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記失控的耳光,把16歲的女兒推向陌生城市,也把一位母親推入漫長的尋找里;
截至2025年11月,她仍沒等到女兒的消息
![]()
重慶老小區(qū)的樓道昏黃安靜,王女士走上四樓,鑰匙擰開門,屋里還是那張小書桌、那盞臺燈
說白了,十年過去,燈光和等的人都沒換,只是她的頭發(fā)白了不少
她46歲,一個人打掃、做飯、下班路過打印店再拿一疊新尋人啟事,動作熟練得像在做一件普通家務(wù),可每貼一張,心里都在發(fā)疼
從2008年起,她就是“一個人撐起家”的典型
離婚后帶著上小學(xué)的小梅擠進60平的小兩居,墻皮掉落,她就貼報紙;
錢不夠,她就白天洗碗、晚上理貨
她常把橘子擺在茶幾上,小梅回家一口氣剝兩瓣,“媽,等我考上大學(xué),你就不用這么累了”
那種日子,清苦卻有光
變化悄悄來了
2015年,姐姐帶著孩子臨時投奔,家里加了高低床,小梅的書桌被挪到客廳角落,畫紙和顏料裝進紙箱
小梅話少了,放學(xué)回來坐在布簾隔出的角落寫作業(yè),偶爾盯著窗外發(fā)呆,像在把話咽回肚子里
換句話說,空間被壓縮了,情緒也跟著沒地方落腳
那晚是個周五,王女士端著疲憊進門,燈沒開,小梅坐在沙發(fā)邊上
她開燈,脫鞋,順口問功課
小梅低聲冒出一句:“媽,我不想上學(xué)了”
這一句撞上她一天的委屈和焦慮,火就竄起來了
她沒等小梅說完,急著追問,語氣又硬又快
小梅紅著眼眶,剛說出“不是因為舅舅家住進來”,話就被打斷
“啪”的一聲,她的手先動了,之后的“對不起”卻遲遲沒出口
兩天冷戰(zhàn)
周一清晨,布簾拉開,藍色外套不見了,桌上壓著一張皺巴巴的紙條:“我走了”
她沖出門去喊,去學(xué)校、去派出所,看監(jiān)控,最后只看到周日清晨6點,小梅背著書包上了去火車站的公交
那是她最后一次看見女兒的背影
從那天起,她的生活只剩下“找”
她在火車站、汽車站貼尋人啟事,照片是小梅16歲時的馬尾和校服,下面寫著:“小梅,媽媽錯了,快回家”
2017年有人說深圳電子廠見過相似的女孩,她攥著8000塊坐20小時綠皮火車南下
她在龍華、寶安的廠門口守人流,清晨貼啟事,晚上睡橋洞或20塊的小旅館,看到個像的背影就追兩條街,等人回頭,卻是陌生人
那晚她坐在路邊,拿最后的錢買了回程票
十年里,她去過遵義、成都等地,只要有一點像樣的線索就跟上
積蓄花光,她賣掉值錢的東西,連當(dāng)年畫畫班剩的余額都取出來
房子從60平換到30平單間,書桌上還放著初中畢業(yè)證,海報沒撕,小學(xué)的小裙子疊好放在衣柜
更扎心的是,每到換季,她都要把那件藍色外套從箱底拿出來抖一抖,像在對季節(jié)報個到
有研究顯示,青少年離家出走在失蹤人群中占比不小,且多沿省內(nèi)流動,廣東、四川等人口大省是高發(fā)區(qū)域,3到7月是高發(fā)期(據(jù)2021年發(fā)表在《地理學(xué)報》的相關(guān)論文)
![]()
換句話說,深圳的線索并非“盲走”,只是現(xiàn)實比地圖更復(fù)雜
王女士也知道省內(nèi)搜索成功率更高,但她不敢放過任何可能
她說,哪里有人提起,哪里就是方向
截至2025年11月,小梅仍未與王女士取得聯(lián)系,最新的求助報道讓很多人開始討論如何和孩子好好說話,但沒有帶來突破性的線索
有業(yè)內(nèi)人士提到,今年以來“青少年離家出走后的親情修復(fù)”一直在社交媒體上刷屏,大家講“原生家庭的溝通缺失”“青春期心理疏導(dǎo)不足”,觀點很多,可落到家里,還是要有人先把門推開,先坐下來聽
家庭教育專家在2025年8月的研究報告里提到,超過六成家庭存在教育理念分歧或溝通不暢,單親家庭如果缺乏情緒疏導(dǎo)機制,極端沖突的風(fēng)險更高
法院系統(tǒng)相關(guān)人士也在近期案例評析里說得明白:多數(shù)親子糾紛源于“表達錯位”和“換位思考缺失”,家里需要常態(tài)化的溝通渠道,別讓誤解一路升級成隔閡
同樣是誤會,有人和解
11月6日,湖北浠水一樁贍養(yǎng)費糾紛,母親生病沒告訴兒子,兒子又因經(jīng)濟壓力疏于陪伴,積怨在法庭上攤開
法官調(diào)解后母子把話說透,母親撤回起訴,隔閡當(dāng)場化了
這種轉(zhuǎn)彎,靠的不是大道理,是彼此那句“我當(dāng)時怎么沒想到先問問你”的遲來的坦誠
可也有遺憾
2016年,15歲的張某因考試失利被責(zé)罵后離家出走,父母多年輾轉(zhuǎn)省內(nèi)尋找,參考過失蹤人口流動數(shù)據(jù)
直到2025年10月仍沒找到人,成了家庭教育警示庫里的一個名字
兩起故事擺在一起,像兩面鏡子:一個告訴我們溝通能救場,另一個提醒我們,有些門一旦關(guān)上,再敲就敲不動了
回到王女士身上,她現(xiàn)在在重慶一家小餐館做保潔,3000多元的工資,能省的都為“下一次線索”留著
她每天都把小梅的照片揣在包里,遇到生面孔就問一句:“見過這個女孩嗎?
現(xiàn)在26歲了”
說白了,她像在城市里摸黑找開關(guān),手一刻也不敢松
我總在想,如果當(dāng)年那晚有人能在客廳多坐五分鐘,把水燒開,把燈光調(diào)暖一點,是不是故事會“慢下來”
親子溝通這件事,很少靠一場“道理輸贏”解決,更多是一次次踩剎車:先聽三分鐘,再說一句“我理解你難受”
換句話說,先把情緒接住,才有資格談選擇
通過媒體,她也想對女兒留下一句話
“小梅,媽媽知道錯了
后來我才從班主任那兒曉得,你那時是被同學(xué)欺負,又覺得家里沒你的位置,才說不想上學(xué)
那一巴掌,是我沒問清楚就動手”
她停了一下,聲音發(fā)緊:“這十年我一直在找你,家里給你留的房間、你的東西,都在原位
你回來,罵我也行,怪我也行,我只想當(dāng)面跟你說對不起”
傍晚,她回到屋里,撕開新的膠帶,耐心給尋人啟事的邊緣抹平,窗外的路燈亮了,照在那張褪色的照片上
她端起粥碗,對著照片輕聲嘟囔:“重慶要降溫了,你在外頭記得添衣
粥我煮好了,你回來就熱給你喝”
這句話落下去,屋里只剩臺燈的光
有人說,誤會像墻,我更愿意相信,墻里一直亮著一盞等人的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