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印吹”帶偏:經濟民族主義這座大山,讓印度成不了下一個世界工廠
最近幾年,全球社交媒體上刮起一股“吹印度”的妖風:有人說中國人口紅利已盡,印度才是下一個世界工廠;說印度有14億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蘋果、三星、富士康都已搬遷過去,“印度制造”即將取代“中國制造”。
聽到這種論調,你是不是立刻想反駁?別急,其實這幫“印吹”看印度,就像小時候看《西游記》只盯著孫悟空——只看到他會七十二變、能翻十萬八千里跟頭,就覺得這猴子無所不能,卻忘了孫悟空曾被如來佛祖壓在五指山下整整500年。
而今天的印度,就是那只被壓在山下的猴子。壓著它的,不是別人,正是印度人最引以為傲、實則愚不可及的東西——經濟民族主義。只要這座大山不搬走,印度想成為世界工廠,純屬白日做夢。
要理解印度的經濟民族主義,不用啃晦澀的經濟學論文,只需記住一個詞:搶劫。1947年印度獨立后,“搶劫外來者”就寫進了它的發展基因,只是被包裝成了“自力更生”的高大上口號。印度國父尼赫魯是狂熱的社會主義信徒,他認為印度貧窮是因被英國長期剝削,于是主張關起門搞建設:用高關稅阻擋外資、推行計劃經濟、大搞國營企業、靠進口替代實現自產自銷。這套邏輯聽起來耳熟,其實就是歐洲早已玩爛的重商主義。
在“自力更生”的理論指導下,印度政府幾十年間干了不少蠢事:
? 搞全世界最變態的關稅壁壘:進口商品動輒征收200%關稅,一臺1000美元的美國電腦,在印度能賣到3000美元,目的竟是保護連螺絲都擰不好的國營工廠;
? 搞全世界最復雜的牌照制度:想開廠要蓋幾百個章、賄賂幾十個部門,耗時數年才能拿到許可證,這不是監管,而是官方的尋租機器;
? 對資充滿敵意:規定外資企業必須由印度人控股,想全資運營絕無可能。
最終,印度成功把自己變成經濟孤島——沒有競爭就沒有創新,國營企業生產的全是“垃圾產品”,老百姓卻得支付高昂費用。最經典的就是可口可樂事件:1977年,可口可樂拒絕交出配方,印度政府便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將其驅逐,轉而扶持本土可樂廠。結果十幾年間,印度人只能被迫喝那種又甜又膩的“民族神水”,直到1993年可口可樂回歸,第一時間就收購了這家本土企業。可見,印度的經濟民族主義從不是為了國家強大,而是政客和官僚打著愛國旗號,合法掠奪更有效率的企業。
“印吹”會反駁:“那都是老黃歷了,莫迪時代的印度已經改革開放!”醒醒吧,不過是換了個總理,核心邏輯絲毫未變。莫迪天天跟外國CEO握手,嘴上喊著“Made in India”,心里想的卻是“進來可以,出去沒門,看我怎么宰你”。這根本不是“印度制造”,而是“在印度被制造”。
看幾個新鮮案例就懂了:
? 小米剛進入印度時,市場占有率一度做到第一。2022年,印度政府突然以“非法匯款”為由,凍結小米高達555億盧布的賬戶,理由是“向境外轉移資金”——而這筆錢本是小米要支付給高通的專利費。印度政府不管這些,它就是要通過這種“合法方式”告訴你:在我這片土地上賺的錢,就是我的,想拿就拿;
? 比亞迪曾計劃投資10億美元在印度建新能源工廠,這對印度制造業來說是天大的好事,能帶來技術、就業和稅收。可印度政府的回應是“國家安全有風險”,翻譯過來就是:投資可以,但不能100%控股,得跟本土企業合資,還得交出核心技術,否則免談。這哪是招商引資,分明是技術勒索;
? 被“印吹”奉為“逃離中國擁抱印度”典范的蘋果,在印度真的滋潤嗎?莫迪政府要求蘋果供應鏈本土化,看似愛國,可印度零部件廠連螺絲都擰不好,生產的屏幕、芯片外殼質量一塌糊涂,根本達不到蘋果標準。但政府不管這些,硬要強迫蘋果采購這些“垃圾零部件”——目的很明確:逼著蘋果及背后幾百家來自中、日、韓的全球頂級供應鏈企業,把工廠、技術、人才全部搬到印度,去扶持那些爛泥扶不上墻的本土企業。這不是產業升級,是強制性技術轉移,是對全球分工體系的公然破壞。
除此之外,韓國三星、美國福特和通用等眾多跨國企業,都曾在印度栽過跟頭。
現在回到核心問題:靠這種“搶劫經濟”,印度能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嗎?答案是絕不可能——它從根上違背了現代制造業的三條鐵律:產權安全、契約精神、制度穩定。
一個世界工廠需要什么?
第一,長期投資。一條生產線動輒上百億,哪個資本家敢把錢投到一個賬戶隨時可能被凍結、資產隨時可能被沒收的地方?
第二,全球供應鏈。現代制造業是幾十個國家、上百家企業分工協作的結果。這些企業愿意跟著蘋果去中國,是相信這里的規則和法制;他們會愿意去一個連蘋果都能被“合法拿捏”的印度嗎?
第三,可預期的環境。企業最怕的不是稅高、人工貴,而是今天合法經營,明天就被認定違法。政策朝令夕改、賬戶隨意查封、人員隨意抓捕,這樣的國家沒人敢長期投資。
印度的核心問題就在這兒:它的經濟民族主義正在系統性摧毀國家最寶貴的資產——信用。一個沒有信用的國家,就像出了名的老千:或許能靠耍手段贏一兩把,但一旦臭名遠揚,就再也沒人愿意跟你合作。
現在確實有不少外資搞“中印雙布局”,但這只是貿易戰環境下的被迫分散風險——真金白銀的核心制造技術、關鍵零部件,依然牢牢留在制度更穩定的地方。資本可能短視,但從不愚蠢,它永遠只會流向最安全、最可預期的市場。
“印吹”最后的底牌是“人口紅利”,說印度有14億人,一半是年輕人,這就是未來。可他們忘了:沒有資本、沒有技術、沒有自由市場制度,人口就不是紅利,而是負擔。
中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工廠,不是因為人多,而是改革開放后,我們用自由市場機制把勞動力、資本、技術和管理高效結合——是“市場+人口”才等于紅利。而印度呢?它的勞動法僵化到可笑:工人頻繁罷工,企業解雇工人比登天還難,誰還敢雇人?結果就是高失業、低效率,這哪是紅利,分明是定時炸彈!
一個國家的崛起,靠的從來不是民族口號,也不是“關門打狗”的陰謀,而是保護產權與自由交易。誰能做到這兩點,誰就能贏得資本、收獲繁榮;做不到這兩點,再多的人口、再響亮的口號、再漂亮的PPT,都只是幻覺。只要經濟民族主義這座大山不搬走,印度就永遠成不了下一個中國。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