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實踐作業,應當有意義、有真情實感”
這個假期,全國各地許多學生和家長都接到了一項作業:種植綠豆芽,并每天記錄變化,形成觀察日記。
因為在四年級語文上冊的第三單元,有一個寫觀察日記的習作要求。其中包含了觀察種子、樹葉、月亮、小動物的變化。由于綠豆芽生長周期短,便于觀察,所以成為很多家長的首選。為了不耽誤孩子的作業,又不影響出行,很多家長用塑料杯、玻璃瓶、塑料盆裝上綠豆,一路邊玩邊記錄,讓綠豆游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
幾顆綠豆,一個塑料杯,澆點水就能生長,幾天內就能看到變化。孩子參與感和獲得感不少,家長也不用費太多精力,這樣輕松有趣的實踐作業,無疑是一份貼心的設計。其間親子互動協作,更是一種難得的成長體驗。
家長幫忙換水、孩子觀察豆芽長了多少;家長提醒記錄,孩子認真寫下自己的發現……無論是在家種豆,還是帶著綠豆旅游,都比單純的書面作業更加生動,更能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表達力。
“這綠豆也是經歷了短暫又輝煌的一生!”“完成作業后豆芽被我們炒了吃了,功成身退。”家長幽默的話語中透出認可,也藏著對孩子實踐作業的期待——應當有意義、有真情實感。事實上,很多家長并非抱怨實踐作業多,而是不希望那些需要孩子自己動手、親身體驗的東西流于形式,變相成了家長的負擔。
就拿綠豆來說,四年級學生可以自己種植、自己澆水、自己觀察記錄;家長則可以簡單幫忙指導、幫忙攜帶、幫忙應對一些特殊情況,而不是讓家長或別人“代勞”,或是網購現成的綠豆生長日記,把觀察作業變成一場毫無意義的應付。像這樣孩子能夠獨立自主完成,家長輔助甚至無需參與的作業,想必也不會變成甩不掉的“包袱”。
這篇綠豆觀察日記頗有心得——作業設計得貼心、家長為孩子用心、孩子學得開心,這也正是教育最動人的地方,溫暖和善意,就藏在無數將心比心的小事里。
除了綠豆,按老師要求,學生也可以觀察其他植物,或者天氣變化,小動物的成長變化等等,家長和孩子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靈活選擇。這些也是作業設計越來越多元化、人性化的一個縮影。
讓作業回歸初衷,讓教育回歸本真。孩子是祖國的花朵,也好像一顆顆綠豆,用心澆灌方能茁壯成長。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
編輯:任思凝
二審:王亞平
三審:王長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