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八月十五,朋友圈就開始上演同一種戲碼:有人曬禮盒,有人曬退單,還有人直接發個表情包:“月餅自由,從拒收開始”。明明是傳承千年的節日符號,咋就混成了今天這副模樣?
![]()
送吧,像完成任務;收吧,堆在墻角占地方;吃吧,甜得齁嗓子,油得能炒菜。以前過中秋,一家人圍坐賞月,掰開一塊五仁,那叫一個圓滿。如今呢?月餅還在,情意卻淡了。
它不再是舌尖上的團圓,倒像是人情場里的“硬通貨”,卡在禮尚往來里動彈不得。這味兒,到底是從哪一步變的?
其實月餅走到今天這步,并不是它本身有多差,而是咱們的生活變了,口味變了,連過節的方式都變了。早年間物資緊張,一年到頭吃不了幾回甜點,中秋能分上一小塊油皮裹餡的月餅,那是真稀罕。
五仁、豆沙、棗泥,每一種都是限量版的幸福。1950年代北京某香村恢復生產時,一個月餅車間一天才出幾千枚,排隊搶購是常態。那時候的月餅,承載的是匱乏年代里對甜蜜的渴望。
![]()
可現在呢?超市冷柜里全年供應廣式、蘇式、滇式,流心、冰皮、低糖輪番上陣,電商平臺一鍵下單,全國包郵。選擇多了,反而不再珍惜。就像小時候過年盼著穿新衣,現在衣柜塞滿還總覺得沒衣服穿,道理一樣。
再說了,現在的月餅早就不是單純的食物,它被賦予了太多額外的意義。企業發福利,單位搞公關,親戚走動搭人情,月餅漸漸變成了一種社交工具。你看那些豪華禮盒,鐵盒套紙盒,絲綢墊底,配茶配酒,價格四位數起步。
中國商業聯合會數據顯示,2023年中秋節前高端月餅禮盒平均售價比五年前上漲近七成,而實際食用率不足四成。很多人買來根本不是為了吃,是為了“拿得出手”。
![]()
結果呢?收的人不吃,送的人也不吃,最后要么轉手送人,要么過期扔掉。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曾發布提醒,每年中秋后全國回收處理的未拆封月餅超萬噸,其中相當一部分來自重復流轉的禮品。一塊小小的點心,硬生生演變成了人際負擔。
傳統月餅講究皮酥餡足,但現代人飲食結構變了,高糖高油的東西吃得少了。我國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達11.9%,高血壓、高血脂人群持續擴大。在這種背景下,一口咬下含糖量高達30克以上的傳統雙黃蓮蓉,簡直是在挑戰身體底線。
于是廠家拼命改良,推出所謂“健康款”:木糖醇代替蔗糖,全麥粉做皮,加點燕麥、奇亞籽,號稱低脂低卡。可消費者不買賬,為啥?因為味道不對勁了。
甜味劑有后苦,粗糧皮干澀難咽,吃一口像在服藥。傳統工藝講究豬油起酥、糖漿定型,你現在非要用植物油、代糖,口感自然打折扣。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是食品工業跟不上人們真實需求的變化。
過去三代同堂住一起,過節能聚齊七八口人,切個月餅分一分,熱鬧又溫馨。現在年輕人獨自打拼,父母留守老家,視頻通話代替了圍坐賞月。你寄兩盒月餅過去,爸媽吃不完,鄰居又不好送,最后只能放冰箱里慢慢變硬。
2023年我國空巢老人已超過1.8億,獨居青年群體也在快速增長。當團圓本身變得奢侈,象征團圓的食物自然也就失去了靈魂。我們抗拒的或許不是月餅,而是那種“強裝歡笑”的儀式感。你讓我吃月餅,可我家都沒人了,這口甜,咽得下去嗎?
![]()
當然,也不能說月餅就沒救了,近幾年一些老字號開始回歸本源,比如上海某花樓堅持用古法熬制糖漿,蘇州某天源專注蘇式酥皮手工制作,銷量反倒穩中有升。
年輕人也在重新定義它,有人把迷你月餅當下午茶點心,有人搭配咖啡拍短視頻分享,還有高校食堂推出“校園限定口味”,青椒肉絲、螺螄粉都上了餡料榜。
這些嘗試未必都成功,但至少說明一件事:只要不再把它當成必須完成的任務,月餅依然可以活得有趣。文化傳承從來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而是在變化中找到新的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