變為對產業已有探索的“后置認證”。
回顧美妝產業發展史,諾貝爾獎曾多次扮演技術啟蒙者的角色。從脂質體透皮技術到氧化應激理論,從水通道蛋白到RNA干擾機制,這些榮獲諾獎的基礎科學發現,為化妝品行業提供了全新的研發視角和技術路徑。
這種“科學發現-產業跟進”的線性模式,在相當長時期內定義了基礎科研與產業應用的關系。諾貝爾獎作為科學界的最高榮譽,其獲獎成果往往代表著某個領域的重大突破,自然成為產業技術創新的風向標。
然而,隨著全球化妝品巨頭研發實力的增強,這一傳統關系正在被重新定義。在此次諾獎頒發前,頂尖美妝企業早已在皮膚免疫學領域深耕多年。
![]()
資生堂與哈佛大學聯合成立的CBRC皮膚科學研究中心,至今已持續運營30余年,在權威期刊上發布了19篇研究成果。其關于記憶T細胞抗老機制的研究,還刊載于全球頂尖的《細胞》期刊。雅詩蘭黛在miRNA調控領域的研究、寶潔在SK-II系列中對miRNA標志物的應用,均早于諾獎的肯定。
這種變化背后,是產業創新生態的重構。
化妝品頭部企業通過自建研究院、與頂尖學術機構深度合作、長期投入基礎研究,已建立起強大的研究能力。他們通過成分創新、配方優化和遞送技術突破,在特定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
創新不再單一依賴于學術界的“輸血”,而是形成了產業與學術雙向驅動的良性生態。
諾貝爾獎角色的轉變,也促使行業重新思考創新的本質。麻瓜在采訪中的觀點發人深省:“真的好的化妝品,它不需要通過說我是諾貝爾獎同款成分。真的有能力的產品,是不需要去蹭諾貝爾這個熱點的,它們自身的優勢便足夠說服消費者。”
這種理性認知,也反映了行業正在從“追逐熱點”向“堅守主線”轉變。資生堂用30年時間深耕皮膚免疫學,這種對科研主線的長期堅守,遠比短期的話題熱度更具價值。正如其在紅腰子產品上十年的四次“質變式”升級所展示的,真正的創新來自于對特定領域的持續深耕,而非對流行概念的簡單追隨。
這兩種機制的協同探索,也許代表著下一個階段技術發展的方向。正如第十四章品牌創始人梅鶴祥所言:“作為皮膚科學的外用產品,技術和成分的應用與皮膚各層細胞發生生物學效應,這些生理活動可以參考諾獎的科學成果,以明確的發生機制去研究、應用。”
2025年諾貝爾獎對免疫學研究的肯定,與其說是為化妝品行業指明了新方向,不如說是對產業已有探索的一次認證。這種從“引領”到“認證”的角色轉變,標志著化妝品產業正在走向成熟——它不再僅僅是科學成果的應用者,更是科學前沿的貢獻者。
在這種新的科研生態下,真正的突破必將屬于那些愿意投入長期研究、深入探索機制本質的企業。當產業界與科學界在創新的高處相逢,消費者終將受益于更加安全、精準、有效的產品,而這正是所有科研探索的最終歸宿。
注釋:
[i]Niwa Ali , Michael D Rosenblum , Regulatory T cells in skin. Immunology. 2017 Aug 4;152(3):372–381.
[ii]Alison Taylor 1, Johan Verhagen,Mechanisms of immune suppression by interleukin-10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 the role of T regulatory cells. Immunology. 2006 Apr;117(4):433–442
[iii]Niwa Ali 1, Bahar Zirak ,Regulatory T cells in skin facilitate epithelial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Cell. 2017 Jun 1;169(6):1119-1129.e11.
參考文獻:
1、從機制突破到臨床探索:調節性T細胞與Foxp3基因如何重塑免疫學認知?
2、Cutting Edge: Regulatory T Cells Facilitate Cutaneous Wound Healing.J Immunol(2016)
3、Skin autonomous antibody production regulates host-microbiota interactions.Nature (2024)
本文為FBeauty未來跡原創作品,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或通過技術抓取用于AI訓練。
作者/張韻潔
編輯/吳思馨
排版/桂玉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