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小區花園的長椅上總坐著幾個哄孩子的家長——有人舉著玩具耐心周旋,有人吼叫著“再哭就打人”。育兒這場修行,最忌正面交鋒時的寸土不讓。
![]()
聰明的父母懂得迂回戰術,用“三要三不”的智慧化解對峙,如同溪流繞過礁石終至大海,既守護了孩子的天性,又指引著成長的方向。
1、要接納情緒,不要否定壓抑
鄰居家的小宇因考試失利摔門大哭,媽媽沒有訓斥“這點挫折算什么”,而是遞上紙巾盒說:“哭出來會舒服些。”待孩子平復后,她指著窗外被風雨打歪的向日葵說:“你看它低著頭,不是為了認輸,是為了積蓄力量。”這種共情式的回應,讓少年記住了比分數更重要的生命韌性。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被允許表達情緒的孩子,大腦中負責理性決策的前額葉皮層會更發達。
![]()
就像治理洪水不能靠堵只能疏,當父母成為情緒容器,孩子才能學會管理而非壓抑感受。那些“男兒有淚不輕彈”的陳舊觀念,往往把敏感細膩的心靈訓練成冷漠堅硬的石頭。
2、要引導自主,不要包辦代替
劉梅分享過一段趣事:女兒選興趣班時搖擺不定,她拿出紙筆列出利弊清單,最終尊重孩子選擇相對冷門的陶藝課。三年后,小姑娘的作品入選青少年藝術展,她在致辭中說:“謝謝媽媽讓我試錯。”
這讓人想起谷愛凌的母親,面對女兒放棄高考專注滑雪的決定,她說:“人生是你自己的,我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對,但后果由你承擔。”
真正的放手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像放風箏那般收放自如。
![]()
當父母退居顧問角色,孩子反而展現出驚人的判斷力,就像春筍頂開壓著的石塊,陽光下的幼苗長得格外挺拔。
3、要樹立榜樣,不要只說不做
李明每天下班后邊刷手機邊催兒子讀書,直到發現孩子作文里寫著“爸爸的手機比我的書好看”。他猛然驚醒,開始陪孩子一起閱讀打卡。如今父子倆每周去圖書館已成慣例,兒子的作文本里多了這樣的句子:“爸爸看書的樣子很認真。”
這與楊絳先生一家形成奇妙呼應——錢鐘書翻譯《堂吉訶德》時,楊絳同步研讀原著;女兒錢瑗受此熏陶,自幼博覽群書。
身教的力量遠勝千句嘮叨,就像蜜蜂采蜜不必教導,看幾次就會飛舞花間。
![]()
當我們抱怨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時,不妨先審視自己捧著手機的時間是否超過了陪伴閱讀的時光。
校門口接孩子的人群中,總能看到兩類父母:一類扯著嗓子發號施令,孩子耷拉著腦袋亦步亦趨;另一類蹲下身輕聲細語,孩子蹦跳著主動分享見聞。
教育從來不是短兵相接的戰場,而是春風化雨的浸潤。
與其在沖突中消耗彼此的能量,不如用“三要三不”搭建溝通的橋梁——接納情緒讓心靈暢通,引導自主讓翅膀有力,樹立榜樣讓方向清晰。
當我們放下“必須聽我的”執念,便會發現,那個曾經倔強的小身影,已在不知不覺中走向陽光燦爛的遠方。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