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買房送車位、送裝修、再送一年物業費”。
這種朋友圈刷屏的促銷信息,你肯定見過。
看著是挺誘人的,但說實話,很多人心里都在打鼓:現在入手到底是抄底還是接盤?萬一買完就套牢咋整?
就在大家糾結的時候,8月份的數據已經給出了答案。
根據統計局最新公布的70城房價指數,新房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從上月的6個增加到9個——上海漲了0.4%,北京、深圳的跌幅明顯收窄。
更直觀的是成交量:上海“滬六條”出臺當周,新房成交面積環比暴漲35.25%。北京五環外剛松綁限購,周末成交量直接比之前多了20%-30%。
![]()
有意思的是,這邊一線城市在回暖,那邊三四線城市依然在“躺平”。
惠州15萬一套的海景房沒人要,鶴崗的房子幾萬塊都賣不出去……
同樣是房子,怎么就活成了兩個世界?
1.一線在“托底”,三四線在“消化”
全國商品房庫存6.8億平米,70%堆在三四線城市。這些地方的去化周期動輒18個月起步,有些甚至要兩三年才能賣完。
但北上廣深的核心區域,6到9個月就消化干凈了。
更關鍵的是人口流向。
一線城市有就業機會、有優質教育醫療資源,人自然往那兒跑。限購一松綁,改善型需求和新流入人口的購房需求立馬釋放出來——你看北京五環外,放開限購后業內預計全年成交能破10萬套/季度。
反觀三四線城市,產業基礎本來就薄弱,年輕人拼命往外跑。
那些靠煤礦、鋼鐵起家的資源型城市更慘:資源枯竭了,經濟沒了支柱,人口外流越來越嚴重,房子蓋得再多也沒人買。
有些地方的房價已經“腰斬”了——不是夸張,是真的從1萬多跌到五六千。
一線城市還在“托底”穩樓市,三四線城市已經全面放開限購,幾乎是躺平狀態了。
![]()
2.核心區“謹慎調控”,小城市“全面松綁”
你可能注意到了,北京五環外才剛剛松綁限購——五環內還沒動靜呢。
這說明一線城市的政策導向很明確:穩字當頭,不能讓房價大起大落。
但你看看那些三四線城市,早就把限購政策扔一邊了,甚至開始花式促銷:送車位、送裝修、補貼契稅,能用的招都用上了。
問題是,這些招數管用嗎?
從目前的情況看,效果有限。
因為根本矛盾不在政策上——三四線城市缺的是人口流入和產業支撐。你把房價降到再低,沒工作機會也留不住人啊。
而一線城市不一樣:只要稍微松松口子,需求立馬就冒出來了。畢竟人在那兒擺著呢。
剛需自住的、改善置換的、新流入人口的需求一直都在,只是被壓抑著。
所以專家預測接下來的趨勢是:“北上廣深先行企穩,強二線要再熬1-2年。”
這話聽起來挺客觀的,至少符合目前的市場表現。
3.給普通人的兩個建議:別再幻想全國房價普漲
面對越來越明顯的城市分化,咱們普通人買房真得長點心。
![]()
第一個建議:按城市等級做決策。
如果你在一線或者強二線城市,是剛需自住的話,現在可以考慮出手了。
但記住幾點:盡量買現房(期房風險太大),月供別超過收入的30%(不然生活質量會受影響),買完房以后手里至少還要留足兩年月供的錢(以防萬一)。
選擇標準也很簡單:核心區+地鐵沿線。
這種房子抗風險能力強,就算短期內房價有波動,長期來看也不會太離譜。
如果你在三四線城市,手里還有多套老破小或者位置偏的房子,建議趁早優化一下資產結構。
說句不好聽的:有些房子留著以后可能更難出手,及時止損也許是明智選擇。
第二個建議:對房子的心態要轉變——從“投資”回到“居住”。
以前買房都想著“買入即賺”“持續升值”,但未來這種情況很難再出現了。
核心資產還能抗通脹——比如北上深的學區房、內環次新房,這些確實還有保值增值空間。
但普通住宅就是消費品了,跟買車一樣,滿足生活需要就好。
說到底,未來的樓市不會再像過去那樣整體普漲了。
一線城市和強二線會率先企穩回暖,三四線城市還得繼續熬一段時間。
如果你是剛需自住的,別糾結了——選對城市、選對位置、控制好預算,現在入手問題不大。
但如果你還想著炒房發財,那真得醒醒了。
畢竟時代變了,房住不炒才是主旋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