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月明
題圖|視覺中國
中國企業的出海敘事,早已不再平淡。
2025年上半年,當中企海外并購總額同比飆升79%至196億美元時,當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同比增長12.4%至1299億美元時,當速賣通在韓國用戶激增、KeeTa在中東外賣市場熱火朝天時,激蕩的旋律早已暗藏。
一股尋找“中國黑馬”的熱潮,開始興起。
全球的資本市場、咨詢公司和競爭對手們,都在用放大鏡尋找這個答案。中國企業在全球經濟版圖中的角色,也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們不再是沉默的打工者,而是帶著資本、技術和方法論,嘗試搭建賽場、制定規則的人。
中企出海的三個歷史切面
若回顧中企的出海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歷史切面,這里暗藏著每代成功企業崛起的密碼。
第一階段:出海1.0:“制造出海”的沉默年代
這是“世界工廠”的時代,也是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最低微、沉默的時代。
這個階段的核心模式是 OEM/ODM代工。
中國企業不擁有品牌,不接觸消費者,唯一的競爭力是龐大的產能和廉價的勞動力。他們在珠三角、長三角的廠房里,為沃爾瑪、耐克、蘋果生產商品,賺取微薄的加工費。
這個階段也沒有“明星企業”,只有無數匿名的工廠。他們是全球化的基石,也是隱藏在背后的群體。唯一的“案例”,就是那些至今仍在為海外品牌代工的“隱形冠軍”們。
這是中國出海的“前傳”,也是一部“資本原始積累史”。雖然處于價值鏈底層,但鍛煉出了全球最強大、最柔性的供應鏈體系,這塊“肌肉”為日后所有的出海故事,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基礎。沒有1.0時代的“賣苦力”,也沒有后來的一切。
第二階段:出海2.0:“品牌出海”的覺醒年代
金融危機撕開了全球市場的裂縫,也給了中國企業遞上自己名片的機會。一批覺醒者開始意識到,沒有品牌,就永遠是“案板上的肉”。
這個階段的核心模式是技術驅動、性價比突圍。
中國企業開始將自己的LOGO印在產品上,通過技術創新和極致的成本控制,提供“比肩國際品牌“的產品。
比如華為用強大的研發投入,硬生生從愛立信、思科口中搶食;聯想通過并購IBM PC業務,坐上了全球PC的頭把交椅;海爾、TCL則用可靠的質量和遍布全球的渠道,讓“中國家電”登堂入室。
又比如以小米、大疆為代表的科技新貴。小米不僅賣手機,更用“IoT生態鏈”的打法,將中國供應鏈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大疆則用絕對的技術優勢,直接定義消費級無人機這個全新的品類。
一個個在垂直細分領域“稱王”的出海品牌也是2.0時代的進化體。
這些品牌的創始人往往是產業老兵或者技術極客,他們對某個細分領域的理解遠超常人。他們發現,許多海外市場的傳統行業,幾十年如一日地“躺平”,產品迭代緩慢,用戶痛點被長期無視。
他們不追求顛覆整個行業,而是用一款“極致單品”,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一樣精準切開高價值、高利潤的細分市場。這種打法要求企業在研發、供應鏈和用戶洞察上做到極致的垂直深耕,一旦成功,便能迅速形成“品類即品牌”的強大護城河,讓后來的模仿者望而卻步。
這是中國企業第一次在全球舞臺上,以“挑戰者”的身份,與國際巨頭同臺競技。他們學會了市場營銷、品牌建設和渠道管理。在這個階段里,將技術與產品做到極致,成為圭臬。
新一代黑馬是誰?
如今,我們已進入了出海3.0:“生態出海”的時代。新一代的“黑馬”們,其打法和野心已截然不同。他們不再只滿足于賣出一個個產品,而是試圖輸出一整套“系統”和“模式”。
路徑一:品類“爆破手”
這是2.0時代“性價比突圍”的進化版。
這類企業不再滿足于在一個垂直賽道深耕,而是致力于打造一個“爆款制造底座”。
他們的核心能力,是通過技術創新和對消費者需求的精準把握,在某個細分賽道打造出一個“大單品”,迅速占領市場,建立品牌認知。成功后,他們并不會就此止步,而是試圖將這套“方法論”復制到其他相關的垂直賽道,形成一個由多個“大單品”構成的品牌矩陣。這種打法的可怕之處在于其“可復制性”和“規模效應”,它將偶然的成功,變成了必然的增長。
安克創新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在其廣為人知的“淺海戰略”支撐下,它從一個充電寶起家的公司,已擴展到音頻設備、智能家居、安防等多個領域。安克想要售賣的不再是某一個產品,而是一套創造爆款的成熟體系。
路徑二:文化“煉金師”
“文化煉金師”的核心,是新一代品牌不再生硬地輸出“中國風”,而是將東方文化元素進行現代化、潮流化“轉碼”,創造出能讓全球年輕人共鳴的新審美體系。
這種模式的崛起,標志著中國品牌自信的質變。他們不再滿足于扮演一個沉默的制造商,而是開始嘗試成為全球流行文化的定義者。
成功的“煉金師”都做對了一件事:解構與重構。他們將中國元素(如萌、茶、武俠)打碎,提取出其中能夠引發跨文化共鳴的內核(如收藏、健康、力量),再用現代的、全球化的商業語言(如盲盒、新茶飲、電子游戲)進行重新包裝。
這種模式的成功,需要創始人團隊具備極高的審美能力和對全球青年文化的深刻洞察。他們賣的不是產品,而是一種“身份認同”和“情感連接”。
比如泡泡瑪特的成功,與“中國文化”的直接輸出關系不大,它更像是創造了一種基于“收藏癖”和“驚喜感”(盲盒機制)的全球通用流行文化。紐約時代廣場的霸王茶姬門口排起長隊,也并不是靠復制傳統茶館,而是用“新中式茶飲”的概念對標星巴克,將喝茶變成一種全球化的潮流生活方式。
路徑三:生態“創造者”
這些企業輸出的不再是具體的產品或品牌,而是平臺、基礎設施、商業模式本身。
他們將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復雜、競爭最激烈的市場中,“卷”出來的極致效率、超低成本和精細化運營能力,打包成一套可以直接應用于全球任何市場的“方法論”。
無論是電商的“全托管”模式,還是即時配送的“運力調度”算法,這些在中國被認為是“常規操作”的東西,在許多海外市場卻是“降維打擊”。他們不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卻是所有出海品牌的“生命線”和“操作系統”。通過掌控基礎設施,他們最終掌控了整個生態。
比如極兔正試圖把國內的效率,變成海外的“標準”。2025上半年,其在東南亞包裹量增速57.9%,它想輸出一套成本最優化的增長模型。美團KeeTa在中國香港用10個月登頂市場第一后,閃電殺入中東四國,它想輸出的是中國最成熟的即時配送體系。各大跨境電商平臺的“全托管”模式,本質上也是模式輸出。
路徑四:新興市場的機會“淘金客”
隨著歐美等成熟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以及地緣政治風險加劇,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東南亞、中東、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
這些市場通常具備人口紅利大、互聯網滲透率快速提升、本地競爭不充分等特點,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增量空間。
這里的“淘金客”打法更為靈活,他們或將國內已經驗證過的成熟模式(如社交電商、直播帶貨)進行“平移”,或利用中國強大的供應鏈優勢,為當地市場提供更具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這種路徑的核心在于“快”和“準”,即快速發現市場空白,并用精準的產品或服務迅速填補。這是一場效率之戰,考驗的是企業對市場的敏感度、快速決策能力和本地化執行力。
比如被稱為“非洲之王”的傳音,它沒有在巨頭林立的歐美市場硬碰硬,而是深耕非洲市場,針對當地用戶的痛點(如深膚色美顏自拍、多卡多待、超長待機)研發,最終占據非洲手機市場的半壁江山。
終局與拷問
從1.0的“賣苦力”,到2.0的“賣品牌”,再到3.0的“賣生態”,中國企業的全球化之路,是一部不斷向上攀爬、改寫命運的進化史。
當然,這場波瀾起伏的集體遠征并非一路坦途。合規的“緊箍咒”、本地化的“深水區”、地緣政治的“黑天鵝”,每一個都是足以致命的挑戰。
但這并不能阻擋歷史的車輪。
誰將是下一個劈開海外市場的黑馬?答案已經顯而易見。
它將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品牌,而是一個“生態物種”。它可能是一個在多個垂直賽道做到極致的“爆破手”,可能是一個引領全球審美的“煉金師”,也可能是中國企業自己搭建的“生態系統”。
在這場全球化的終極競爭中,中國企業不再僅僅滿足于成為一名優秀的“選手”,他們正從全球化的“參與者”,變為“操盤手”。
這盤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宏大,也更加驚心動魄。
下一個出海黑馬在哪里?你或許可以在虎嗅《2025 年度出海標桿》榜單中找到答案。
我們正在尋找改寫中國出海下一個十年的明星公司。它或是具備全球影響力的領航企業、或是具有創新能力的新銳公司、或是有著最佳賦能能力的出海服務商。可自薦/提名,5大維度評選,解鎖行業交流與榮譽時刻,點擊??,立即參與。
![]()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90811.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