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想完全不接觸財閥,基本等于不吃不喝不活了。
住的房子,是三星旗下的建筑公司蓋的;用的手機,十有八九是三星;看電影、刷信用卡、買保險、甚至打車、看病、上大學,背后都有財閥的影子。
韓國人用一句調侃形容自己的命運:“人生三件事躲不了——死亡、交稅、三星。”
2023年,《華爾街日報》一篇報道讓很多人直冒冷汗:韓國四大財閥——三星、SK、現代、LG的總收入,占了全國GDP的40.8%。
更夸張的是,排名前30的大企業,控制了全國77%的財富。這不是壟斷,是幾乎“接管國家”了。別說普通打工人翻身了,連透口氣都難。
說到底,這些財閥為何這么強?強到能左右國家政策、操控司法、甚至讓總統都得看他們臉色?
韓國財閥的發家史,說白了就是“撿了便宜還賣乖”。日本殖民時期,三菱這些日企在朝鮮半島瘋狂掠奪資源。
二戰后,日本人走了,留下的工廠、土地、設備被稱作“敵產”。韓國政府沒有把它們收歸國有,而是低價賣給了李秉哲(后來創立三星)這些“有手段”的人。
李承晚執政時,為了拼經濟,搞出了個“三白產業”保護政策:白糖、面粉、棉紡三個領域,只給指定企業發經營許可。
想都不用想,拿到這張“通行證”的,還是那一撥人。到了樸正熙上臺后,干脆直接拿國家資源逼財閥“將功贖罪”:你過去逃過稅、行過賄沒關系,現在給我搞出口,我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于是,財閥們搖身一變成了“民族企業”,一邊享受國家貸款和政策扶持,一邊打壓競爭對手,最終壟斷了整個市場。
韓國財閥最擅長的,就是金字塔控股結構。簡單說,就是用極少的股份,控制一大堆公司。比如你有1億韓元,通過交叉持股,層層控股,最后能控制幾十億的資產。
根據2019年《韓國經濟日報》的統計,財閥家族平均只持有3.3%的實際股份,卻能操控公司54.3%的決策權。這種玩法,簡直是“空手套白狼”的終極形態。
更諷刺的是,這一切的代價,都壓在了普通人身上。
財閥吸走了資源,中小企業連生存都艱難。根據2024年《環球時報》的數據,新開的中小企業,一年內有三分之一倒閉。
大企業壓價、搶市場、挖人,小企業像在夾縫中求生。員工工資十年沒怎么漲,物價卻翻了幾倍。
年輕人畢業后,最大的夢想就是進三星。每年幾百萬人投簡歷,錄取率比考哈佛還低。
而且財閥企業管理層長期壓榨員工,動不動就加班、克扣獎金、甚至打壓工會。
有人說,財閥也有好處啊,畢竟他們讓韓國擺脫貧窮,實現了“漢江奇跡”。這話沒錯,但問題是,當年種下的果實,現在只被極少數人吃到了。
其余的人,只能看著他們在高樓大廈里喝香檳,自己卻連房租都交不起。
財閥不是“惡魔”,但他們的存在邏輯,已經逼近了社會容忍的極限。
更矛盾的是,韓國人一邊恨他們,一邊又離不開他們。可以罵三星壟斷,但離不開它的手機和保險;可以說現代汽車高價低配,但還是得買它的車上班;可以抗議SK能源漲價,但煤氣還是它供應的。
這種“愛恨交織”,讓整個國家陷入一種看不見天花板的困局。
這就像一棵參天大樹,根扎在歷史的泥土里,枝葉撐起了國家的經濟,但它的陰影,擋住了無數小草的陽光。而那些小草,就是韓國的普通人。
說白了,財閥不是韓國的問題,它是全球化和資本邏輯的極端版本。從美國的超大型科技公司,到中東的家族石油帝國,再到拉美的寡頭財團,不同的國家都在和“資本集中”賽跑。
只是韓國這場比賽跑得太快,快到把民眾甩出了賽道。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邊是資本搭建的金字塔,一邊是被困在底層的打工人。
要想改變,得從根子里動刀。但問題是,誰敢動?
畢竟,連總統都得看他們臉色的國家,誰能保證自己不是下一個“被砍掉的草”?這不是韓國一家獨有的難題,而是所有被資本主導的國家遲早要面對的現實。
在這場博弈中,財閥像是封建王朝的殘影,普通人則成了被時代遺忘的螻蟻。但別忘了,再高的塔,也是在地基裂縫中轟然倒塌的。
財閥,不是不能動,只是沒人敢動。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