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獎部分獎項已經公布,讓網絡上熱議的是,隔壁日本再次獲得一項大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獲獎者是來自日本的坂口志文和美國的瑪麗·E·布倫科、弗雷德·拉姆斯德爾。
![]()
對于這個結果網絡上的主流看法是驚訝和調侃,驚訝是因為日本曾在本世紀初立下了50年內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豪言壯語。現在時間差不多過半,日本就已經完成了超過一半的任務量,而當年認為他們不過是說大話的人,臉上多少不好受。
![]()
至于調侃也有,現在分兩種。一種是以項立剛為首的一波,他們認為諾貝爾獎只是西方學術界的圈內游戲。
在他們看來,諾貝爾獎的頒發和國籍、政治領域有關,跟歐美有的近的就容易拿獎,否則就想也別想。在他們這種思潮的推波助瀾下,我們看到同樣是獲得了諾貝爾獎的莫言長時間遭受網絡上無知之人的詆毀。
![]()
而另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女士則幾乎沒有討論量,究其原因是因為屠呦呦女士的研究超出了這些人的智商理解范圍,而攻擊莫言則容易的多,哪怕是一個像毛星火那樣的傻子。
這些人妄言諾貝爾獎的研究對科技發展沒有用處,可是光是屠呦呦女士的青蒿素就能救無數人與水火。而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的研究,更能在未來成為救治疾病的重要動力。
調侃的另一種雖然不像項立剛那樣狂妄無知,但也從內里透出一股難以名狀的酸味。嘴上說著不在意,不關注,被人說的急了甚至會冒出一句“都是從《永樂大典》上抄來的”。
![]()
這些人真的不在意嗎?不在意的話又何必因為別人得獎而上竄下跳,真得獎了恐怕早就有人貼上去了。直到今天都還有人在蹭莫言的熱度,為的難道是莫言的文章?而不是莫言得過諾貝獎這個事實?
說白了這些人都代表了國內的一種普遍的情緒,那就是“贏學”。一些磚家通過媒體有計劃有目的地渲染這種思想,無論是面對什么情況總能找到“贏”的理由。
外國人拿了諾貝爾獎是因為他們歧視我們,搞自己的小圈子。實際上我們早就超過他們了,我們的科技水平碾壓他們,我們贏了。
我們自己人拿了諾貝爾獎,那是因為我們本身就很牛逼,拿這個獎理所當然,沒得到那就一定是有黑幕,最后還是我們贏。
總結成一句話那就是“與其提高自己,不如詆毀他人!”
早有網民翻出了多年前某位校長的舊聞,實際上我們不是不在乎,也不是看不起實在是因為現在的我們在基礎科學的研究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而且國內的學術環境也有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遠的不說,光是今年爆出的“武大學姐”事件中,明目張膽的學術造假和互相包庇,就讓人觸目驚心。
再遠一點的協和醫院事件,就不多說了,相關文章全部陣亡,足以說明一切問題。
如果不能正視問題,總是拿一些旁門左道來證明自己“很行,很厲害”,那只會陷入更深的迷霧里。有人總結近代以來問什么同樣是學習西方,日本會成功,而清政府卻最終失敗的原因。
說白了就是一個在真心改革自己,另一個始終只是學到了皮毛,沒有真正解決問題的心態,沉侵在一片“贏了”的贊美聲中,那自然不可能有成功的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