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遍黃岡,處處讀書聲。初心似紅燭,不畏霜天永放光明。”10月11日晚,黃岡師范學院90余名師生攜大型原創黃梅戲《霜天紅燭》走進安徽省六安市皖西學院,為該校師生奉獻了一堂別樣的大別山精神“大思政課”。
![]()
黃岡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初敏,校黨委書記陳向軍、黨委副書記王基家,皖西學院黨委書記袁維海、黨委副書記胡林娜,六安市委宣傳部部務會成員、一級調研員張巍等出席演出活動。皖西學院師生代表等1300余人共同觀看了演出。
![]()
“聚來一堂清風,散去漫天星斗”,這是一曲承載大別山精神、浸潤百年師范情懷的黃梅戲,融合了紅色文化、教育傳統與戲曲藝術魅力。舞臺上,演員們以精湛的演技、婉轉的唱腔和真摯的情感,將大別山教育者“初心似紅燭,不畏霜天永放光明”的崇高品格演繹得淋漓盡致,深深打動了在場師生,現場掌聲陣陣。“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黃梅戲的獨特魅力,增強了文化自信,更深刻詮釋了紅燭精神。”現場一教師觀眾動情地說:“這一精神跨越時代,永遠激勵著我們教育工作者為培養國家棟梁之才而不懈奮斗。”皖西學院某學生觀眾談到:“《霜天紅燭》讓我驚喜不已,它將黃梅戲與音樂劇元素巧妙融合,既保留了非遺的醇厚韻味,又為紅色文化賦予了新的表達方式,讓黃梅戲與六安人的紅色記憶貼得更近。”
![]()
皖西學院高度重視此次演出。校方表示,此次演出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也為兩校未來在藝術教育與文化研究等領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是一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生動實踐。
![]()
《霜天紅燭》是黃岡師范學院近年來精心打造的一部大型黃梅戲精品力作,曾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并榮獲湖北省第十一屆屈原文藝獎。該劇以黃岡師范學院建校發展歷程為背景,通過婉轉悠揚的黃梅調,用革命戰爭年代,以“黃師蘭”為代表的黃岡教師群體不畏犧牲、堅持辦學的感人故事生動詮釋了大別山精神。作品將戰爭年代的家國大義、百廿師范的奮斗歷程與黃梅戲的婉轉唱腔巧妙融合,深刻詮釋了“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時代主題,堪稱一堂“行走的文藝思政課”。今年,《霜天紅燭》入選2025年教育部、文旅部、財政部高雅藝術進校園項目,首站于9月下旬赴寧夏中衛職業技術學校演出,此次赴皖西學院演出是巡演的第二站,也是該劇的第70場演出。
![]()
黃梅戲起源于湖北黃岡市、發展于安徽安慶市,已成為鄂皖共同的文化符號。近年來,黃岡師范學院自覺承擔起黃梅戲傳承發展的時代重任,成立黃梅戲學院,開展黃梅戲研究,開設黃梅戲專業,培養黃梅戲人才,創演黃梅戲劇目,獲批了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黃梅戲),學校黃梅戲文化傳承與創新教師團隊入選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為黃梅戲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訊員:余艷軍 劉細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