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16日,香港高等法院就恒大創始人許家印家族信托案作出歷史性判決,法院不僅授權清盤人接管許家印名下資產,還將其通過離岸家族信托持有的財產一并納入接管范圍。
香港高等法院的判決如同一記驚雷,在2025年秋天的金融圈炸響。許家印精心構筑的23億美元家族信托“堡壘”被徹底擊穿,法院授權清盤人不僅接管其名下資產,更將其通過離岸信托持有的財產一并納入接管范圍,這場判決向所有試圖通過復雜金融架構逃避債務的富豪們發出了明確信號:該吐出來的,一分也留不住。
這座曾經被視為財富“諾亞方舟”的信托架構,其崩塌過程猶如一部金融偵探小說。時間撥回2019年,恒大危機尚未全面爆發之際,許家印夫婦已在美國悄悄搭建起23億美元的家族信托。這筆巨額資金源自2009年至2022年間從恒大分得的500多億元人民幣分紅,通過離岸公司層層轉移注入信托。架構設計之精細令人嘆為觀止:長子只能領取收益而不能動用本金,本金則留給孫輩,試圖實現財富的代際傳承。
然而,再精巧的設計也難掩其本質的缺陷,法官一針見血地指出,許家印雖名義上轉移資產,卻始終牢牢掌握投資決策權、更換受益人等核心控制權,受托人實則淪為“傀儡”。更關鍵的是,恒大早在2017年就已埋下財務黑洞,許家印在明知公司危機四伏的情況下,仍在2019年危機爆發前突擊轉移資產,這完全符合"欺詐性資產轉移"的法律定義。
法律不會容忍這種金蟬脫殼的伎倆,香港法院依據“實質重于形式”和“欺詐性資產轉移”兩大原則,毫不費力地穿透了層層設防的信托架構。這三個法律支柱共同構筑起債權人保護的堅固防線:不管信托架構多么復雜,只要委托人仍能實際控制資產,就不算真正的獨立信托;債務人不能一邊欠著巨額債務,一邊用信托為家人保留財富;在大規模債務危機中,法律必須優先維護被欠薪、欠房款的普通債權人權益。
判決引發的連鎖反應猶如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清盤人團隊迅速啟動“全球資產追索行動”,在12個國家和地區凍結了高達77億美元的資產。倫敦市中心的豪宅、紐約曼哈頓的寫字樓、多艘豪華游艇,這些象征著財富巔峰的資產逐一被司法利劍鎖定。
此案最具警示意義的是,它徹底打破了“離岸即法外”的財富管理迷思,致高律師事務所陳麗婭律師的剖析直指要害:“離岸信托絕對安全”不過是營銷話術,信托的安全性完全取決于結構獨立性與設立目的的合法性。要實現真正的資產隔離,必須滿足五大條件:資金來源清潔、委托人徹底放棄控制權、受托人獨立專業、受益權透明合理、設立時無已知債務風險。許家印的信托安排幾乎違背了所有原則,其崩塌也就成為必然。
這場全球追索行動展現了當代司法體系的強大威力,盡管美國與香港之間沒有雙邊破產協助條約,但通過國際司法禮讓原則,美國法院完全可能認可香港判決的邏輯。清盤人已向美國特拉華州法院提交申請,要求依據“欺詐性轉移”條款撤銷23億美元信托。若此案獲支持,將開創跨境追索的新范式,對試圖通過離岸架構逃避債務者形成強大威懾。
從深層次看,這場官司已超越個案意義,它重新定義了財富的倫理邊界,真正的財富安全不是建立在法律灰色地帶,而是根植于合法經營與誠信守法的堅實基礎上;不是依靠精巧的金融工程設計,而是依靠對法治的敬畏與對社會的責任。
許家印的案例給所有企業家上了一堂沉重的法治課,靠鉆法律空子的“小聰明"終究保不住財富,只有合法經營、誠實守信的“大智慧”,才是真正的“避風港”。在全球監管協同日益加強的今天,任何試圖轉移資產、金蟬脫殼的伎倆,最終只會導致資產被凍結、信譽破產,甚至眾叛親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