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很多人一提到懷不上孩子,第一反應就是“女人身體不好”。在我們父母那一輩的觀念里,生育似乎是女人一個人的事。
可如今醫學早已證明,孩子能不能順利懷上、能不能健康出生,其實一半的關鍵在男人身上。
我最近聽到一個真實的故事,讓我深刻體會到——備孕,不是女人一個人的戰斗。
![]()
懷孕后反復流產,婆婆責罵女子崩潰,醫生:換個老公就能生了
小梅是一個來自小縣城的姑娘,大學畢業后在市里的一家公司上班。
通過同事介紹,她認識了現在的老公,小李。兩人感情不錯,沒多久就結婚了。
剛嫁進門,婆婆就給了她一個“任務”——“我們家是單傳,你要多生幾個。
生兒子我給五十萬獎金,生女兒也有十萬。”這話聽起來像玩笑,可婆婆的眼神是認真的。
小梅沒怎么避孕,想著早點懷孕早點完成“任務”。果然,結婚兩個月后,她就懷上了,全家都喜氣洋洋。
可沒想到懷孕不到三個月,她就流產了。那時候,小梅哭得很傷心,婆婆雖然嘴上沒說什么,但臉上明顯有不高興。
半年后,她又懷上了。沒想到,這一次依舊在兩個月多一點的時候,又流產了。
婆婆這回再也忍不住了,直接指責她:“你這身體也太差了,連孩子都保不住,還能干什么?”
小梅自責極了,開始瘋狂進補。為了“養身體”,她拼命吃高熱量的食物,甚至專挑肥肉吃,硬是把體重從90斤吃到了110斤。可第三次懷孕,還是在兩個月左右流產。
連續三次流產,小梅徹底崩潰。她鼓起勇氣去醫院做了詳細檢查,結果卻讓她又驚又疑——醫生告訴她,身體沒太大問題,子宮和激素水平都在正常范圍。
醫生問她流產時間,小梅說:“基本都是兩個月左右。”
![]()
醫生立刻提醒她:“如果只是一次、兩次流產,確實可能是偶然的或者是女性的問題。但超過三次、而且都在兩個月內流產,那就要考慮男性因素了。”
醫生解釋說,胚胎在兩個月左右時,開始進行重要的器官發育,這個階段需要來自父親精子的遺傳信息。如果男性精子的基因出現問題,就容易導致胚胎發育異常,從而出現胎停或流產。
小梅聽完醫生的解釋,立刻想到丈夫。其實早在第二次流產時,她就提議兩人一起做個全面檢查,但婆婆當場就罵她:“我兒子長得白白胖胖、臉色紅潤,怎么可能有問題?你自己身體差,別怪別人!”
小李也覺得妻子是找借口推卸責任,還冷冷地說:“要是這次再保不住,我們就離婚吧。”
聽到這里,醫生皺了皺眉,接著問小梅:“你老公身高體重多少?”
小梅回答:“一米七,體重有190斤。”
![]()
醫生嘆了口氣:“這已經是肥胖癥了。男性肥胖對精子質量的影響非常大,容易導致精子畸形率上升,甚至影響精子的染色體穩定性。”
醫生又問:“他平時抽煙喝酒嗎?”
小梅點頭:“他工作應酬多,一天一到兩包煙,一周至少兩天喝到醉。”
醫生再問:“有其他健康問題嗎?” 小梅說:“體檢時發現尿酸高、血糖也偏高。”
醫生的結論很明確:“真正的問題不在你,而在你老公身上。肥胖、抽煙、喝酒、代謝紊亂,都會直接損傷精子的活力和基因完整性。即使懷上了,也很容易導致胚胎發育異常。”
![]()
醫生的建議很直接:“你現在再懷十次,也可能都保不住。除非讓你老公戒煙戒酒,減重、運動、調理身體,把尿酸和血糖控制好,才能提高懷孕成功率。”
小梅苦笑著說:“我勸過他,可他不聽,還說他爸當年抽煙喝酒也沒事。”
醫生搖頭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時代不同了,生活方式變了。現在的壓力、飲食、作息都比以前糟糕,不能再拿過去的例子套現在的身體。”
最后醫生還提醒她:“要是他不愿意改變,那你要重新考慮你的人生選擇。健康的孩子,需要兩個健康的父母。”
流產不是單純的女性疾病,而是夫妻共同的問題
這個故事聽完讓我很感慨。我們常常以為,懷不上孩子、流產,都是女人的問題。可事實上,男性因素占到不孕不育原因的一半
現代男性壓力大、作息亂、飲食油膩、久坐缺乏運動,再加上抽煙喝酒、熬夜,這些都會讓精子的質量大幅下降。研究顯示:
![]()
男性肥胖會讓睪酮水平下降,導致精子數量減少、活力變差;
抽煙喝酒會損傷精子DNA,增加胎停風險;
長期熬夜、壓力大,也會擾亂激素分泌,影響生育能力。
而這些問題往往被忽視,甚至被“面子”掩蓋。就像小梅的老公那樣,覺得“男人天生沒問題”,結果卻讓妻子一次次承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打擊。
從醫生的角度來看,流產不是單純的女性疾病,而是夫妻共同的問題
備孕這件事,夫妻雙方都要一起面對、一起調整。
如果你們正在準備懷孕,可以參考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夫妻共同體檢。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應該做基礎生殖檢查,包括激素、精液、染色體、子宮環境等項目。不要等多次失敗才重視。
第二,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男性要戒煙、戒酒、規律作息,多吃高蛋白、富含維生素E和鋅的食物,如雞蛋、堅果、海鮮等;女性則要控制壓力、保持體重、避免過度節食。
第三,調整心理狀態。流產后的心理壓力不亞于身體創傷,夫妻之間要相互理解,而不是互相指責。保持積極心態,才有助于身體恢復和再次備孕。
果媽寄語
孩子不是一個人的責任,而是兩個人的奇跡。 在生育這條路上,女人承受的痛已經夠多了,我們更希望男人也能學會面對和承擔。
畢竟,孩子的一半基因來自爸爸,另一半來自媽媽。只有兩個人都健康,新的生命才會更加穩固而美好。
?圖源網絡|侵刪
作者簡介:果媽,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注分享育兒知識、親子教育經驗、婚姻家庭感悟,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